APP下载

中国农村人才的现状与演变趋势

2012-04-29张新民

天津农业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农村教育

摘要:分析了中国农村人才现状及其在改革开放后动态演变趋势,得出中国农村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正在改善,内在动力正在不断增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对人才的积聚力和吸引力正在增大,农村人才即将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关键词:农村人才;农村教育;人才演变;农村人才现状

中图分类号:S962 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1.016

Present Situation and Evolution Tendency of Rural Talents in China

ZHANG Xin-min

(China Center for Industrial Security Research,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Analyzed rural talents in China and its dynamic change tren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ame to the talent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was improv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ternal dynamic growing, a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continued to deepen, gathering force and attractive to talents were increasing in rural areas, rural talent soon entered a period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rural talents; rur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volution; rural current situation

1中国农村人才的现状

1.1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显现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有66 978万人,占总人口的49.9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有67 113万人,占总人口的50.05% 。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 100万人,除去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 181万人,全国农业从业人员34 874万人,只剩下5 045万人,这比过去估计的要少得多。其中,男劳动力26 989万人,占50.8%;女劳动力26 111万人,占49.2%。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以下6 947万人,占13.1%;21~30岁9 184万人,占17.3%;31~40岁12 679万人,占23.9%;41~50岁11 021万人,占20.7%;51岁以上13 269万人,占25%。而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1%;21~30岁占36.5%;31~40岁占29.5%;41~50岁占12.8%;51岁以上占5.1%。从年龄结构上看,农业从业者进入结构性短缺时代。

1.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农村人才缺乏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 593万人,占6.8%;小学文化程度17 341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26 303万人,占49.5%;高中文化程度5 215万人,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648万人,占1.2%。2006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34 874万人,其中,男性占46.8%,女性占53.2%。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5.3%,21~30岁占14.9%,31~40岁占24.2%,41~50岁占23.1%,

51岁以上占32.5%;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5%,小学占41.1%,初中占45.1%,高中占4.1%,大专及以上占0.2%。高素质农村劳动流失趋势明显,农业从业者老龄化、低素质化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日本2000年农业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只占0.7%,初中程度占49.3%,高中程度占41.8%,大专程度占4.8%,本科及以上占3.4%。我国目前农村人力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农村人才状况既无法满足城市化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3农村科技人员缺乏,地区间极不平衡

2006年末,全国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人,其中,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94万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12万人、46万人和149万人,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只占5.8%。农业技术人员只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59%,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只占技术人员的45%。技术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瓶颈。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70万人,中部地区39万人,西部地区77万人,东北地区21万人,分别占其农业从业人数的0.73%,0.38%,0.62%,0.75%。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粮食的主要产区,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威胁着粮食的可持续安全。

1.4农村人才外流严重,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就是农村人才不断流出的过程。20多年来,中国农村走出成千上万的农民企业家,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身影,发挥着他们的创造力,他们的创新和不断进取精神推动着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其中很多人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中的重量级人物,如鲁冠球、李书福、刘永好兄弟等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农村人力资本潜力不断释放的过程,也是农村人才不断向其他行业流动的过程。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南城县徐家乡五帝村党支部书记吴木根说:“建设新农村,资金也许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没有人才,甚至连像样的劳动力都没有。现在年轻人都进城了,村里剩下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许多村子甚至都变成了‘空心村。在这种情况下,谁来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1.5农村教育滞后,农村人才缺少必要的成长教育环境

首先是基础教育落后,基础教育包括学前幼儿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教育。很多农村特别是落后边远地区,学前幼儿教育是个空白,农村儿童教育起点就落后于城市儿童。农村中小学生因家庭困难,辍学率居高不下,成为农村人才教育走不出困境的重要原因。农村义务教育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农村义务教育的历史上欠的账还很多,农村初中教育的普及率很低,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程度只占45.12%。农村高中阶段的教育更远落后于城市,大量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入高中,只有提前加入民工大军中。农村基础教育的滞后,严重影响农村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农村青年人才的成长缺少必要的基础教育环境。

其次,农村职业教育落后制约着农村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我国农村青年同龄人中仅有5%左右能够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每年农村有

1 200万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没有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回到农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实际相脱节,“种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形象说明。

最后,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培训。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主导地位,职业农民教育薄弱,现代农业所需的高素质农民严重短缺,发展职业农民教育迫在眉睫。这几年,国家通过实施《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业部“阳光工程”等加大了农民工转移培训的力度,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培训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巨大的差距。2005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34.4%,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还有超过65%的农民工未经任何职业培训就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潜在制约因素。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滞后,是制约农村人才成长的最直接因素。

2农村人才的动态演变过程及趋势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社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城乡几乎完全隔离,农村人才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几乎没有流动的可能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农村人口才出现向城市流动的可能性。在过去的20多年中,农村人才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其动态的演变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村人才潜力释放和暴发阶段;第二阶段是农村人才进入大量流失和农村人才缺乏阶段;第三阶段是实现现代农业,农村人才全面提高阶段。在第一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主要是制度的变迁所释放出来的潜力,在第二阶段的主要推动力是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在第三阶段中国农业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农村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2.1制度变迁激发出农村人才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大批农村人才脱颖而出

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诺斯认为:一方面制度变迁是由技术变化引起的;另一方面无效率的制度会阻碍技术的发展,造成技术发展的停滞甚至是技术水平的绝对下降,并且一种制度一旦建立,便会产生一种维持自身不变的惯性。在中国,制度高于技术,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是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这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真实写照。中国第一轮改革突出了制度创新及其效用,农村经济社会由于体制变迁,本身具有的潜能得到极大的激发和释放。改革开放初期是农村人才最活跃、成长最迅速的时期。

农业制度变革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具体表现在土地制度变革、经营制度变革和农村组织制度变革3个方面,其中,土地制度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是农村人才最活跃和成长最快的时期。在这之前,农村人才流动被完全限制、约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受到抑制,人的能动性发挥就无法谈起。改革开放之后,农村人才流动逐步自由,最主要的是农民自己可以创业了,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了,农村人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各种专业户和农村工商企业的迅速涌现,以及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大批农民企业家迅速成长起来。改革开放解决了广大农民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想干不敢干、有才不能干”的问题,他们在经济社会实践的大潮中,边干边学,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成长为各种专业人才、农民企业家,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2农村人才大量流失,农村人才贫乏阶段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业比较效益的不断降低,农村人才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村人才进入缺乏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中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农民企业家也不断地融入到城市中,农村人才随着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不断地流出,农村人才进入贫乏时期。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人,特别是青壮年都流出了农村,农民是上辈留下的一种身份,当农民是一种无奈,也就谈不上农村积聚人才。“一流农业人才选择出国,二流农业人才选择企业,三流农业人才才肯到科研机构或当老师,就连定向培养的农业人才都不想回农村创业……”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毛达如在2006年两会期间谈道农业人才流失问题时说。

2.3中国农村人才即将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农村对人才吸引力将逐步恢复和增强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首先,从农村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角度来说,农村教育和农村人才培训将出现质的变化。一是国家对农村转移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状况将逐步改观。 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提出,要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争取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育投资的浓缩效应将会显著显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村儿童随父母进城读书会越来越多,农村学龄儿童必将逐步减少,即使教育投资总额不变,生均经费也将逐步增加。加上政府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环境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人才成长的基础将显著改善。三是国家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不断加强。2007年一号文件明确规定:“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扩大职业教育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加大对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减免种植、养殖专业学生的学费。努力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这将有力促进农村人才健康成长。

其次,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为农村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发展现代农业,首先需要农民现代化,需要大批农村管理人才、农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农村劳动者。需求是最大的动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为农村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动力源泉和发展空间。

再次,中国近几年大学不断扩招,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但这使高级人才向农村扩散成为可能,给农村人才的积聚提供人才基础,北京推行的大学生村官,就是高学历人才向农村扩散的例证。

我们土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水资源日趋紧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依靠资源和投入来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的空间已经没有。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因此,加入WTO促使我国农业加速转型,加速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进入依靠人力资本投入来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的阶段。

3结论

人们在关注“民工荒”的同时,忽视了“农民荒”的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持续大规模转移到二三产业,由于农业生产的低收益现实存在,农业生产兼业化、农村人才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与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相匹配的农业从业者呈现结构性短缺。

但是,农村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正在改善,内在动力正在不断增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对人才的积聚力和吸引力正在增大,农村人才即将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曹明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流动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成新华.制度变迁与农业私营企业成长[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陈俊.创新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战略思考[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4):66-69.

[4]窦鹏辉.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洪霞.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现代化[J].天津农业科学,2004,10(3):54-56.

[6]李水山.我国农村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34):50-54.

[7]潘晨光.中国人才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吴敬琏.制度大于技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05-24(1).

[9]信丽媛.国内外农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述评[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6):120-122.

[10]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1]张新民.中国农村人才的需求与预测[J].新西部,2007(12):72,68.

[12]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5.

收稿日期:2011-11-22;修订日期:2012-01-12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DGA110227)。

作者简介:张新民(1971-),男,河南平舆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农村教育
农村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
浅谈农村教育之“怪现状”
农村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改善
略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策略
以规范管理提升农村教育均衡发展软实力
关于如何优化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探索
浅谈如何改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发展问题探究
古代社学对发展农村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