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习激趣“五招”
2012-04-29宣寅
宣寅
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外有数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若过分强调数学的“专业性”,势必束缚师生的手脚,把教学活动局限于对“客观世界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上。数学学习不能只着眼于掌握数学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把数学广泛地应用到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在许多情况下实际上是一种应试教学,针对一种题型、一类知识,教师让学生反复地进行练习,抄试卷、记公式、背关系式等,以达到双基训练的巩固率,致使数学教学走入了误区,产生学生怕数学、厌数学,甚至恨数学老师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只有突破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活动课的安排——组织秋游、测量学校的绿化面积、调查居民收入等,都是很好的途径。把学生带出教室,带出学校,学生开阔了视野。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提高。
二、语文里有数学
数学不能一味“专业化”,要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教学。数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同样也是一门人文科学,数学的对象涉及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综合开发其他学科中的数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例如一位教师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读下面的小诗,回答问题。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1.诗中“片”的字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2.诗中“片”的字数比全诗的总字数少几分之几?3.全诗的总字数比“片”的字数多几分之几?4.你还能想出其他的问题并解答吗?试试看。
这种题型的布置比较新奇,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生活中学数学
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资源,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力求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例如,在讲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相关内容时,我让学生讨论把这样一道题补充完整:
我校张老师到南京去买10张软盘、33张光盘。软盘价格每张6元。光盘每张15元,()?
学生分小组进行了讨论,针对前面的题干,提出不同的问题。当学生都反馈时,我发现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张老师应该带多少钱?”在解答这道题时,学生自己创造了一个人文情境,趣味横生,学生有这样几种回答:
(1)求得购物所用钱数。
(2)求得购物所用钱数+来回的车费钱。
(3)求得购物所用钱数+来回的车费钱+午饭费。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在激趣的同时,拓展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非常有利。
四、“玩”数学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组织一些游戏,把数学知识“包装”在数学活动中,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再加上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例如,数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和美术“泥塑”这两节课同是我任教,上课前一天,我布置了预习,
(1)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的?(2)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有多少个顶点?正方体呢?(3)看美术书“泥塑欣赏”一节,了解泥塑的特征。
上课时,我作了一些反馈,紧接着就让学生分组到野外采泥,做一个长方体或一个正方体。要求是看谁做得最规则、最漂亮,然后学生几人一组,动手制作。第二节课反馈时,几乎全体学生都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数学学习的兴趣高涨。
五、“用”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数学,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数学活动课《测量校园绿化面积》中,老师是这样安排的:
1.你爱我们学校吗?2.学校美吗?如果美,那么请说出美在什么地方?3.试着测量校园的绿化面积,在测量完以后,请你就绿化美化方面提出合理建议,使学校更美丽。4.测量的步骤:分工一运用测量工具一测量办法一汇总一写出合理化建议。
这样的活动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学生身边运用了数学知识,富有现实意义。在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兴趣得到激发,这是“用”数学的一个典型例子。诸如此类的应用,数学老师应该多去发现、挖掘。
(责编涵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