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
2012-04-29陶新华
陶新华
很多家长在与孩子交往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效果不佳。事实上,亲子交往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对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家长和教师必须具备这种意识。当家长遇到问题来咨询的时候,教师应该清楚其中的问题根源,并能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下两位教师提供的案例,很值得研究。
案例点击
案例一
豆豆因爸爸妈妈工作忙。一直跟爷爷奶奶过。他对身边的一切都很关注,并喜欢谈论班级里、学校里发生的事,什么展会课、班队会呀,课上老师表扬谁、批评谁了……都喜欢绘声绘色地讲给爷爷奶奶听。爷爷奶奶很喜欢家里有这么一个“小广播”,还会跟小孙子一起讨论呢。后来豆豆上三年级了,爸妈把他接回了家。豆豆开始仍然喜欢讲,可与爷爷奶奶家不一样的是没有了听众——早餐在路上吃,中餐在学校用,与爸妈共进晚餐也很难得,常常是豆豆一个人吃点剁菜剩饭或在楼下吃小吃。即使爸爸或妈妈在家,也不愿听他讲那些“小屁孩子”的“芝麻绿豆事儿”。渐渐地,豆豆的话语少了,笑容少了,放学回家迟了;看电视多了,不做作业多了,与人争吵也多了。老师急,爷爷奶奶急,爸爸妈妈更急,这可怎么办?
(刘寿华供稿)
案例二,
小叶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是一家大型企业的经理,妈妈是一位杂志社编辑。爸爸妈妈非常重视对小叶的教育,小到餐桌礼仪、大到言谈举止都有规范的要求,所以从小到大。小叶始终维持着彬彬有礼、行为得体的样子。当然,爸爸妈妈对儿子的规范要求不仅仅局限在生活细节上,对儿子的学习同样也关心得“细致入微”。除了三天两头到学校向老师了解儿子的表现,小叶每次回家做作业的时候,妈妈还会耐心地陪伴着,并不时地加以指点。上中学后,凡事依赖妈妈的小叶感到了从来有过的压力。有时碰到问题,小叶也想尝试着自己解决,但是他发现自己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总显得那么无力和无奈。对于妈妈主动伸出的帮助之手,小叶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厌烦。小叶与爸爸妈妈的交流越来越少了,有时一天一两句话都没有,有什么心事,网络和朋友倒成为他更愿意倾诉的对象。妈妈对此非常苦恼,她很想知道儿子心里在想什么。尤其今年小叶已经进入初三了,每天都要做功课到十一二点,可是成绩非但没有任何进步。反而节节退步,数学成绩竞然出现了二十几分的最低纪录。这让一向要强的妈妈如何接受得了?可是不管妈妈是柔声细语。还是大发雷霆地问儿子任何问题,小叶的反应不是沉默,就是三个字:“不知道!”(李卓尔供稿)
辨析思考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感知到的世界里。因此个人的经验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以上两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积极体验的缺失。
案例一:豆豆的父母不听孩子说话,于是孩子便不再说了。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没有了,开始对与人交往以外的世界转移注意力了。
案例二:小叶比豆豆幸运多了,可是妈妈的这种过度关心和帮助,让孩子体验到的是自己无能,高度依赖,永远无法离开父母独立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于是他也开始转向网络和其他朋友,妈妈本是他获得高分的帮手,无形之中却成为他体验人生的障碍,所以他变得与妈妈无话可说。而且,妈妈只是对儿子一味地爱和支持,没有要求,没有对儿子独立承担责任的期待和鼓励,妈妈对儿子的这种好难免就会走向反面。
这两个案例的情况不同。结果却有很大的相似性:孩子都不再愿意与父母交流而且不再喜欢学习了。在小叶与妈妈的沟通中也可能有案例一中存在的现象,沟通交流的前提是倾听,什么话都不听,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重视,是被忽略。小叶的妈妈已经很努力了,但都是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来做的,并不了解小叶的需求。父母过度的关心和帮助变成了替代孩子成长,孩子体验到的是自己无能,自己永远得依赖父母。
理论解读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的发展状况和动力与自己的情绪体验的积极率有关。所谓积极率,是指积极情绪体验的量与消极情绪体验的量之间的比率。一般情况下,如果这个比率在1:1以下,人们就会感到郁闷或比较容易抑郁:如果积极率大于3:1,人的状态就比较好,就会积极开朗,感到生活充满阳光,工作学习充满活力。当然,这个积极率也不是越大越好,当积极率大于11:1的时候,积极情绪体验对人的影响反而会走向消极。这种量化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在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于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为积极、正向、爱学习、有创造力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而学生这种积极情绪体验的获得,需要承担教育责任的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专业导引
很多教育工作者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认为严厉批评、当面指出错误、不断地要求学生找差距、克服缺点等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但是实际并非如此,甚至相反。事实上,批评、强调错误是双刃剑,这种方法用得太多容易给孩子造成比较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而且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会在学生的记忆中长期保存,产生弥漫性影响,从而影响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产生自卑、自我否定、自我退缩、自我封闭等现象。
当孩子在家庭交往关系中体验到被忽略、被冷落、被抛弃时,就会对人际社会失去兴趣,从而在电视、游戏中寻找安慰。然而,他们在电子和虚构的世界中,只能得到暂时的安慰和情绪的释放。并不能满足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因此,他们的情绪就会越来越低落,自我否定越来越多,学习新知识和发展新能力的动力越来越弱,面对社会竞争压力就只能表现出恐惧退缩了。
通常,给学生造成消极情绪体验的方式不但有直接的指责、批评,还有冷漠、忽视、过度保护、替代发展等。如在案例一中,父母对儿子没有倾听,就无意间忽略了儿子。隔代教育本身是有客观原因的。因为父母工作很忙。于是老一辈就自然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但是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孩子就会感觉到被亲生父母抛弃,体验到“父母只觉得工作重要而孩子不重要”的消极感受。案例二中,母亲过度照顾和替代孩子思考解决学习问题等。也使得孩子得到了很多消极体验。
应对策略
1.学会倾听,分享孩子的想法和快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倾听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在倾听的过程中,孩子体验到的是被了解、被认可,当能够与父母分享快乐的时候。体验到的是被承认、被接纳和被鼓励。案例一中,教师要能够意识到孩子被忽略是造成问题的根源,而不是父母不爱孩子,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去爱。因此,需要引导父母关注孩子自身的感受。让其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对于孩子是多么的重要。父母在教育和影响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能忽略孩子,更不能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缺席。
2.重视孩子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
由于整个社会都在引导孩子努力读书拿高分,孩子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父母每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如果只是在学习方面给予关注而忽略孩子的其他需求,势必会使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上面的两个案例只是全豹之一斑而已。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在各项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师更应帮助和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而孩子一旦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就会获得自我发展的原动力。
3.孩子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是其成长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父母不能替代,更不能以任何方式剥夺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时间表。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让孩子亲身经历,是他们获取经验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发现家长有取而代之或过度关心和过度帮助的情况,就要及时让家长明白,他们的替代将会让自己的孩子失去成长体验,失去成长的机会。因为孩子们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是他们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任何人在青少年或更早时期的这些经历,都会对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个性人格特征的形成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积极情绪体验和消极情绪体验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4.如果错误的方法导致学生出了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是要让学生重新开始获得自己的积极情绪体验
今天的学校时常花费大量的时间迫使学生进行重复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体验生活的乐趣。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到了一定的阶段,常常会自闭,缺乏学习和生活动力,有抑郁倾向。沉溺于某种游戏或娱乐活动,这对于教师和家长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通常,这样的学生往往,心理年龄偏小,教师和家长需要耐心引导他们从自己喜欢的各项活动中去逐步体验快乐,逐步寻找属于自己的成人的感觉。这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往往教师和家长都没有这样的耐心,而学生的时间也很紧迫。然而,一个人心理年龄的成长、个人经验的积累是需要时间的,如果能够遇到比较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对这类学生进行比较长时间的陪伴和咨询,学生的进步就会比较快。否则,很有可能将这样的问题带入成年期,最终形成人格障碍或人格缺陷。此时再进行心理治疗,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责编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