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报酬差异、农业劳动力流动与粮食生产
2012-04-29范东君朱有志
范东君 朱有志
文章编号:1003-6636(2012)01-0006-06;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摘要:论文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运用1990—2009年的统计数据,构建了一个现代产业与传统农业存在报酬差异的两部门模型来分析农业劳动力流动机制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两部门报酬差距拉大会引致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直接引起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抑制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引起耕地抛荒增加,进而影响粮食产量增加。要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关键在于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大对农民的投资,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报酬,缩小产业报酬差距,从根本上消除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动因。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发展,以解决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关键词:产业报酬差异;农业劳动力流动;粮食生产
Interindustry Difference in Return, Farm Labor Movement and Grain Production
FAN Dong瞛un1,2, ZHU You瞶hi2
(1.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3, China; 2. Hu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angsha, Hunan 410003, China)
Abstract:Combining the basic ideas of dual economy theory and neoclassical economic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two瞫ector model with difference in return between modern industry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farm labor movement and grain production. Statistics for 1990—2009 are used to test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model. It is found that increased difference in return between the two sectors results in outflow of effective farm labor, which in turn gives rise to decreasing farm labor, hinders technical progress and transfer in agriculture, and causes uncultivated fields, impairing the rise in grain production. The key to narrowing urban瞨ural income gap lies in continuously improving investment climate in rural areas, expanding investment in farmers, upgrading their technical level, improving return in agriculture, and bridging interindustry difference in return, completely eliminating the motivation for farm labor outflow. In the meantime, incentive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attract some rural labor to return to rural areas to offset shortage in rural effective labor.
Key words:interindustry difference in return; movement in farm labor; grain production
一、引言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现代产业与农业报酬差距不断拉大,加快了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转移的步伐。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以后谁来种粮?按照通常的逻辑推测,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可以加快土地整理,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粮食生产效率,这也符合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动力的观点。郑贵廷、朱贵云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为基础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就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初具规模,农业机械使用增加,显著地推动了农业经济增长。[1]但问题是,流出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往往是青壮年劳动力,谁来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而像中国西南这种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怎么实现规模化经营?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具有“求真”的价值,而且对合理转移和分流农业劳动力等也具有“务实”的意义。
农业劳动力外流到底对农业生产影响如何?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等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退出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很小,而滞留在农村不仅不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还会阻碍农民收入增长。[2][3] Rozelle,Scott,J. Edward Taylor和Alan de-Brauw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对家庭农业生产具有多重影响: 一方面,由于年轻劳动力的流失,对农业产出的直接影响是负面而且显著的;另一方面,劳动力转移减少了家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外出劳动力给家中的汇款却增加了家庭的资金。[4]但Lipton认为留守者会由于能得到汇款而倾向于更多地消费闲暇,耕地抛荒增加。[5]托达罗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一书中指出,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而流往城市的农村人口往往是优秀人才,将造成农村人才短缺,进而影响农业发展。[6]周全召等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地荒芜或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7]徐进华认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外流直接表现为,在短期内使劳动者表面上获得比本地更多的现金收入,但这种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也造成当地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使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上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8]
目前,从现代产业与农业报酬差异引致的农业劳动力流动对粮食生产的时间序列实证研究的文献尚少。本文拟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构建一个基于产业报酬差异与农业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模型,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探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选择
(一)基本假设
结合二元经济基本思想,模型设定四个假设:(1)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即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产业部门,两部门的产出水平由各自投入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来决定,其中传统农业部门的投入要素是资本(主要是土地)、劳动与技术,现代产业部门的投入要素是资本、劳动与技术。(2)假定现代产业部门资本供给不变和城镇劳动力不变。(3)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产业部门规模报酬不变。(4)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能在两部门之间自由流动。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模型
根据上述假设条件,农业部门和现代产业部门的C-D生产函数可分别表示为:
Y(t)1=F[A(t)1,L(t)1,K(t)1]=A(t)1L(t)α1K(t)1-α1(0<α<1)(1)
Y(t)2=F[A(t)2,L(t)2,K(t)2]=A(t)2L(t)β2K(t)1-β2(0<β<1) (2)
其中,Y(t)1表示农业部门产出,Y(t)2表示现代产业部门产出;K(t)1表示农业部门资本投入数,K(t)2表示现代产业部门资本投入数;L(t)1表示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投入数,L(t)2表示现代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A(t)1表示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它反映农业劳动投入的有效性;A(t)2表示城镇地区现代产业的技术水平,它反映现代产业劳动投入的有效性;α和β分别为两个部门的劳动产出弹性。则农业部门的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
r1=TR1-C1=A(t)1P(t)1L(t)α1K(t)1-α1-W(t)1L(t)1-Z(t)1K(t)1(3)
其中,r1为农业生产的利润,TR1为农业生产的总收益,C1为农业生产的总成本,P(t)1为出售农产品的价格,由于农产品价格受国家控制相对较严,变化幅度较小,我们假设它是不变的,W(t)1为农业生产的工资,Z(t)1为农业生产资本的租金。对(3)式的劳动力、资本和资本的租金分别求一阶偏导,并令他们等于零,根据利润最大化,可得农业生产的工资W(t)1和农业生产资本的租金Z(t)1:
W(t)1=αA(t)1P(t)1L(t)α-11K(t)1-α1(4)
Z(t)1=(1-α)A(t)1P(t)1L(t)α1K(t)-α1(5)
用(4)式除以(5)式,可得:
K(t)1=(1-α)W(t)1L(t)1αZ(t)1(6)
再将(6)代入(1)式可得:
L(t)1=Y(t)1A(t)1αZ(t)1(1-α)W(t)11-α(7)
我们假定农业生产劳动力总量为TL(t)1,那么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即可为现代产业部门提供的农业劳动力L(t)3为:
L(t)3=TL(t)1-L(t)1=TL(t)1-Y(t)1A(t)1αZ(t)1(1-α)W(t)11-α(8)
同样,现代产业部门的利润函数可表示为:
r2=TR2-C2=A(t)2P(t)2L(t)β2K(t)1-β2-W(t)2L(t)2-Z(t)2K(t)2(9)
其中,r2为现代产业部门的利润,TR2为现代产业部门的总收益,C2为现代产业部门的总成本,P(t)2为现代产业部门产品的价格,W(t)2为现代产业部门的工资,Z(t)2为现代产业部门资本的租金。同理可得:
L(t)2=Y(t)2A(t)2βZ(t)2(1-β)W(t)21-β(10)
我们假定城镇劳动力总量为TL(t)2,则现代产业部门所需农业劳动力L(t)4为:
L(t)4=L(t)2-TL(t)2=Y(t)2A(t)2βZ(t)2(1-β)W(t)21-β-TL(t)2(11)
当供需平衡时,则有L(t)3=L(t)4,由(8)式和(11)式可得:
TL(t)1-Y(t)1A(t)1αZ(t)1(1-α)W(t)11-α=Y(t)2A(t)2βZ(t)2(1-β)W(t)21-β-TL(t)2(12)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α=β,化解(12)式可得均衡状态下的工资:
W=Y(t)1A(t)1αZ(t)11-α1-α+Y(t)2A(t)2αZ(t)21-α1-αTL(t)1+TL(t)211-α(13)
又由于均衡时有L(t)3=L(t)4=Lm,Lm表示农业劳动力流出数量。把(13)式代入(8)式后整理得Lm:
Lm=TL(t)1Y(t)2A(t)2αZ(t)21-α1-α-TL(t)2Y(t)1A(t)1αZ(t)11-α1-αY(t)1A(t)1αZ(t)11-α1-α+Y(t)2A(t)2αZ(t)21-α1-α(14)
根据(14)式可求出农业部门产出与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关系式:
Y(t)1=Y(t)2A(t)1αZ(t)21-α1-αA(t)2αZ(t)11-α1-α×TL(t)1-LmLm+TL(t)2(15)
把(5)式代入(15)式可得:
Y(t)1=Y(t)2A(t)1αA(t)2Z(t)2K(t)1αP(t)1L(t)1α1-α×TL(t)1-LmLm+TL(t)2 (16)
根据(16)式可知,(1)现代产业产出与农业产出呈正相关,即现代产业部门产出越多,农业部门的产出也就越多。其可能原因:一是现代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农业部门提供更为先进的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出;二是现代产业部门产出增加,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便宜的生产要素,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出。(2)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与农业产出呈正相关,即农业技术水平越高,农业产出也就越多。黄季琨、罗泽尔通过建立农作物生产供给模型,得出了同样的结论。[9](3)现代产业部门技术水平与农业产出呈负相关关系,即现代产业部门技术水平越高,农业产出就越小。这可能的原因:一是现代产业部门技术水平越高,现代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素质要求就越高,这样就会引起大量农村高素质劳动力流出,现代农业所必要的劳动力就会缺乏,降低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引起农业产出降低;二是现代产业部门技术水平提高,会加快城镇现代产业发展,现代产业发展又会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的快速发展则会增加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农业比较收益偏低的前提下,会引诱农村劳动力流出增加,进而引起农业生产所必要的劳动力缺乏。(4)现代产业部门资本租金与农业产出呈正相关,即现代产业部门资本租金越高,农业产出越高,这可能的原因是,在农业部门资本租金不变情况下,现代产业部门资本租金增加,就会使现代产业部门的资金流入农业部门,投入增加就会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进而引起农业产出的增加。(5)农业部门资本与农业产出呈正相关,即农业部门资本投入增加,农业产出就会增加。(6)农业劳动力数量与农业产出呈正相关关系,农业产出是农业劳动力的增函数,即农业劳动力外流越少,农业产出越多;相反,农业劳动力流出越多,农业产出越少。可能的原因:一是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出,农业生产可用劳动力就会减少,耕地抛荒增加,实际播种面积就会减少,进而减少农业产出;二是流出的往往是青壮年农业劳动力,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这些人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都相对较低,就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进而降低农业生产效率,引起农业产出减少;三是农业劳动力流出,会给家庭带来更多收入,根据劳动力供给曲线可知,家庭收入增加就会增加休闲,进而减少农业劳动时间,降低粮食产量。
(三)农业劳动力流出的内在机制
借鉴肖卫、朱有志和肖琳子的城乡劳动力流动方程,可知劳动力的空间流动由城乡劳动者实际工资差异决定。[10]考虑到农业劳动力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动,即d的状态问题,d=L(t)2/[L(t)1+L(t)2],表示现代产业劳动力份额,即在城镇从事现代产业的劳动力占经济体中总劳动力的比重。劳动力空间流动方程为:
d·=(w1-w*2)d(1-d)(17)
其中,w1为农业劳动力的工资,取决于有效的劳动边际产出,w*2为城镇地区真实平均工资水平。
为了进一步说明现代产业部门与农业部门报酬差距扩大对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可将两部门报酬差距与农业劳动力流出量进行比较。图1以时间序列形式勾画了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反映出两部门报酬差距与农业劳动力流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两部门报酬差距扩大会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流出量。
从(17)式和图1可见,产业报酬差异会引起劳动力流动加快。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尤其是省城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使得城乡产业边际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以致出现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向一些发达地区现代产业部门务工。通过图2可以更准确的了解农业劳动力流出的内在机理。
当现代产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工资差距在B点时,意味着现代产业规模报酬高于农业,产业之间实际收入差距较大,这时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入城镇现代产业部门,使得城镇边际产出增加。但在城镇基础设施、技术等方面还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条件下,农业劳动力过快流出,必然会导致城镇富余劳动力增加,过多劳动力追求过少的岗位,就会使城镇产业部门工资降低,引起产业之间实际收入差距缩小。在A点达到现代产业部门劳动力供需均衡,这时城镇现代产业部门利润最大,当现代产业部门存在利润最大时,就会吸引外部资本流入,资本流入必然会推动现代产业和城镇的快速扩张,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又大量增加。在中国,由于城镇人口受计划生育控制较严,再加上生活成本高昂,使得城镇自身人口增长较慢,无法满足城镇扩张需要,因此需要大量农业劳动力流入,但在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较小时,对农村劳动力吸引力不足。日益扩大的城镇现代部门为了吸引更多农业劳动力流入,不断提高现代产业部门的工资,而农产品受国家管制较严,再加上单个农户可耕地较少,农业边际收入增加非常有限,使得产业之间实际收入再次拉大,农业劳动力流出向C方向变化,这一过程要持续到城乡完全一体化。
三、变量与数据
上文的模型和分析表明,资本投入、农业劳动力、农业技术水平和耕地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而农业劳动力是最关键的因素,它对粮食生产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关系到农业技术水平和粮食播种面积。但农业劳动力流出与否的最根本因素是现代产业部门与农业部门的报酬差异,二者差异越大,农业劳动力流出就越多。以上结论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呢?本文将运用《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0各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2010)》相关统计数据,构建农业劳动力流出量、产业部门收入差距、相关政策因素、粮食产量、农业固定资本、农业人力资本、粮食播种面积的时间序列,并通过回归方程进行实证检验。
为了进一步通过实证来分析产业部门收入差异引致的农业劳动力外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我们通过两个回归方程来验证模型得出的结论。第一个层面通过方程(18)来分析产业部门收入差距、政策因素与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层面通过方程(19)来分析农业固定资本投入、农业人力资本投入、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而技术进步内化到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存量之中,因而可从形式上予以省略。为了消除变量之间异方差的影响,对所有变量取对数。
Ln(LM)t=C1+λ1Ln(IG)t+λ2Ln(GOV)t+εit(18)
Ln(FP)t=C2+γ1Ln(CI)t+γ2Ln(HL)t+γ3Ln(SA)t+εit(19)
农业劳动力流出量LM用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去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度量;产业收入IG差距用现代产业人均收入减去农业劳动力人均收入度量;政策因素GOV用虚拟变量度量。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对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为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外流提供了契机,逐渐形成了农业劳动力外流的高潮。因此,1992年以后的政策因素虚拟变量赋值为1,之前为0。农业物质资本投入用农业固定资本存量CI来度量,即用农业资本形成总额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得到。关于折旧系数,本文采用农业经济折旧率的办法,即选择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基本折旧率中粮食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作为农业经济折旧率,最终选择的折旧率为4.24%。[11]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本该以1990年为基期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计算实际的物质资本存量,但由于我国缺少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数据,目前也很难构造这个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因此,本文将用全国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指数代替农业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农业人力资本HL(本文称为有效农业劳动力)等于农业劳动投入量L乘以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H,其中,农业劳动力L用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去从事非农生产的劳动力数量,而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H=小学比例×6+初中比例×9+(高中比例+中专比例)×12+大专及以上×16计算得到。粮食产量FP和粮食播种面积SA直接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εit表示其他未考虑的影响因素。
四、回归结果与分析
通过EVIEWS 6.0对计量方程进行拟合,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如下表所示。(18)、(19)两个方程具有较高的R值和F值,说明建立在理论模型基础上的回归方程得到了较好的拟合。
从方程(18)可以得出:(1)产业收入差距(IG)的回归系数为正,并且对农业劳动力外流量显著,即产业收入差距越大,农业劳动力流出的意愿就越强烈。该结论说明,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流向现代产业部门的重要动因,现代产业部门提高工资水平,就会加快农业劳动力外流。该结果与程名望和史清华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12](2)政策因素(GOV)对农业劳动力外流显著性不强,说明相关政策因素对农业劳动力是否外流作用并不明显。这可能的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之后,农业劳动力流动已经不受限制,新的政策对农业劳动力流动作用不明显。
从方程(19)可以得出:(1)农业固定资本投入(CI)对粮食生产影响不显著。这可能的原因:一是在现有的耕地小块分割情况下,农业固定资本投入无法实现规模效应。二是中国粮食生产采取的是依靠物质投入增加的“粗放型”方式,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粮食增产将面临着能否持续的问题。[13](2)农业人力资本(HL)的回归系数为正,并且对粮食产量影响显著,即从事粮食生产的有效农业劳动力增加,粮食产量也会增加。反之,有效农业劳动力流出越多,粮食产量下降也就越多。该结论说明,在目前情况下,有效农业劳动力流出越多,对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其主要原因:一是有效农业劳动力的直接流失,农业劳动力短缺,耕地抛荒增加。二是有效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应用难以实现,引致粮食生产效率降低。三是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带来家庭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导致盖房占用大量良田现象突出,引起耕地流失,粮食播种面积缩小。四是根据劳动力供给曲线可知,因为有效劳动力外出务工会给留守人员汇款,这样增加了留守人员的实际收入,使得留守者生活改善(往往是生产效率更低者),这样必然增加留守人员的闲暇,进而减少种地,耕地抛荒进一步增加。五是农业劳动力流动会引起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导致愈刮愈猛的良田种树风,如不及时加以遏止,势必会加速基本农田减少,严重削弱粮食生产能力,最终危及粮食生产安全。[14](3)粮食播种面积(SA)的回归系数为正,并且对粮食产量影响显著,即粮食播种面积越大,粮食产量越多。这说明保护耕地红线不被突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下降对确保粮食产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结论与启示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由于现代产业的规模报酬和劳动力边际产出要高于农业,在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这形成了农业劳动者向城市转移以寻求高的边际产出的驱动力。按照这一逻辑演化,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将增加,现代产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劳动力边际报酬将逐步均等化。[10]但本文的模型分析和实证结果表明,现代产业部门与农业部门实际收益差距越大,有效农业劳动力流向现代产业部门的动机就越强烈。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流向现代产业部门会对粮食生产构成威胁。具体影响途径为:城乡产业收入不断拉大,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大大增加,理性的农业劳动力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会放弃粮食生产,转向边际收入增加较快的现代产业部门,而中国绝大多数农民工就业于现代产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中的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用工上趋于年轻化,导致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而停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要么年龄偏大,要么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滞后,耕地抛荒或利用不足现象较为严重。这也支持了有效农业劳动力过度流动会对粮食安全产生影响的结论。[15][16]
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客观上能够增加城镇现代产业发展所需资源,使得现代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能增加农民家庭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但粮食生产所需资源则日益短缺,面临着城镇发展与农业发展的优质劳动力需求矛盾。必须指出的是,在目前情况下,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转入现代产业部门,使农村基本劳动力缺乏保障,这对粮食生产来说并不是一种理想状态,长期下去可能会影响到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政府应该寻求对策抑制这种状况的持续。但是,从劳动力流出的角度来看,不能简单地要求中央政府出台政策来强制阻止农业劳动力流动,因为这样做既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规律,也与城乡统筹发展相矛盾,人为地阻碍农业劳动力转入城镇现代产业部门,也将不利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只有规范农业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使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处在一个合理的规模上,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两不误”。为此,政府不能满足于农业劳动者大量流出带来的城镇现代产业的暂时繁荣,以及在表面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必须高度重视人口过度流动对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要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关键还在于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加大对农民的投资,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报酬,缩小产业报酬差距,从根本上消除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的动因。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部分农村劳动力返回农村发展,以解决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郑贵廷M朱贵云.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增长[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1-84.
[2]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07-108.
[3]Fei,C.H.and Ranis,G.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51(4):533-565.
[4]Rozelle,Scott,J. Edward Taylor and Alan de-Brauw.“Migration,Remittances,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2):287-291.
[5]Lipton,M.Migration from rural areas of poor counties:the impact on rural productivity and income distribution[J].World Development,1980(1):1-24.
[6]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99-106.
[7]周全召,苏同坤,李俊峰.发挥好农机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J].农业机械,2005 (3):67-68.
[8]徐进华.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J].新西部,2010(20):48-49.
[9]黄季琨,罗泽尔.中国粮食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1.
[10]肖卫,朱有志,肖琳子.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报酬差异与城乡统筹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2009(4):23-31.
[11]樊胜根,张晓波,Robinson S.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J].经济学季刊,2002 (1):181-198.
[12]程名望,史清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评论,2009(2):20-25.
[13]马晓河,马建蕾.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 [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4-9.
[14]刘乃全,刘学华.劳动力流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J].南方经济,2009(6):15-24.
[15]刘怀宇,李晨婕,温铁军.“被动闲暇”中的劳动力机会成本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6):21-30.
[16]匡远配.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粮食安全的新解释[J].人口与经济,2010(5):1-7.
责任编辑:常明明
收稿日期:2011-09-2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08&ZD016);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城乡二元矛盾格局中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11YBA198)。
作者简介:范东君(1978-),男,湖南隆回人,农业经济管理学博士,湖南社科院农发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朱有志(1953-),男,湖南新邵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