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连城县博物馆馆藏清代雕版的研究与探索

2012-04-29马青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2年1期
关键词:杂木连城县活字

马青

馆藏雕版是连城县博物馆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标志性馆藏文物。连城县博物馆馆藏雕版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作为文物的一种外在形式上的物质结构,更重要的是它对世人内在精神力量的影响。这里,笔者主要通过对连城县博物馆馆藏清代雕版的来历和历史背景、雕版赏析、有关的几点认识和思考等方面对其进行探索与研究。

一、连城县博物馆馆藏雕版的来历和历史背景

连城县博物馆征集的馆藏雕版基本来源于四堡,且百分之九十为清代遗留的古雕版,只有少数为民国期间的古雕版。

明清时期,福建连城四堡曾与北京、汉口、江西浒湾齐

并列为我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北京、汉口、浒湾三地的遗址已消失,四堡成为我国唯一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雕版印刷遗址。在文化事业繁荣和兴旺的今天,四堡是人们研究古代雕版印刷术的一块活化石。

四堡地处福建连城县的西北面,是连城县内最北的乡镇,南邻北团,西接长汀,东部和北部靠清流、长汀,位于连城、宁化、清流、长汀四县交界处。四堡的雕版印刷业“源于宋,发展于元、明,鼎盛于清”,其兴盛的雕版印刷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曾有“远播江南,行销海外”之美誉。至民国时期,随着铅印技术的传人和全面使用,雕版印刷业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曾经活跃的书商书贩也偃旗息鼓。

从地理位置而言,四堡地处偏僻,四周群山环绕。在建国前此处道路崎岖狭窄,加之交通工具又不发达,偏远的四堡似一个“世外桃源”,几乎与世隔绝,这也是四堡雕版印刷基地以及部分的清代雕版历经战乱而仍能得以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连城县博物馆馆藏部分清代雕版赏析

(一)古雕版赏析

1族谱雕版:这里选取的是清杨氏七修族谱雕版之一——清杨氏族谱人物与地形图。

清杨氏族谱人物与地形图雕版:杉木,长方体,长3厘米,宽20厘米,厚5厘米,重200克。面呈黄灰色,双面雕刻,背面为人物雕刻,正面雕刻有文字、房屋和田园等图案。保存状况:基本完整,有虫蛀和边缘磨损现象,雕版五分之一处有明显裂痕。

2医药古雕版

清仙洞男科药签双面雕版:杂木,长方形,长12厘米,宽23.6厘米,高1.5厘米,重315克。双面阳刻仙洞男科药方:一面刻有“仙洞男科第六”至“仙洞男科第十”药方;另一面刻有“仙洞男科十六”至“仙洞男科二十”药方。仙洞男科药签版是用于治疗男科疾病的药方。保存状况:较好,边缘微损,有微裂和多处虫洞。

3印版古雕版

清俊昌印版:樟木,长方形,长6.7厘米,宽3.4厘米,厚7.8厘米,重135克。印章正面阳刻“俊昌”二字,上有较厚的墨烟痕迹。保存状况:品相完整,字迹工整清楚。

4经书古雕版

清九里八阳妙经雕版:杉木,形状为长方形,长13.2厘米,宽14厘米,高1厘米,重141克。正面阳刻繁体字“九曼八阳妙经”的内容;背面为平板。保存状况:残,多处分裂、缺口和虫洞。

5活字古雕版

清木雕活字版:杂木,长方体,长28厘米,宽16厘米,厚2厘米,重200克。活字版托盘由九根小木条垂直分成十个小长方形组成;每个小长方形竖直置三排活字板,每竖排共置20个活字;整块活字版共600个活字。保存状况:基本完整。此雕版有较强的历史沉积感,是四堡雕版印刷遗存中极为少数的珍贵活字版之一。

清活字套印版:杉木,长方体,面呈灰褐色,多处油渍痕迹,上部染有橙色,下部中心位置、上部从左往右7厘米处及右下角刻有文字。其余部位皆为活字套印处。保存状况:残,自上而下三分之一处有一条裂纹、多处虫蛀,一角磨损。该类雕版数量稀少,较为珍贵。

(二)古雕版印刷术流程工具赏析

1、清切书刀:由两块方形樟木,两条杂木,中间一条螺旋状柱体杂木制成。高96厘米,宽35厘米,重2056克。属于雕版印刷术流程工具。保存状况:基本完整,有部分木块脱落。

2、清石墨缸:砂岩石质,呈椭圆形,赤褐色,平口,平底,宽50厘米,长73厘米,高52厘米,石层厚6厘米,重100千克。保存状况:微残,墨缸沿口有一小缺口,缸身表面凹凸不平,可见磨损小口。此墨缸为清代人们从事雕版印刷时盛墨所用。

3、清订书锥:订书锥上部为铁质锥体,有锈迹。下部杂木,葫芦形,墨色,有细微裂纹,长9厘米,直径2.5厘米,重20克。保存状况:完整。订书锥为清代雕版印刷工具之一,用于钻订书孔。

4、清独轮手推运输车:杉木,状似三角体,车头左右各一扶手,扶手长174厘米,独轮居中心位置,铁包木,外径67厘米,内径40厘米。车身左右各一木质板块;车轮上方置一长方形木架,用于拥绑物体;车轮前支一横木,横木下左右各一立竖直支撑木,与独轮构成三角架支撑整个车身,有较强的稳定性;车轮后上方竖直立两长两短木柱,重25千克。保存状况:基本完整一该车卉朴、厚重,有较强的历史沉积感,为清时期雕版印刷运输车。

三、对连城县博物馆馆藏清代雕版的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对雕版印刷的板材质地的认识

从馆内藏的清代雕版来看,清代人们用作雕刻的板材主要有杉木、樟木、杂木等。笔者经过对其保存状况比对分析得出:雕版的板材选用樟木最佳,保存最好,如上文中的清俊昌印版,但此类材质留存下来的雕版数量稀少;其次是杂木,如上文中的清仙洞男科药签双面雕版;再次是杉木,如上文中的清九里八阳妙经和清活字套印版。

樟木因含有特殊的香气和挥发油而具耐温、抗腐、驱虫之特点,且木质致密坚硬,有耐腐防蛀之特点,这也是为什么樟木板材的雕版至今能保存完好的原因。由于樟树是江南四大名木之一,其经济价值也比较高,因此遗留下来的樟木板材的雕版也相对较少;杂木虽没有樟木的驱虫防腐功能,但密度较大,木质坚硬,且较为经济实惠,杂木板材的雕版状况也相对比较好些;而杉木与前两种比较而言其木质较为疏松,防腐防虫效果就差了些,所以杉木板材的雕版保存状况就比较不理想了。当然要使木质雕版能保存至千秋万代,尚需要文物工作人员对其采取消毒、防腐、防霉的专业技术处理。木质文物的消毒、防腐、防霉的专业技术处理也是文物工作人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四堡的雕版印刷术曾有过木活字印刷术的尝试

一直以来,后世人们提出的研究观点:四堡——雕版印刷的故地,其是否有“活字印刷”却鲜少提及。笔者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并试图搜集各种资料。现从连城县博物馆收藏的征集于连城四堡邹群处的“清木雕活字版”和征集于连城四堡马一跃的“清活字套印版”,我们至少可

以知晓:四堡于清代曾有过木活字印刷术的尝试;特别是近期刊出的连城文史资料中记载:在四堡乡雾阁村邹善衡先生家发现了三盘木刻活字印版,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四堡于清代曾有过木活字印刷术的尝试。既然出现过,那为何清代活字印刷没能替代雕版印刷呢?近日,笔者学阅金岷彬作者《古代活字印刷术为什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术》一文深受启发,此文对古代活字印刷术为什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术进行了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论述。总结比较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两者的优缺点:雕版印刷适用于同品种、多批次,每次少批量的商业性(书坊)印刷。例如:一部书刻版刻制好后,印书出售,售完可以再印无疑比活字版无法保存印版有较大的优越性。活字印刷要从制备单个活字这道工序做起,而制备一套能用来印书的活字印刷,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个体的作坊几乎没有这个能力,而且即使制备出一套完整的印书活字,每次应用时排版都得重新排过,这又得耗费较大的人力。活字印刷适用于多品种、短工期时间里的小批量印刷。清代四堡的雕版印刷是该地的商业龙头,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当地销售的书籍曾有“远播江南,行销海外”之说,可见当时所刊印的书籍量之多、涉及面之广了,也就是说其印刷的书籍不仅不同版本的较多,而且同一版本的数量恐怕还更多!否则怎么行销海外呢?清代四堡的雕版印刷业以个体作坊为主的经营模式和以售书盈利为目的,决定了当时人们历经尝试、比对之后选择青睐雕版印刷而舍弃活字印刷。这也是四堡何以遗留下的印刷较多,而活字印刷芳踪难觅的原因了。

(三)文物的教育功能

文物因其不可再生、不可复制,存量稀少而凸显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其所承载的历史文物信息可以让人们从中探索、发现、揭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或技艺特征或古时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等。连城县博物馆馆藏的清代雕版不仅是雕刻技艺的象征,还是一个时代文化的象征,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它的存世不仅向人们传递着四堡雕版曾经的繁荣和清时期四堡人民高超精湛的雕刻技艺,而且通过此遗留下来的雕版,使我们知道了当时人们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及四堡人民为何从古至今都有浓厚的尊师重教的良好民风民俗:因为这里是书的发源地,这里书香四溢,书给予四堡人民智慧和结晶!博物馆里一块块飘逸着墨香的古雕版,令人们思绪万千,禁不住慨叹:古人的辛勤和智慧!特别是古雕版印刷术的流程工具,更容易让人遐想无限,想象着古时人们埋头精心雕刻、小心印刷,俯首切书、钻孔订书,昂首阔步手推独轮运输车运书的劳动场景。

宣传推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利用这些有限可贵的馆藏文物,生动再现古印刷技艺流程,让世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一览祖先的伟大发明创造,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操,培养创新意识,无疑是一份难得的教育素材。

猜你喜欢

杂木连城县活字
一种侧板及轮胎模具
杂木林
香菇栽培杂木打块机刀具结构改进试验
连城县天然阔叶树林分生长分析与评价
连城县计生协会发放助学金
闽西连城县的牛肉菜肴
活字蹦跳
进“门”填字
杂木
杂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