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部分文学作品的教学
2012-04-29昝彦
昝彦
中学语文教科书各册均有鲁迅先生文学作品选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执教鲁迅文学作品,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突出鲁迅革命精神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精神的概括。执教鲁迅的作品要通过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突出鲁迅的斗士形象及其革命精神。而鲁迅的形象和革命精神正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这样,就要把学习鲁迅作品与学习鲁迅精神结合起来,使学生像鲁迅那样做人,像鲁迅那样奋战。因此必须钻研教材,体会他的立场、观点,理解他的感情,突出他的革命精神。
如《孔乙己》它不是一般的短篇白话小说,而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鲁迅在文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个清朝末年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充分表现了鲁迅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又如《藤野先生》一文,它也不是一般的对挚友、对老师的怀念文字,而是作者在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的同时,着重追述了自己当年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由出国学医到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了自己要同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因此,分析鲁迅作品思想内容,实际上就是学习他的思想、立场和观点。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鲁迅在他的文章中揭露和批判了什么,肯定和歌颂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习鲁迅的革命精神。
二、感受作品艺术特点,领略作品战斗风格
感受鲁迅作品的艺术特点,品味鲁迅的语言,是教好鲁迅作品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教学中,要把领略鲁迅的战斗风格同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结合起来,通过艺术形式和语言分析,加深理解作品的内容和鲁迅的战斗精神。例如《拿来主义》中的“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句,学生是理解的,但理解的程度不可能到位,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才能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媚外的卖国政策和鲁迅对敌人的无情批判。
领略鲁迅的战斗风格,还要把品味语言作为重点。鲁迅的散文、小说、杂文都体现了他的语言战斗性,在杂文中尤为突出、鲜明。他常常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反语、对比、比喻、排比等,对敌人进行无情的嘲讽、彻底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他的语言生动形象、幽默讽刺、尖锐辛辣,战斗性极强。教学中讲清这些特点,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非常重要。以反语为例,讲《拿来主义》时,我们对“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中的“丰富与大度”等反语作探讨分析;讲《藤野先生》时,把“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一段反语,结合课文中的注解,作适当的点拨与分析。这样,学生既体会了鲁迅文学作品的语言战斗性,又深刻地认识了国民党反动派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丑恶本质。
三、根据不同作品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式
选入中语教科书的鲁迅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杂文,内容比较深奥,教学比较困难。应该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1.时代背景、历史知识必须讲清楚。如讲《藤野先生》时,须向学生说明鲁迅去日本留学时的背景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鲁迅留学日本的目的及其思想变化的过程,课文中提及的“日暮里”和“水户”两地的有关历史知识也要向学生讲明,这有助于表现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篇章结构,不能机械地用一些固定的公式去套用。例如小说《孔乙己》,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第二部分记述他的悲惨遭遇。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他的肖像、言行、性格和社会地位;第二层写他的不幸遭遇;第三层交代他的悲惨结局。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各部分彼此联系,情节完整而有机地构成这篇小说。
3.难以理解的语句或含义较深的议论,要重点讲解和分析。如《孔乙己》的第四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第九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些是全文的教学难点,必须讲清楚。
4.课文中比较浅显易懂的地方,通过思考题或者阅读提纲,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在讲《藤野先生》一文时,可以根据课后的思考题,写出一个阅读提纲,让学生对照阅读课文,参看注解,查字典,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篇幅较长的小说,采取重点分析的方法。讲《故乡》时,着重分析闰土,特别是中年闰土。我们认为,闰土是表现、揭示主题的主要人物。只有抓住这个主要形象,深入分析,才能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意义。而鲁迅在塑造闰土的形象时,又主要是通过对他中年生活遭遇的描写,揭露旧社会的罪恶,表现劳动人民在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下过着贫困的生活和旧中国农村日趋衰败、破产的情景。描写少年闰土,目的在于对比。至于杨二嫂的形象只作简单说明即可。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其余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解决。
(作者单位:南通市小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