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形式刍议
2012-04-29张中直
张中直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都以是否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来衡量课堂教学。换句话说,只要教师按照预先设计的目标、过程、结论,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诱生深入,最后“请君入瓮”,归入预设结论,就算大功告成,圆满结束,就是一堂好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预设是必要的。但是过于追求这种看似严谨和谐精致且效果直观的课堂,就会陷入刻板教条,极大地限制学生视野,束缚学生思维,僵化学生的思想;还会使语文缺乏应有的韵味,不能融入学生的生活,更不能自觉而又自然地引领他们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这种课堂可称之为“封闭式”。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这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平淡无奇、一言堂的课堂教学已适应不了形势。于是在强调“生本教学”、“知识的生成性”、“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让学生动起来”、“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等理论的指导下,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实践,在教学模式上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但如果处理不善,又会走向另一极端。现实中,走进课堂,时常会发现教师们在忙忙碌碌:或激情演讲,或放声歌唱,或展示物件,或演示技法,所有才艺,无不尽情展现。而更热闹的是处在学习“主体”地位的学生们:他们或说或笑,或表演,或交流,或讲演,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生活中的场景,舞台上的做法,都会在课堂上翻版出现,语文课堂俨然成了“综艺大观”。至于所谓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有些教师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在形式上大做文章,靠施展技巧来吸引人眼球,课堂上声色光电让人目迷五色、耳乱八音,师生互动热热闹闹,问题铺天盖地、讨论泛滥无序、拓展漫无边际、解读随心所欲、对话层出不穷、掌声此起彼伏,令人觉得热闹非凡。所谓的“出彩”、“亮点”,也无非是一些小小的“花样”,一个新奇的“作秀”而已,而这些“花样”和“作秀”也往往能赢得一些称赞,并成为其他教师争相学习和效仿的热点。有些课堂到了“技术泛滥”的程度,首先最典型的就是多媒体运用的泛滥,甚至到了“非多媒体不能上”的地步。事实上如果引用影视资料和图片不得当,只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那只能是为用而用的形式主义。另外,现在很多课堂,教师特别注重并自信于对方法的传授,左一个方法,右一个技巧,寄希望于“一招鲜,吃遍天”,语文教学跟数理化别无两样,这也难怪会有人说“什么课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我们在试图摆脱“封闭式”课堂时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形式化”。
那么怎样的课堂既能突破“封闭”,又能避免“形式化”,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笔者认为以下几种形式可借鉴并综合运用:
一、 “私塾式”。借鉴传统的私塾教育模式,通过“读”、“背”“写”等方式来拓展学生视野,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古代的文人学士,近代的学术大师,他们的语文素养无不与私塾教育有关。学生语文能力低下主要是缺少积累,而贫乏正是语文能力的致命硬伤,还有什么能比“读”和“背”更有效的积累方式呢?读,要广泛涉猎;背,要以古典诗文和精品时文为主;写,应该形成习惯。教师要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要给学生多指定课外背诵内容,不要仅局限于课本,要指导并激励学生写作。这些比做大量的习题更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 “星光大道”式。教师就像主持人毕福剑,学生就是参赛选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出一些有趣、有价值、有启发性的问题,并以学生为主体,为他们搭建自由表达的平台,让学生的思想、口才、文采、个性得以尽情展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质疑辩难,让语文课堂成为激发师生思维的快乐大本营。这比教师照本宣科独霸课堂话语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百家讲坛”式。毕竟学生受年龄、阅历、学识的限制,在知识的广度、认识的深度上难免狭窄和肤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纠正、弥补和拓展,那么教师就要像“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一样,把自己的所知、所思、所感,用个性化的语言和盘托出,教师的风采和才华、个性与人格得以尽情展现同时,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思想得到提升,心智得到开启。
当然,这些只是形式而已,是“技”的层面,而非“道”的高度,它绝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或终极,止于“技”而不走向“道”,永远也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至于在“道”的天地里能行多远,那要取决于教师的文化学养和职业修养了,毕竟“方法技巧是第二位的,内功素养是第一位的”。
(作者单位:镇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