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深度教学 深悟语文魅力

2012-04-29杨昭玲

语文教学之友 2012年10期
关键词:人生态度深度文本

杨昭玲

罗曼·罗兰说过:“与其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凿一口深井。”是啊,人的一生精力有限,与其一生挖无数的浅井,不如一生只去专心挖一口深井,这样自己和世人才有喝不完的甘甜的井水。语文教学也是这样,与其对每篇文章每方面内容都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不如深入探究某一方面,深味语文魅力。这也是我们进行深度教学的原因。

深度语文教学,这一概念已经提出多年。特级教师窦桂梅的理解比较典型,她认为:人首先要有“温度”,也就是饱满的激情;然后就是“广度”,广度就是“博”,体现开放性,“博大”才能“精深”,“博积”才能“厚发”;最后是深度。深度体现发展性。明确了深度语文的内涵,教师进行深度语文教学就有了方向,如何具体进行深度语文教学呢?

一、厚积薄发,增加语文教师的深度

窦桂梅老师说:“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课堂把握之精到。”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认识语文这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性质,了解语文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教师不仅是语文能力提升的训练者,更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厚实的精神基础。教师要对教材深入研究体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各专题各板块精神及其之间的联系,理解文本的内涵,并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本。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恰当地点拨,及时地引导。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它要求教师不仅要领会课程精神,文本内涵,关注学生,还应广泛地阅读,能跳出文本,关注与文本、作者相关的知识,关心社会生活。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素材对一个语文教师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其进行深度语文教学的前提。

二、激发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深度语文的大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心理,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思考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并与文本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走入文本的兴趣。如《听听那冷雨》设计这样的问题:“谁能给大家吟几句关于雨的诗句?”“当你面对‘听听那冷雨这个题目,获得哪些信息?产生哪些疑问?”“余光中眼中的雨有何独特之处?”“余光中在雨中听到什么?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几个问题由回忆搜索旧知开始,引出与雨有关的诗句,激活学生的记忆,引入学生对题目的思考,体会作者写雨的独特……由兴趣入手,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入,走入深度语文的大门。

三、调动情感,体会深度语文的人文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充满了情感因素。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有饱满的激情,而且还要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感关注,打开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动力,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师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作家的内心体验,人生经历来引导、启发,让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使作家情感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精神的成长。

例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师引领学生思考:作者曾给母亲出了怎样的难题?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母亲?这样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这些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忍地活下去。文章中“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怎样理解句中“脚印”、“车辙”、“我”、“地坛”的关系呢?处处的脚印,也就是处处的关爱与牵挂,暗示出我的成长处处都离不开母亲的启发,如同是地坛给予作者的生命启示一样,在作者的心里,母亲已经和地坛融为一体,和作者的坚忍果毅的生命融为一体。

四、训练思维,开出深度语文的智慧之花

思维训练是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之一,要求高中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与学生自主的“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创造想象,打破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学习《渔父》的时候,教师在学生分析讨论屈原和渔父的人生态度之后,请学生畅谈更欣赏哪一个。许多学生选择渔父,因为他潇洒超然,能与世推移。此时,教师可相机引导,把渔父、屈原和司马迁作一比较,使其认识到屈原壮烈的死,是以死明志,体现不屈的气节;司马迁勇敢的生是以生践志,表现坚韧的意志;渔父超然的活,是以隐守志,彰显自己的灵魂。这三种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而饱满的精神财富。让学生由此知道:我们要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提升生命的价值。这样的分析比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宽,对生命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是深度语文开出的智慧之花。

五.张扬个性,走向深度语文的终极目标

新课标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并指出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课堂上发现触发点,鼓励学生去体验,思考,提出独特的、有价值的问题,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建构个人的精神空间,成为拥有独立健全人格的人。苏轼《定风波》表现他九死一生后的豁达从容。赏析此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找出自己觉得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每个学生会有自己的感悟,或是苏轼不管风吹雨打,依然吟啸徐行的潇洒和泰然;或者甘于贫苦,自由洒脱的精神;或者是超脱一切外在的虚名、功业和私心,历尽苦难后完成自我,实现一种真正的超脱;或是屡遭贬谪与磨难,而从未消沉绝望,摆脱精神的苦闷与压抑,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最大可能地展现了自我的个性。请学生谈谈个人的感悟: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面对身边的人和事;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身处逆境,也要流露出会心的微笑;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有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是如此美好,眼前的困难挫折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过去了,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这种富有个性的感悟,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丰富了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获得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提高了其人生境界。

深度,是学生主动体验而获得的,是在学生激发兴趣,加深情感体验,发展思维,完善人格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实现这些目标,没有教师的充分扎实的阅读积累是不可能做到的,教师的文本解读有多深,课堂教学才能有多深,学生也才能深悟语文的魅力,获得深度发展。让深度语文之花绽放在每一个校园和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单位:邳州市运河中学北校区)

猜你喜欢

人生态度深度文本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世界观(二)
深度观察
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