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系列纪录片
2012-04-29
14个性格背景各异的7岁孩子
延续了49年的8集“真人秀”
导演:迈克尔·阿普泰德、保罗·阿尔蒙德
类型:纪录片
国家/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首播时间:1964年5月5日
集数:8集
在2005年英国Channel 4电视台举办的“观众心目中最伟大纪录片”票选中,由格拉纳达电视台制作的“成长”系列纪录片(The Up Series)击败《二战全史》(The World At War)、《地球上的生命》(Life on Earth)等众多强劲对手,拔得头筹。2012年5月,该系列的第8集《56Up》首播,再次引发英国媒体热议。到底是什么令这部看似平淡的纪录片赢得了众多英国观众的青睐呢?让我们一窥究竟。
不可思议的壮举
故事还要从1964年说起,为制作一期探寻社会阶层对儿童未来人生影响的特别节目,格拉纳达电视台找来14个性格背景各异的7岁孩子,通过同题采访,了解他们各自的梦想和对将来的规划。仅40分钟的专题纪录片《7Up》,算是荧屏上首批纪录真人现实生活的开创性作品,播出后大受欢迎。在热衷于展示孩童天真烂漫的首集导演Paul Almond退出后,当时刚毕业于剑桥大学的电影圈菜鸟Michael Apted走马上任,这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每隔7年,Apted都会对14名受访者进行回访,拍下他们最新的生活素材,透过他们的命运观察英国社会的变迁,于是,又诞生了《14Up》,《21Up》,《28Up》……
之所以把拍摄周期定为7年,源于耶稣会的一句箴言:“给我一个孩子,只要7年,我就还你一个真正的男人”,这句每每回响在片头片尾的警句和中国“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的民谚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随着时间的流逝,影片开拍之初的政治定位已逐渐被其颇具共鸣的人文价值所掩盖,片中人物或循规蹈矩,或出乎意料的生活轨迹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治愈系“真人秀”
“成长”是一部不是“真人秀”,却胜似“真人秀”的系列纪录片。说它不是,源于其特殊的呈现方式——在漫长的准备期中耐心等待受访者长大,完全不靠参与者敏捷的即时反映和充满噱头的表演来夺人眼球;说它胜似,是因为幕后团队确实在遴选受访者时费了一番脑筋。从含着金汤匙降生的富家子,到甚至连生身父亲是谁都不知道的混血私生子,这种颇具戏剧性的原始身份本身已昭示出该片最初的主旨:在英国社会阶层凝固化的大背景下,富人的孩子是否依然富有,穷人的孩子是否仍旧贫困?
如果你觉得“阶层”概念太过保守宽泛,我们可以先从片中最核心的关键词“梦想”来切入。该片最神奇的一点就在于,一些孩子7岁时给自己立下的“预言”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印证。和小女友一起出场的Tony一心想成为一名骑师,14岁他已在接受骑术方面的专门训练,在参加了3场比赛并击败了自己钦佩的对手后,放弃了这个为之坚持了近10年的梦想,后来当了出租车司机的他又希望做个演员,并真的出演了一些小角色;来自约克郡乡间农场的Nick算是14人里的“励志哥”了,“长大后想找出月亮奥秘”的他毕业于牛津大学物理系,42岁时已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教授。他们在梦想的旅途中一路狂奔,可这并不代表他们同样可以hold住人生路上的其他坎坷。Tony的妻子在录制《28Up》时怀着他俩的第三个孩子,到了《35Up》突然自曝后因夫妻关系紧张而流产,到了《42Up》,Tony本人甚至承认自己在此期间发生过婚外情,急转直下的情路走向令人唏嘘;Nick在49岁时遭遇了事业瓶颈,研究项目因某个技术环节无法突破而失败,“一直想走的路却走不通,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
有人“梦想成真”,也有人潦倒落魄,该片最“虐心”之处就在于,随着人生大幕的缓缓拉开,观众要眼睁睁地看着一帮懵懂可爱的小天使变成一个个发胖秃顶、失业离婚的Nobody,好在命运总会在关上一道门时,打开一扇窗。片中人物的婚姻少有结一次婚就白头到老的,但少年时父母离异的Paul无疑受到了爱神的眷顾。在《21Up》中,Paul后来长相厮守的妻子就以女友身份参与了拍摄,这位活泼开朗、包容乐观的女性很明显成了不善表达感情、长期缺乏自信的Paul最大的精神支撑;出身富裕家庭,高傲如公主的Suzy十几岁时过着社交骑马的优渥生活,进入社会后的残酷现实让她开始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明白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49岁时,她才第一次坦然面对镜头侃侃而谈;7岁时充满活力的Neil恐怕是14人中经历最曲折的一位了,一心想上牛津的他落榜后,被心理问题困扰,28岁时在苏格兰高地上游荡,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境地。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要一蹶不振时,42岁的他居然跻身政坛并当选地方议员,如此反转的剧情让人不得不相信现实永远比小说犀利百倍。
片中人享受了幸福的时光,也经历过困窘的岁月;做过梦,也觉醒过;奋斗过,也迷失过。或许他们并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重大成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可以明显感受到每个人都变得乐意与人分享自己积极的人生体验。简·米勒在《疯狂年代》中说:“我爱人到中年的自己胜过尚处青葱岁月的自己,我爱耄耋之年的自己胜过人到中年的自己。”这句话大可以成为这群历尽沧桑之人对自己当下心态的最佳注解。
未完待续的影像传奇
该片不仅在观众中好评如潮,众多影坛大咖对其也是赞赏有加。不仅斯皮尔伯格是其忠实粉丝,美国权威影评人Roger Ebert甚至将其列为自己心目中最优秀的十部影片之一,认为它“映射出了生命的真正奥秘,是对电影形式的一次最高尚的运用”。随着该片影响力的日益扩大,美国、日本、南非等地也相继出现了效仿之作,这一现象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迷你工业”,只是能否像“成长”系列一样持之以恒,并成为影史经典,就不得而知了。
今年是“成长”系列纪录片播出的第49个年头,年逾古稀的导演Apted表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自己仍将持续这一拍摄计划,“这是我参与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也极有可能成为最后一部,我并没有把它当成工作,它已经成为了我的信仰”,在漫长的拍摄周期中,他自认已和部分受访者建立起“比朋友间更亲近的感情”。立志成为传教士,后赴孟加拉国支教的Bruce结婚时,导演为纪录他的婚礼打破了该片的拍摄惯例,并和已是Bruce好友的Neil一同参加了庆祝仪式。
“虽然我乐于看到模仿之作的产生,但我认为这种拍摄形式在当下的制作环境中几乎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Apted这样表达自己对效仿之作的看法,“毕竟这个伟大计划的完成需要制作团队和受访者极大的忠诚。”影片拍摄过程中也确实出现过不和谐的小插曲。被制作组定位为“富家子三人组”的其中一位,后来成为著名纪录片《触及巅峰》(Touching the Void)执行制片人的Charles在《21Up》后选择退出该片,可令Apted没想到的是,2005年,这位纪录片从业者居然因自己拒绝剪掉他在前几集中的采访片段,而声称要把制作团队告上法庭。这个意外事件也令人们开始思考该片给受访者本人带来的直接影响,而事实上他们自己对这部片的观感也是五花八门:John把它喻为自己每七年都要服用一次的毒药,而Paul的妻子则感谢该片让自己的婚姻更牢固,Neil虽然热衷于拍摄,却从来不看它。
该片在赢得广泛赞誉的同时,也因其特殊的编辑方式,受到了民族志编写者的批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家Mitchell Duneier指出,Apted随意为人物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状态设置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关联,显得过于主观,导演本人也承认这一点,并表示自己在纪录片的真实性上发生过思想斗争,但后来觉得纪录片并不比电影纯粹,实际上它的处境更加危险,因为人们往往会以为它就是事实。此外,在女性已成为社会变迁重要见证人的当下,该片的14名受访者中竟只有4名女性,忽视了女权意识的崛起,也是导演Apted眼中“灾难性的失误”。
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成长”系列以其不可复制的拍摄传统为影史树立起一座丰碑,如今看来,它早已不只是对人类生活经验的简单呈现,更是一幅能够联系这个星球上一切向往幸福之人的命运浮世绘,不管你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有兴趣的学究,还是爱窥探的八卦爱好者,相信都能在片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