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这样追星
2012-04-29
写真集
在各种团购网站,总能看到摄影店的写真集套餐。“写真”对我们早已不再陌生,它是一个如此平民的词语。但是在那个没有数码相机,也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写真集”还是一个比较高端的词,它是明星的专属,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啊!16开大小、50克胶印的铜版纸在当时可算奢华,因为彼时的大部分娱乐杂志都是黑白新闻纸。所以饶是一本写真集的定价在50~100元,依然有人省下早餐的五毛一块的,饿着肚子,等待着集腋成裘的那一天。到手之后,总是舍不得扔掉套在外面的那层玻璃纸——怕蒙了尘。同学间,若要借阅,必须跑到家里,在主人的监视下,套上白手套,用翻集邮手册的速度和欣喜,眼睛睁得滴溜溜圆,缓慢而细致地去欣赏,不时会发出惊叹,也没有更多更炫的词汇,而是一言以蔽之地总结 ——“太帅了”“好美啊”!每当这时,主人便嫌弃地把读者的脸从书上揭下来——怕嘴里呼吸的热气弄潮了书页。看完之后,往往还意犹未尽,恨不得眼睛能像相机一样“咔嚓咔嚓”把底片全都摄入大脑。写真集的主人可不是白白借阅的——通常能获利半块橡皮、一根2B铅笔,或连续抄一周数学作业的机会。
娱乐杂志
现在的娱乐杂志几乎全是铜版纸。在90年代的时候,还都是黑白的纸张,一本近100P的杂志,可能才会夹杂4~6P铜板纸,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刊载的无一例外都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当然我们看娱乐杂志不光是为了读图,更多是为了分享明星的八卦——哪怕是最细枝末梢的血型、星座、爱吃什么、去过哪些地方……直到2000以后,内地才逐渐有了“狗仔队”,于是在众多精美的摆拍照之外,会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素颜明星照,卸下光环之后,那些明星在镜头里提心吊胆,畏首畏尾,愈发像贼……再后来,“狗仔队”渐渐被招安,高清大图逐渐取代了偷拍的模糊照片,世界一片和谐。明星在书里美美地躺着,读者在书外痴痴地欣赏。但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谁知道下一次“狗仔队”的爆发会在什么时候呢
明星自传
最图文并茂的莫过于明星自传了,通常还会在封面或内页里附上签名——尽管是印刷上去的。可这对于一年到头都不见几场明星演唱会的粉丝来说,已经是饕餮盛宴了!饶是现在,林青霞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集《窗里窗外》依然是未出先火,至今仍盘踞在畅销排行榜上。明星出自传,正是为了让粉丝有一个更全面直观的了解。既然如此,就不可能按《忏悔录》的标准去严苛它,把它当成正儿八经的文学书。既然如此,阅读的心态也应该轻松一些,也别去管他人捉不捉刀,毕竟它要消费的只是明星。印象中,倒是真有敢于剖析自己的明星——三浦友和。他的《被写体》,一个古怪的书名,写他和妻子山口百惠30年的爱情故事。当年山口百惠如日中天的时候,下嫁给二线演员三浦友和。背负着“断送一代国民巨星”的压力比山还大,三浦友和承诺自己将来一定要比太太更红,他的母亲在电视直播里看到这一幕,悄悄抹泪。20年后,他还是食言了。这本自传,尽管勇敢而犀利,却最终因为三浦友和人气不旺而无缘畅销书榜。
招贴画
在影视作品里,只要镜头扫过青少年的房间,书桌上方的墙壁上总是贴满了明星的海报,这一细节,放诸四海而皆准。或许,在逐渐向成人过渡的青春期里,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个楷模,再不济也得有一个精神避难所。毫无疑问,艺术是最适合的不二之选,但文学、舞蹈以及古典音乐的门槛并不低,它要挑选观众。相比之下,好莱坞电影和流行音乐却通俗易懂,与艰涩的乔伊斯和沉重的德彪西相比,它们更容易击中人心中柔软的一部分。又或者说,对偶像的崇拜是一种早期的性启蒙。只要他(她)模样甜美俊俏,无所谓唱什么或演什么。把偶像的海报挂在卧室的墙上,每天睡前说“晚安”;把偶像的画片贴在铅笔盒上,紧挨着课程表或乘法口诀……这种情况其实就如同我们把爱人的照片放在床头,把爱人的照片放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唯一的区别是:后者明确而直接;前者夸张而暧昧。不排除有精神崇拜的个例,但招贴画的主要功能就是消费青春期体内无处可逃又胡乱暗涌的情欲。
新年会
消费电影、电视剧、磁带、CD、VCD、DVD都还算是一种理性而正常的行为。但演唱会就稍微有点出格,因为就歌曲的音质而言,演唱会的效果绝对比不上CD,但价钱却是CD的好几十倍,乃至百倍。说到底,演唱会最大的卖点和噱头就是明星的真人秀。可以近距离地看明星,所以一般都说“看”演唱会,只有维也纳的交响音乐会才需要正襟危坐来谛听。与演唱会相比,更夸张、更极致的要数新年会了。这在日本和欧美比较普遍,但国内还比较少见。所谓新年会就是挑选一个类似“除夕”的时节,在五星级酒店里包一个宴会厅,届时明星会亲自出席,招待粉丝,有吃有喝,有歌有舞。区别于演唱会洪水猛兽般的混乱,新年会可以从容地与偶像握手、合影、索要签名——不必着急,因为每一个到场者均有这样的机会。这么好的机会,当然不是人人有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够铁杆,放弃除夕和家人聚餐的机会,确实不是一般粉丝能干得出来的事;够多金,又是五星酒店,又是零距离接触,入场券当然价值不菲,不是一般人能消费的。
跨界品牌
找明星代言,一直是商家惯用的手法,不足为奇。商家看中的就是明星的影响力,即使不会掏腰包,也会因为明星的关系而牢记这一品牌,说不定还能顺带传播一下。试想如果霸王洗发水没有请到成龙和王菲代言,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但客观讲,这一招毕竟落伍,最近比较流行的是明星跨界搞设计,比如亲自设计鞋子或服饰,这样的产品通常标价会比同类产品贵至少2/3,而且还美其名曰“限量版”。明星也是深谙现存于世的生财之道,一边拍广告、接代言,一边忙不迭地开发自己的品牌。比如莫文蔚、詹妮弗·洛佩兹、维拉王都有自己的香水品牌,大陆艺人如郑钧、梁天、李亚鹏则热衷于投资饭店和酒吧,至于陈冠希,他最穷困潦倒的那几年,幸好有自己的品牌服装店支撑度日。这些虽然是明星的副业,但消费的增长点还是在明星的主业上。
微博
微博是这些年才流行起来的。作为自媒体时代最强大的代表,微博从某种意义而言,消解并部分取代了娱乐杂志所承担的社会属性;于此同时,它的时效性更强。韩寒发完一条微博,出门遛趟狗,在楼下吃早点时,就能听到邻桌的人握着“四凤儿”讨论他刚发的那条微博。据说,微博的受众群已经远超新闻联播,可见其辐射力和影响力。明星除了少数人敢于涉及公共话题,关心政治生活,绝大多数都只是把微博当成营销平台。几点起床,吃了什么,去了哪,见了谁;自拍、拍人、拍物、拍风景……明星微博绝大多数都是私生活的流水账。对不喜欢他的人而言,这些微博确实没有任何价值,可对于喜爱他的人而言,却能接触并体验到对方的私生活。这是多么大的乐趣啊?!其乐趣,仅次于翻捡明星家门口的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