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冷认知理论的幼儿欺负行为干预研究

2012-04-29孙巧锋郑福明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2年10期

孙巧锋 郑福明

【摘要】欺负行为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但针对幼儿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依据欺负行为发生的冷认知理论,采用实验干预法,对有欺负行为的幼儿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移情训练。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移情训练可以有效减少幼儿的欺负行为。

【关键词】冷认知理论;幼儿欺负行为;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0-0038-04

一、问题的提出

欺负行为一直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关注,但国内外有关欺负行为的研究大多针对小学生和中学生,针对学龄前幼儿的研究较少。0~6岁的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能从幼儿时期就对其出现的欺负行为进行适当的干预,对减少个体将来问题行为的出现、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对幼儿欺负行为研究的逐渐深入,有关理论假设也从关注幼儿的外在因素(如外部特异性,肥胖之类)逐步过渡到关注幼儿的内在因素。冷认知理论即是从幼儿内在心理特点出发分析幼儿欺负行为的一种理论假设,这一理论认为有欺负行为的幼儿在欺负他人时知道如何去伤害对方,能很好地把握对方的心理。他们欺负别人只是喜欢给别人造成痛苦,也就是缺乏移情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冷认知”。移情能力低的幼儿不会去体会受欺负者的痛苦,所以他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因此也不会停止自己的欺负行为。国内有研究表明,移情训练对留守儿童的攻击行为有较好的矫治作用。〔1〕该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和中学生,0~6岁幼儿是否会有同样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研究依据冷认知理论,尝试对幼儿的欺负行为进行干预,其实质是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以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减少幼儿的欺负行为。

本研究中幼儿欺负行为的操作性定义是指发生在幼儿之间的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主动、有意对弱小一方经常实施的、有伤害性的行为。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是指在体力或人际关系上相对占优势者;有意是指未受激惹;经常是指连续五天之内欺负次数累积超过五次,偶然或一次的行为不认定为欺负行为。此外,本研究中的欺负行为被看作是攻击行为的一种,而且是重复发生的主动性攻击行为,被动性攻击不属于欺负行为。因此,主动性、有意性、经常性、伤害性是本研究中的欺负行为主要特征,具体方式表现为三种:直接身体欺负,如打、踢、推、撞,抢夺或损坏他人的物品;直接言语欺负,如说脏话、取笑、羞辱、讽刺、取外号、威胁恐吓等;间接欺负,如在团体中孤立、排斥、忽略他人,等等。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州市某一幼儿园的中、大班各三个班级的21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法和教师提名法,由本班教师提名出现过欺负行为的幼儿,并结合研究者的观察,最终确定中班和大班有欺负行为的幼儿各10名,共计20名。其中男孩12名,女孩8名。将这20名幼儿混合编组,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记为实验组A和对照组B。每组10人,其中每组都含有5名中班幼儿和5名大班幼儿。

2.研究过程

整个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观察欺负行为的前测阶段。自制《幼儿欺负行为观察记录表》,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被试的基本信息,二是欺负行为的目的及其方式。采取事件取样记录法,被试出现一次目标行为,则记录一次,并对欺负行为的方式做进一步的判断和记录。幼儿若同时做出身体欺负、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三种行为,则在观察记录表同一行的不同行为下分别记录,最后得出欺负行为的总次数。这一阶段的观察时间持续一个月,对每名幼儿连续观察五天,并将这一观察结果作为实验的前测。

第二阶段为移情训练的实施阶段。对实验组的幼儿进行移情训练,具体的训练内容参照裴小倩的移情训练方案,〔2〕但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改编。改编后的方案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情绪辨认,引导幼儿辨认包括愤怒、高兴、悲伤、恐惧四种情感的八个脸谱图;第二部分是情境讨论,先给幼儿讲故事,然后让幼儿回答故事中人物的感受,考察并训练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第三部分是角色游戏,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幼儿的情绪体验能力。为了避免主试效应,移情训练由两位有经验的主班教师轮流进行,两位主班教师均不清楚训练的真正意图。移情训练的时间选在每天下午幼儿园的混龄自由活动时间,由一位主班教师对实验组A的幼儿进行移情训练,同时另一位主班教师对对照组B的幼儿进行与移情训练无关的其他游戏活动。两位主班教师轮流对实验组A和对照组B的幼儿进行训练和游戏。

第三阶段,运用《幼儿欺负行为观察记录表》,再次对实验组A和对照组B的幼儿欺负行为进行观察,得到的记录结果作为实验后测。

3.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组间后测比较

将实验组A与对照组B幼儿欺负行为次数的后测进行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实验组A后测的总欺负次数与对照组B差异显著。具体表现在:在欺负目的上,实验组A与对照组B在工具欺负和敌意欺负上均差异显著(p<0.01);在欺负方式上,实验组A与对照组B在身体欺负、言语欺负及间接欺负上均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经过实验干预,幼儿的工具欺负、身体欺负和言语欺负行为出现的次数明显减少。

2.组内前后测比较

由于实验干预后,不能保证欺负次数呈正态分布,因此将实验组A的前后测欺负次数进行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实验组A总体欺负次数的前后测差异显著(p<0.05),前测欺负次数显著多于后测欺负次数。具体表现为:在欺负目的上,实验组A前后测的欺负次数在工具欺负和敌意欺负上的得分均差异显著(p<0.05);在欺负方式上,身体、言语和间接三种欺负方式的次数前后测均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实验组A经过移情训练后,工具欺负和敌意欺负出现的次数明显减少,身体、言语以及间接欺负也明显减少。

另外,将对照组B前后测的欺负次数进行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在欺负目的,还是在欺负方式上,对照组B前后测欺负次数的差异均不显著。

四、分析与讨论

我国有学者对幼儿移情能力的研究表明,4~6岁是幼儿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种移情能力可以随着幼儿的“去自我中心化”的发展而发展,幼儿在4岁时已表现出道德认知的去自我中心化,4~5岁是幼儿社会认知去自我中心化的敏感期,4~6岁的幼儿已经能很好地理解通俗故事的情节,他们不会把自我认知当成他人认知。〔3〕

本研究对有欺负行为的幼儿进行了相关的移情训练,并对幼儿的移情能力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幼儿的移情能力在接受训练后有了很大的变化,以下是研究者记录的一则案例。

移情训练前:在自由区域活动时间,天天和小强为一只羊角球发生了冲突,在拉扯中,小强将天天推倒在地,天天哭了起来,当老师走过来时,小强已经若无其事地走开了,留下天天一个人在那里哭。

移情训练后:文博和小强在区域里玩积木,文博忽然捂着鼻子走进活动室,王老师一看,原来文博流鼻血了,连忙带文博去幼儿园的医务室,琪琪走过来问小强:“文博怎么了?”小强说:“文博流鼻血了,会很疼的。”

移情训练可以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促进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案例中的小强在接受移情训练后,已经表现出对同伴情绪的感知和理解,这对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增加,减少其负面欺负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接受移情训练后,从组内比较来看,实验组A前后测总的欺负次数差异显著,在欺负目的上,工具欺负后测显著低于前测,敌意欺负后测同样显著低于前测;在欺负方式上,身体欺负、言语欺负以及间接欺负三种欺负方式的后测水平均显著低于前测水平。对对照组B欺负前后测的次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欺负目的还是在欺负方式上,对照组B的欺负前测水平和后测水平均无显著差异。

从组间比较来看,实验组A和对照组B的欺负后测次数总分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经过实验干预后的实验组A,在工具欺负和敌意欺负上显著少于没有经过实验干预的对照组B;身体欺负、言语欺负以及间接欺负也均显著少于没有经过实验干预的对照组B。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组A欺负后测水平的下降是实验干预的结果。

移情训练为什么能够减少幼儿欺负行为的发生?已有研究表明,移情不仅能够促进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增加,而且也能抑制攻击性等反社会行为的出现。移情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认为移情对情绪性愤怒有抑制作用,会影响愤怒的先前状态,具有高移情能力的幼儿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因而曲解他人行为的可能性就小,也就不容易被激怒,因此,在同样愤怒的情境中,具有高移情能力的幼儿表现出更少的攻击性。另一种解释认为移情是攻击的抑制因素,一个能够考虑、理解他人需要和情感的具有高移情能力的个体可以有效地抑制攻击性行为,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4〕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移情训练,幼儿的工具欺负和敌意欺负出现的次数均得到了明显的抑制。这是因为具有一定移情能力的幼儿能够考虑并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情感,看到受欺负者的痛苦和悲伤会诱发个体的情绪反应,从而抑制个体的欺负行为。

五、结论与建议

1.通过移情训练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减少幼儿的欺负行为

移情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幼儿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从而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的方法。大量研究发现,有效的移情训练可以增加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抑制其攻击性行为,这与本研究的结果大体一致。

由于幼儿认知和理解能力有限,对幼儿的移情训练宜采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方法,如讲故事、角色扮演等,避免将移情训练变成一种道德说教或是一种认知训练。教师也可以将移情训练融入幼儿的一日活动中,逐步培养幼儿对他人的情绪认知和理解能力。

2.家园共育,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

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环境理论,个体发展处在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展的生态系统中,每一层生态圈都会以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幼儿欺负行为的发生是幼儿气质、个性、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以及社区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家庭环境的作用不可低估。父母应重视自身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氛围对幼儿成长的影响,既要配合教师对孩子的移情训练,也要努力在家庭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移情能力,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田维.移情训练对留守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裴小倩.移情训练对帮助5~6岁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有效性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3〕但菲,刘彦华.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0.

〔4〕任朝霞.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73-77.

A Cold-cognitive Theory Based Study of Childrens Bullying

Behavior Intervention

Sun Qiaofeng1,Zheng Fuming2

(1Quanzhou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Quanzhou, 362000)

(2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Abstract】Bullying behavior has always been an interesting topic for psychologists, but very few researches on children have been conducted. This study, based on cold-cognitive theory, adopted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conducted a month long empathy training on a group of children with bullying behavi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empathy training can decrease childrens bullying behavior.

【Keywords】cold cognitive theory; childrens bullying behavior; inter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