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2-04-29朱锦云

成才之路 2012年10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语文教学情境

朱锦云

摘 要:教师都有“教书育人”的责任,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智育,也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精心设计,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赏析人物形象,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情境

就学校而言,每位教师都有“教书育人”的责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重任;但语文教学又与政治课有着明显不同,怎样使语文科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辩证统一,一直是探讨的课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把握德育渗透。

一、挖掘教材,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有不少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而初中语文课文,尤具这一特点。或是节奏分明、琅琅上口的诗歌,或是娓娓动听、引人入胜的故事,或是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记事散文。既有培养爱祖国和爱家乡的《黄河颂》《岳阳楼记》,爱亲人重朋友的《背影》《故乡》,热爱生命与生活的《紫藤罗瀑布》,又有教育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俭以养德》,助人为乐和严己宽人的《窗》《多一些宽容》,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纪念白求恩》,更有人生观教育的《贝多芬传》《敬业与乐业》。总之,都有着育人的内力。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深入备课,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教育点,使文中的人或事的闪光之处得以呈现,引起学生共振。达到这一步,就需要备课者明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准确把好学生思想实际的“脉”,师生之间就有感情的共鸣点,就能达到作者、授课者、读者三者为一的和谐。如备《背影》这一课时,不光考虑与学生一起探讨出并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还要探究出父爱无私的震撼力,推而广之为母爱无私、师爱无私等,并切身加以体味和感悟。这样,教学双方就不会有“置身局外”之感。

二、创设情境,渗透德育

学生是未来的真正主宰者,我们的教育就要让他们美化情怀、完善人格,去面对和融入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舞台。它要求我们教师以学校作为阵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古人曾经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基于这一点,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己创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所设置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文章形象化、生动化。一部好的电影之所以能打动千千万万人的心灵,除了各种因素外,画面的形象生动功不可没。语文教学要使抽象的字变成直观画面,借助幻灯片、挂图不失为好办法之一。如教《白杨礼赞》这一课,可以放出移动幻灯片介绍白杨树,并通过充满感情的录音导读,学生自会观察出白杨树笔直的干、枝是怎样“一律向上”“绝无旁枝”“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自能初悟出其力求上进、伟岸、正直、朴素、严肃、挺拔、坚强不屈的气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坚强、有斗争精神的形象更易感染人。

(2)介绍课文背景,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把握中心。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历史背景的介绍,更能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写作目的。如教《南京大屠杀》一课,可先在课前教学生唱《松花江上》这一首催人泪下而又充满悲愤的歌曲,让学生在直观上接近背景,增强气氛。接着简介当年日本鬼子铁蹄践踏我国领土、烧杀掳掠的悲惨场景,“令人发指的兽行”,而如今日本国内一些人又怎样企图抹杀事实的情况。学生就会为文章尾句“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产生共鸣,从而激起爱国情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之心更加坚定。

(3)善用语言描述,创设出逼真的课文情境。语言描述是情境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和良好的表情达意能力,如丰富的眼神和表情、高低适中的语音、快慢适宜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和生动形象的叙述能力等,创设出逼真的课文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换言之,教师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演”,运用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引导学生“入戏”。备课时,教师应该选出合适的德育素材提前进行语言描述练习,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抱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并在实践当中积极地摸索、认真地尝试和练习,才能最终创设出逼真的课文情境,让学生全身心融入其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德育渗透达到完美的效果。

三、赏析人物,渗透德育

课文往往以具体的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教《孤独之旅》一课,要让学生明白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环境。他孤独、寂寞甚至痛苦,并因此困惑、迷茫,但当他在暴风雨的黑夜里,和父亲一道奋力拢住走散的鸭子,像大人一样战胜了风暴时,“他哭了起来”。教师要与学生一道探究出:人处在艰辛的环境,要坚强,就会走出寂寞与痛苦;要坚强,就会有“叫喊声中”的自豪和骄傲。教学中,教师要透过文字的内涵与学生一道去欣赏、剖析人物,抓住人物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点滴的思想熏陶。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知识事实只是知识,还不是思想,知识通过思想,变成信念。思想已不仅仅是知识,思想中已经有‘一小块小灵魂,一个人对他们所知道的事物所持有的态度。”事实如此,在赏析人物时,正面人物成为钦佩者,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学习,也就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目的。

总之,教书育人,责任重大。语文教学如何更好地渗透德育,我仅是管窥之见,就算是“殊途同归”吧。

参考文献:

[1]丁淑娟.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语文教学与

研究,2007(5).

[2]马来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语文,2004(11).

[3]刘明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语文园地,2004(17).

(河源市连平县隆街中学)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语文教学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护患情境会话
浅议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高中美术鉴赏课德育渗透思考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