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2012-04-29陈建琴季育海
陈建琴 季育海
多年前,叶圣陶老先生对教材就有过精辟的论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这个例子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课程专家也多次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老师提供“法定”的文件,让老师屈从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是为老师提供精心打造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而目前中学科学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教材的内容不适合学生实际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是硬着头皮教,还是改组教材?大多老师选择了硬着头皮教。为什么?在老师眼中,教材就是圣经,教材是不容更改的。教师在教材面前只能是屈从。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材观,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以下,是我校开设教研周活动中,同事开的一节考核课《动物的行为》的课堂教学设计片断。
一是视频引入,展示课题。二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及后天学习行为及其形成过程学习。三是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学习行为及其动物行为意义的学习。此设计完全按照课本教材的格局进行讲解,但给人的感觉还是知识深入不够,难点突破不够。
课后,八年级科学教师进行讨论、交流。一位主评老师说:在优质课评比中,一位老师是这样安排的:一是利用经典实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形成过程展开教学,提出有些行为如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是需要学习形成的,而有些如吃到肉分泌唾液则是先天的。二是利用视频——狗的表演,从中区分出常见的行为与不常见的行为,点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三是动物的行为学习,教学中强调动物的行为是动物为了生存与繁殖的需要。四是分析不同动物有这样不同的行为的原因,指出:不同的动物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从神经系统的方面加以比较。对于同一物种来说,先天性行为基本相同,后天学习行为大有不同。最后指出:动物的行为是在神经与激素的调节下才得以完成的。整堂课围绕生物的“生存与繁殖的角度”来组织文本,融合了本节课所有的知识。
听了生物专业教师上的生物知识课后,便找到了问题的原因所在——课堂主线的定位问题,使得课显得没有主心骨,课堂似乎只是教材资料的堆积,没有挖掘教材内涵,还是“教”教材,没有“用” 好教材。
同时,我们看到,新课程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实验,体现了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也反映了突出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但有些实验本身存在问题,如现象不明显,成功率不高,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时,不能硬着头皮教,不能屈从于教材,而应改组教材,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重新设计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同时,以学生身边的东西作为实验器材,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就在自己身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他们进行实验探究的兴趣。 记得看过这么一个案例:《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第1节《空气》这一节的教学中,有一个活动:“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存在及含量”。教材中是用大针筒把空气压入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及变浑浊的快慢。学生按照教材的方法,分小组进行探究。结果各小组汇报探究情况时,均回答石灰水和针筒未通入时一样,没有什么变化,教室里顿时显得有些乱,有些学生很失望。事先,我在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本来就很低,而用针筒通入的空气很少,课堂时间又有限,效果肯定不明显。此时,我让学生来探究一下,澄清石灰水为什么没有变浑浊?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提出猜想。有学生说:“广口瓶中盛的可能不是澄清石灰水。”让学生通过玻璃管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马上变浑。有的说,“可能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等事实又被推翻了。有的说,“可能我们通入的空气太少。”此时,我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多通入空气呢?”有学生提出用打气筒。我班的财产保管员立即从柜里拿出打气筒,让同学进行实验。不一会儿,澄清石灰水就变浑浊了,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深入挖掘课本资源,不满足于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用”好教材。在此,我对新的教材观有了以下想法。
教材是“材料”。在新的课程理念里,教材不再是“教学唯一依据”,它只是一种主要材料,是“学生和老师进行教学的材料”。这样,我们就可以接受与此有关的一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变化:顺序可变、时间可调、实例可换、内容可选。显然,教材应是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和灵活组合的。我认为,课堂教学创新,首先要求教师有权对教材再度开发,重新排列知识点,增选生活中的内容。
教材是“学材”。教材虽然是师生共有的,但它主要是学生用的,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因此,新形势下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把教材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材是“媒介”。教材应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媒介。实际教学中,有许多人认为教材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把学生学习教材当做目的,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等现象的产生。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不把教材当做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对象,而应把教材看做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
在当前实际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中心,并适当向课外延伸,向教材纵深处挖掘,适当注意与现实生活、最新科技文化发展成果相联系,用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深入探求的兴趣,这是对所学科学知识的深化和创新。同时,教师还应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预设教材,从而使整个教学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因此,新的教材观的确立,不仅可以让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乐清市虹桥第一中学 2.乐清市虹桥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