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古代诗歌意境教学

2012-04-29伍建平

成才之路 2012年10期
关键词:诗眼境界意境

伍建平

诗歌是文学的骄子,是文学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它以独特的文学形态和强烈的美学魅力——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引导着人类走向崇高的精神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人间词话》)诗亦如此。它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生命。入境,是品读诗歌的根本。只有注重对意境的透析,把握作者作品的情感,才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学生思维,架起诗歌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去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美。

一、因声求气,感受诗歌的意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可见诵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因为中国的古典诗词最初都是配乐歌唱的,流传至今,虽然乐曲失传,不能再演唱了,但是诗词的韵律和节奏还在。而韵律和节奏又不单纯是语言技巧的问题,是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汉《毛诗序》指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所以,诵读诗歌,能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感受诗歌意境的独特魅力。

如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该小令以十种景物组合构成凄凉晚秋的意境。总的来说,朗读的时候,语速稍舒缓,音调低沉。在具体的朗读过程中要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中九个事物均为前偏后正结构,“正”是叙述的事物,“偏”是对所叙述的事物加以最简洁、最鲜明、最生动的描绘,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在朗读时,应强调反正的部分,适当延音。最后两句可说是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朗读时应注意体味这种情感的宣泄,音调要低沉,表达出愁苦之情。这样反复地吟咏诗句,在整齐、和谐的韵律中,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情感的音符,诗歌的生命力跳动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品析诗的含义、体验诗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咬文嚼字,领悟诗歌的意境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一首诗往往用一些关键字词——诗眼来透露诗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眼就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眼乃神光所聚”,这表明“诗眼”是全诗神韵的集中表露。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细细咀嚼,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领悟诗歌的意境。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中“坼”“浮”二字最精练传神,是诗句中的“关键词”;再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折柳”一词也是诗中的“关键词”。关于“关键词”这一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的确,这“闹”“弄”二字,用得准确生动,表现了鲜明的形象,使词中境界全出,是词中的关键词。

可见,鉴赏诗歌时抓住诗眼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好地认识了诗眼,对全诗的了解也就抓住了重点。另外,诗眼多为名句琅琅上口,我们还能从中感到审美愉悦。

三、分析意象,走进诗歌的意境

意象,就是情意(思想感情)和物象(物体的形象)的组合。当一个意象进入诗歌作品之后,已被作者赋予了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内涵,往往寄托了一种或多种寓意和独特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种种意象,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沟通,更是一次生命的原始感悟。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结合意象原物的特点和作者情感、身世、生存环境、写作背景,展开想象去理解作品。如杜甫的《春望》,让学生找出意象,学生马上找到了“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等,这些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国破家亡的惨淡画面。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看到,在这一幅惨淡的画面中有战乱时叛军焚烧留下的残破,有草木丛生,失去往日锦绣的皇城,有睹物伤情、悲怆溅泪的风雨鲜花,有凄凉婉转,表达离别之恨的孤鸟,更有一位白发怆然,忧国忧民的诗人。作者将长安城被叛军攻破之后,满目萧条之景融于具体的事物之中展现出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构成了一种感情凝重、情景凄凉、沉郁顿挫,饱含悲怆之美的开阔意境。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并且善于借助意象来想象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从而走进诗歌的意境。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意境,要放手让学生感悟,而不能搞“填鸭式”的授予。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品”、自己去“析”,是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是能够让学生逐步走进绚丽的语文审美殿堂的。

(通渭县榜罗中学)

猜你喜欢

诗眼境界意境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诗眼
诗眼
品“境界”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慎独的境界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