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中的三个层次
2012-04-29张丽君
张丽君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朗读教学占有极其重要位置,它是情感教学、语音教学、读文教学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因此,朗读训练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理解过程来指导。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必须重视三个层次: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品味、欣赏性的读。这样指导,才能符合阅读教学这个双向心理活动过程。
一、感知性的读
感知性的读是朗读训练的初浅层次。主要目标:激发兴趣、初知内容、正确朗读,不加减字,句读分明。这一层次着重抓好两个主要环节:①读提示导向。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创作的动机,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写作背景和动机是文章的思想基础,情感的根源,我们只有了解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想要表现什么,才能确定一个恰当的朗读基调。②导读感知。这一环节是在“读提示导向”基础上进入的。让学生带着上一环节所提出的问题初步正确阅读课文,整体上感知。例如教《我的老师》一文时,首先引导学生读提示,并设疑探路:本文记叙的中心人物是谁?为什么说“蔡芸芝先生最使我难忘”?在作者的回忆中,蔡芸芝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课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中心?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使学生读有目的,而且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其次,教师的范读一定要显示出课文综合性朗读特点,用轻盈、凝重、高昂、平实的读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接着让学生边读边试着理解课文内容,从而完成探路的任务。
二、理解性的读
所谓理解性的读就是精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体会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对于作品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而非教师的讲授灌输中接受的。
(1)抓住关键词句指导精读,将学生引至作者的心情轨道上来。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文记叙的是周总理“一生的伟大革命实践中的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作者的心里充满深切爱戴和无限思念。在讲授课文时,我抓住开头一段中“珍藏”“一件”“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每当我”等词句让学生体味,使学生们感到:这件衬衫的不平常及重大价值,作者对周总理的感激和深深地怀念。又如《孔乙己》一文教学时,孔乙己付酒钱的动作:第一次“排”出9文大钱,第二次“摸”出4文大钱。这两个动词作为表现孔乙己性格的一方面,我要求学生反复研读、体会,由此悟出孔乙己的心理,悟出作者措辞之妙,从而诱发学生思维乐趣。
(2)结合课文,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训练内容。朗读的训练内容不仅要告诉学生读什么,还要告诉学生怎样读怎样去思考。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用笔圈、画、批注文中最能表现鲁达性格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鲁达的性格特点。通过读、圈、画、批注的方法组织语言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三、品味、欣赏性的读
在课文读讲完之后,引导学生再回过头来看看、读读,让学生对课文的主旨寓意、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及字里行间蕴涵的思想感情进行品味欣赏。如《荔枝蜜》一课教学时,我利用录音机,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课文朗诵的录音。通过欣赏朗读使学生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相契合。在欣赏朗读中我还要求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课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学生们在欣赏朗读后,通过教师的讲解懂得:作者运用对蜜蜂“我总不大喜欢——不觉动了情——不禁一颤”的感情变化线索组织了材料,由此理解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双鸭山市第二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