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不”“三变”谈放松活动的新老问题
2012-04-29于素梅李文兰
于素梅 李文兰
体育课的放松活动,看似老生常谈的事情,但当你定下神来再次回顾你的所见、所闻、所思的时候,就会发现真的很有必要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理一理课改前后存在的新老问题。这种梳理,将在一定程度上对规范放松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等带来一些新的启示。下面重点从“三不”和“三变”谈一谈新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进而从“三有”提出几点提高体育课放松活动实效性的建议。
一、体育课放松活动的老问题
长期以来,关于体育课放松活动,大家都有一致的认同:结束部分的活动形式与内容,不可忽视。但实践中往往会因各种原因,诸如思想的、方法的、内容的、能力的等导致放松活动并不那么理想,下面从“不安排”“不充分安排”和“不对应安排”三个方面做进一步分析。
1.“不安排”放松活动
在研究分析放松活动的时候,我们首先从有与无上来区分,无论是常态课还是观摩课,都存在有一部分没有安排放松活动的情况。那些不安排放松活动的体育课,究其原因,是老师没有安排放松活动的意思?还是有意识不愿安排?或是认为有的体育课运动量过小的缘故不需要安排放松活动?不论属于哪种原因,作为一节体育实践课而言,只要学生参与了运动,也无论运动量大小都需要安排适当的放松活动。那些未能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适量放松活动的做法是错误的。因此,凡是没有放松活动的体育课应该被视为不完整的体育课,假如观摩课中出现这种缺少放松活动,应该作为问题指出,并加以研讨;假如是评优课中出现不安排放松活动,属体育教学设计的不合理性而应排除在各种优秀等级之外,缺少放松活动的不完整的体育课何以为优呢?
实际上,那些没有安排放松活动的体育课很大程度上是老师的态度问题,有的是“懒”字在作怪;有的是体育课的其他部分时间随意性较大,结束部分没有了放松时间;有的是对放松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觉得放松活动起不到太大作用,下课后慢慢也能通过休息得到调整等。一旦有这些认识与做法,不安排放松活动在这些老师的课上似乎就会认为属于正常,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无论何种原因,体育课上在结束部分不安排放松活动,即便是前面各部分再精彩,也只能是一节留有遗憾的体育课。
2.“不充分安排”放松活动
前面我们探讨了不安排是错误的现象,实际上,有的安排有放松活动,但放松得不充分也依然是一种遗憾。为什么即便是想到了,而做出了不充分安排放松活动的现象呢?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不重视放松活动,只是一种走走形式、走走过场的思想,就会导致安排放松活动的随意性,从时间上来看,有的活动短至不足一分钟时间,这样的安排又怎能体现充分呢?二是重视了,但不知道如何重视而引起的不充分。重视与不重视,知道如何重视与不知道如何重视可能组成的四种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所呈现的四种情况可以看出,理想的放松活动需要既重视,又能够知道如何重视才能安排且比较充分。但现实情况并非完全如此,那些不重视的,无论知道与不知道如何重视,都难以达到充分的效果。同样,即便是重视了,但由于不知道该如何重视,同样会事与愿违,甚至是事倍功半。基于此,就放松活动而言,老师们首先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认识到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除此之外,还要能够认识到不同内容的课该如何去放松整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放松效果。
3.“不对应安排”放松活动
作为放松活动的老问题,放松活动内容与形式存在的不对应现象也较为常见。放松活动的对应性主要是指所安排的放松活动是否能够与基本部分的学习以及体能素质练习一致起来,换句话说,所选择的放松活动内容和形式是否能够真正起到身心放松所需要达到的部位和程度。因此,那些未能有针对性地安排放松活动的现象,是不科学或不合理的做法。而这种不对应性,也难以用充分来表述,因此,我们也可以从重视与不重视,以及有无针对性来进一步分析其存在的可能性及原因,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理想的放松活动,应该是既重视,又有针对性。但实际上,会在体育课上出现多种情况,如有的很重视,但所安排的放松活动内容有所偏差;有的知道哪些属于有针对性的放松活动,但因为未能引起高度的重视,导致放松活动流于形式或走过场。还有的是既不重视,又缺乏针对性的放松活动。基于此,要想使放松活动达到应有的放松目的,除了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更为重要的是要能够准确的把握身心尤其是身体肌肉、韧带、关节等在基本部分参与活动的量与程度,然后科学合理地选择组织放松活动,使参与活动部位得到充分、有效的放松,放松活动要避免出现盲目性,盲目的放松占用并浪费了时间,又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不断反思,并逐步改进。
二、体育课放松活动的新问题
当我们重新审视新课改后的体育课放松活动的时候,不难发现,体育课放松活动在常见的老问题未能完全解除的情况下,在新课改以后,又新增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从新课改后在放松活动环节所发生的若干变化来归纳。
1.一变“形式化”
新课改后的体育课堂,当我们把视线定格在放松活动的时候,看到了各种各样变换了形式的放松活动。这种形式上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显得新颖了,可能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样也会提高放松整理的效果。但一旦过于追求形式就会走入一种“形式化”的误区,出现为创新而创新的所谓的“新颖”和所谓的“变化”,其效果也会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有的教师属于对新课标中的理念未能充分把握,缺乏认真研读和灵活运用的精神与能力,而是一味地在“求异求新”上下功夫,这是属于较为浅表的问题。还有的教师属于能力上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判断形式与内容的主次关系上出现偏差,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结果导致了“形式化”现象。因此,新课改后的体育课堂上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并不是问题,令人担忧的是把握不准变化的度,那些出现过于形式化的放松活动,大多是缺乏对“能变度”的把握能力而导致的。
2.二变“音乐化”
放松活动适当借助于音乐完成,并没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提高放松效果的积极作用。但一旦过分依赖音乐,或对音乐的使用出现异化现象时,有时就会发现,音乐在一些课上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有的课上,用了不恰当的音乐还影响了放松的实际效果。目前,采用意念放松的活动场景下,选用音乐辅助放松的较为多见,也有少部分选用音乐来辅助肢体肌肉或关节放松的。出现“音乐化”的原因,归纳起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多样化,想用新颖来增添体育课的色彩;二是缺乏音乐素养,出现所选音乐不恰当,甚至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负面效应。因此,应正确看待放松活动的辅助手段,并非所有的放松活动都能带来更大的效应,也并非所有的音乐都适合放松活动选用。那些真正的有必要且又能选到好的音乐的前提下,才需要附加音乐的伴奏效应。那些单独为新颖未能考虑实际效果的选择音乐的放松活动形式是不可取的。
3.三变“意念化”
新课改后的放松活动出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体育课上不约而同地都采用着意念放松的形式。当然,采用意念放松并不为过,但问题在于,究竟什么课上该采用意念放松?哪些课上采用意念放松显得多余?哪些课上仅用意念放松还不够充分,还需要采用其他形式相配合才能达到放松的目的?假如这些问题都不是十分清楚的话,单一的选择意念放松也同样是不可取的。产生放松活动“意念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对意念放松的真正作用未能完全把握,有的仅仅知道意念放松是一种心理放松活动形式,但至于那种心理的疲劳状态需要采用何种有针对性的意念放松内容却一无所知,结果就会出现,意念放松的效果不甚明显,从而导致“意念化”现象发生。二是对体育课需要什么样的放松活动不是十分清楚,再加上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同样会走入“意念化”的误区。基于此,在选择意念放松活动形式之前,需要对意念放松、课的内容、学生在课上练习的实际需要等多方面结合来判断是否选用意念放松,选择什么样的意念放松。
三、“三有”——有效组织放松活动的建议
前面我们分别从“三不”和“三变”谈了体育课放松活动的新老问题,但该如何有效组织放松活动?下面从“有全面性”“有合理性”和“有延续性”三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部位上要有“全面性”
体育课堂上的放松活动尽管只有短短的3~5分钟的时间,但如何充分利用这短暂的时间达到放松的目的?首要就是要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身心哪些方面需要放松,根据课的需要而定放松的部位,但其原则要遵循“全面性”。只有全面才能充分,也才能有实效性。避免出现放松部位判断错误现象,全面性集中要体现两点:一要准,二要全。只是全面而不准确,不是真正的“全面性”;只是准确判断,未能全面做到,也难以实现“全面性”。
2.组织上要有“合理性”
有了准确的判断和全面的考虑,要想达到理想的放松效果,还要充分考虑其有效的组织形式,如如何组织?每个部位放松多少次或时间?是自我放松还是相邻同伴互相放松?是单一形式深度放松还是多种形式变换放松?等等,这些都是教学设计事先要有充分考虑的。放松活动组织的合理与否,不但直接影响着放松活动的效果,在观摩上组织的放松活动,还能对整个课的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性。但无论如何组织,只要把握“合理”二字,其效果都难以出现偏离。
3.时空上要有“延续性”
关于放松活动时空上的延续性,可能是大部分老师容易忽略的。重视放松活动在时空上的延续性是指要让学生在课后适当的时间或场所再次强化一下放松,尤其是课上不充分的放松,课后更需要加以强化。如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除了有练习的“作业”,再增加一定的放松“作业”,即让学生在课外尤其是回到家之后,通过充温水浴、自我按摩、保障睡眠质量、补充饮水、合理膳食等方式达到进一步修正缓解的目的,从而达到延迟性的放松作用。尤其是对于课上练习密度较大,运动负荷安排较强的课,延续性放松更具有实际意义。
四、结束语
体育课上的放松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流于形式的,它需要将放松定位准确而全面,需要走出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避免操作上的错误。为达到最为理想的放松效果,有的体育课并不拘泥于课内的放松,还需要在时空上、形式上等有所拓展与延续,使得课内课外相结合,尽量用大的“放松观”支配体育课放松的思想与方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100088)
(中央美术学院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