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老年抑郁当痴呆
2012-04-29
自从得知儿子投资失败,损失一笔钱之后,刘老先生就失去了笑容,整日精神萎靡不振、长吁短叹,似乎惨遭经济损失的是他而不是儿子。他睡不好,吃不下,也不想讲话,老是闷闷不乐。后来,竟然发展到退居屋角,家人唤之,亦轻声细语简单答之。他表情刻板,饮食被动,甚至不会买菜做饭,不会洗澡,以往会做的许多事情,现在都不会干了。家人以为他得了老年痴呆症,便将刘老先生送到了医院。医生诊断后用了抗抑郁剂,刘老先生非但病去体愈,精神愉快,而且智力也恢复了正常。原来,刘老先生得的并不是老年性痴呆,而是老年性抑郁症。
老年人是很容易罹患抑郁症的。因为他们离退休以后失去了地位,年老体弱、容易多病多灾;躯体的衰老,使感觉、灵敏度下降;白天小辈上班,老人在家显得孤独、寂寞;再加上生活中出现一些不如意事情,就会抑郁寡欢,进而罹患抑郁症。加上他们有一种“风烛残年”的悲观心态,认为自己活一天少一天,在世之日已屈指可数,因而内心经常抑郁寡欢。
老年性抑郁症大多起病较为缓慢,往往先有睡眠不好,像入睡迟、睡眠浅、易惊醒和早醒,醒后不易再入睡,甚至失眠。此外,还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便秘等躯体方面的表现。在这段时期,很难使人想到会得抑郁症。到疾病明朗化的时候,便出现抑郁表现了。
刚出现抑郁时,主要表现为情感体验能力的减退,出现无精打采,对一切事物均不感兴趣,给人一种“淡漠无欲”的印象。以后,抑郁接踵而来。病人以往的“过失”和眼前“不如意的事情”纷纷涌上心头,萦回不去。忆及往事,总感到自己有不少缺点乃至“错误”,将自己一些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也无限上纲。将几十年前教育子女曾用过的打骂方式,自我上纲为虐待子女;将年轻时发过的牢骚,上纲为散布反动言论。想到未来,感到渺茫暗淡,欢乐之情完全消失,还渐萌悲秋厌世之念。有的病人还感到“只晓得悲,只会哭,别的感情没有了”。发病中的老人,面容忧愁、憔悴、呆板,显得比平时苍老。病人常爱静坐一隅,独自伤心,回避亲朋好友。严重的抑郁和自卑感,使其羞于见人。深重的抑郁情绪,会给病人带来自责的心理。他们感到自己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成了废物、家属的累赘和社会的寄生虫,从而认为自己不配吃饭而拒食。抑郁严重者,会产生消极自杀之念并付之于行动。
情绪的抑郁,还会带来思维和运动机能的抑制。病情轻的,仅有脑子变笨、思维迟钝的主观感觉;病情重的,则呆滞少动,应答迟钝,一言一行都必须克服重大的阻力。抑郁严重时,累及思维活动,使思维活动出现全面抑制,从而给人一种痴呆的印象。这种“痴呆”,仅仅是一种假象,实际上智力并没有受损。一旦抑郁症状缓解,智力就会立即恢复到病前程度,所以,精神医学上将这种“痴呆”,称之为假性痴呆。对于老年性“痴呆”病人来讲,特别要注意这种假痴呆真抑郁的情况,以免贻误病情,贻误治疗。
要预防本病,作为老年人来讲,切忌终日沉默孤独,与世隔绝。平时多与年轻人交往,与他们建立“忘年交”,从他们身上汲取青春活力,使自己能度过一个幸福、愉快的晚年。得病后,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在治疗期间,当药物还没有发挥作用之前,要防止病人发生自杀。
(作者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副主任医师)
(编辑 汤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