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实习教师与经验教师PCK区别管窥
2012-04-29陈建英
陈建英
一、问题的提出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 的概念最早是由舒尔曼(Shulman)于1986年提出来的。在这一定义中, PCK包含有四种主要成分:教师关于一门学科的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课程内容组织的知识;特定课题的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
如何让实习生尽快适应真实的学校体育教学,成为一位基本合格的体育教师?这个问题是体育学科“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笔者近三年带教实习教师12名,根据带教中的观察与访谈,笔者以为,让实习生获得体育学科教学知识(PCK)是重中之重。
本文的概念内涵及研究对象:
实习教师:实习教师是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实习的各级师范学校高年级学生,实习学校所给之称谓。为了便于材料收集,实习教师(共四人,分别以S1、S2、S3、S4为代号)为一组研究对象,其中S1、S2来自省属重点师范院校,S3、S4来自地方师范学院。
经验教师:笔者未能找到关于“经验教师”的严格定义,本文选择的“经验教师”是指教龄满15年以上并且已经取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体育教师。本文以所在学校体育组2名符合“经验教师”条件的人选作为另一组研究对象(以J1、J2为代号)。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采用了文本分析、录像带分析、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测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二、体育实习教师与经验教师PCK的区别
1.关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的区别
体育与健康观的调查主要是从体育与健康的本质、体育与健康的价值、对“竞技体育与健康体育”的认识这几个方面着手,以问卷调查为主。在分析调查问卷时发现:实习教师和经验教师对体育与健康价值的认识、运动技能的作用基本持相同观点。在体育与健康的本质上,J1老师和J2老师略有分歧,四位实习教师回答趋向一致,基本接近《课程标准》的陈述。认可本学科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J1老师与实习教师观点接近,而J2老师对竞技体育的训练有一定的偏好,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竞技体育还是需要一定数量的保证。
实习教师对课程性质的理解比经验教师更接近《课程标准》,大约可以做以下推测:(1)实习教师在师范院校接受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学习;(2)经验教师对《课程标准》没有认真学习,或者对这一标准并不认可。但笔者与实习教师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对学科性质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文件的字面理解上,而两位经验教师虽然表述不如实习教师准确,但很明显的是,他们对学科性质的理解并不拘泥于字面意思的表达,他们更看重学科内容向学生传授的两次转化过程。第一次是把学科内容转化成具体的教学设计,第二次转化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就是由静态的教学设计向动态的课堂教学转换,转换过程往往熟练、自如,不着痕迹——这也许是实习教师与经验教师PCK存在的一个区别。
2.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
教师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一是对特定课题的理解的知识,主要指教师知道学生对于这一课题,已经具有的知识理解是什么,理解的层次是什么,典型的误解是什么……二是对于一节具体课的理解,具体表现在:教师设置的教学任务,是否建立在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经验之上,教学策略是否体现了学生可能的理解方式、运动的策略以及失误,是否把运动技能以及运动量控制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笔者对实习教师和经验教师均采用了录像带观察来分析教师关于学生理解的知识,主要看教师对教学任务的组织和实施情况,以此来推断任务与学生理解的匹配程度。
初一双杠教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双杠支撑分腿坐前进。初一学生对于提高自己身体素质的各种练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较高的学习热情,但初次接触双杆器械,存在畏惧心理。
四位实习教师在上课时很少讲解,他们不断的向学生示范动作——他们身体运动素质明显优于经验教师,把双杆技术展示得淋漓尽致,但是,他们是按照运动员训练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因而领悟能力或者运动能力强的学生进步很快,中等以下的学生往往无法领会,学生两极分化严重。
两位经验教师在教学时都没有直接让学生在杠上练习,他们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J1老师在学生上杠前在软垫上分腿坐前进(10次×2组),行进间前踢腿跑(15米×2组);J2老师让学生在软垫上分腿坐前进(10次×2组),俯卧撑练习(10个×2组),两人都让学生在杠上做支撑摆动练习(10次×2组)。教师也有动作示范,但并不多做,而是发挥体育委员和班上体育骨干的作用,根据个体差异选择性地完成练习内容。
案例分析:两位经验教师采用垫上分腿坐前进练习,是为了让学生模拟练习、熟悉分腿坐前进的动作,有利于杠上动作的完成,俯卧撑练习可以为双杠的支撑动作打下基础。学生能够在一节课内改进、提高多项技术、技能,这样能够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练习的能力。
实习教师的运动技能虽然很突出,但课堂效果并不好,这说明:当个人的体育运动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之后,高超的运动技能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不大。S1、S2两位实习生还因为学生学习缓慢而迁怒于学生,以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而,笔者以为,师范院校的理论学习方式也许不应该仅仅是静态的书面呈现,将理论转化成可以操作的学科教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也许是一个难题,但却应该是一个方向。
3.关于课程内容组织的知识
对于特定的课题,教师需要对作为教学科目的学科结构进行分析,在分析中确认与该课题相联系的课题,理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确认学生己经学了什么,将来还要学什么,从而确定关于该课题需要教什么,把与该课题相关联的内容进行适宜的整合。
当前,体育教学大多以田径、球类、体操等现代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较少考虑学生——尤其是女生是否喜欢这些内容,如何让学生接受、喜欢这些内容是教师课程内容组织能力的重要表现。
四位实习教师在初二进行篮球和中长跑教学时,面对学生,尤其是女生的不配合几乎是一筹莫展。但J2老师却把这些教学内容用一个小小的三门球揉合在一起。三门球融合了篮球、手球、足球等球类运动的特点,是一项集奔跑、跳跃、投掷等多种运动形式和能力于一身的运动项目。J2老师让男女生随机配对,进行攻防小比赛,学生热情高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位实习教师尽管一再告知学生,田径运动是开展其他运动的基础,可这些说教并不能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2老师的办法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应该跳出单纯田径教学这个圈子,在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中寻找、挖掘那些含有田径特性的内容,再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使其两种教学内容相互渗透。这样可以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男女生随机配对比赛,也考虑到了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实习教师这方面的PCK知识则远逊于经验教师。
4.关于特定课题的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
四位实习教师中,S1、S2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写教学方法,S3、S4略有涉及。J1、J2老师都考虑了讲练结合、动作示范以及出现的时间学生练习的动作延搁等等。有趣的是,S3、S4在他们的教案(教学设计)中,自己选择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出现。访谈时发现:他们对自己写的术语理解并不正确,甚至是误解的。笔者以为,在高校的相关课程中,不需要在一些尚不成熟,或者有争议的名词术语上过度纠缠,这容易导致实习教师出现职前与职后概念系统的混乱,对他们今后PCK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课堂教学之后,实习教师,都没有教学反馈以及教学后记,J1、J2老师都简练地写下他们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感悟——这是教师教学知识增长的最重要来源之一。
三、体育实习教师培养的相关建议
本文虽然是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实习教师与经验教师PCK的区别,但实践中,这四个方面很难给予明确的切割、分离。目前,体育学科“教师教育”实际上是分成两块,一是职前的“师范教育”,一是职后的“继续教育”,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体育师范生的“实习”过程,恰恰是由职前教育向职后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发现实习生的一些问题,如果能够及时反馈给高校及其本人,对他们PCK的发展无疑是有重要帮助的。但目前来看,师范院校要求的实习评价还比较空泛,没有要求带教老师对实习生各方面的发展给予定量的分析,甚至也没有要求进行定性的描述——这也许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减轻带教老师的任务;二是,目前体育带教老师的定量分析或者定性描述能力也不强。在目前这种现实条件下,笔者建议:
1.师范院校的职前教育中,需要加强案例教学,分析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案例,从中概括得出作为公共知识的、普适性的特定课题的PCK,把这些PCK积累起来,做成PCK知识库。
2.中小学带教老师则针对实习生各自的特点,运用案例教学或采用行动教育模式,促使实习生从每一节课的细小改变中逐渐积累,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教学知识。
3.师范院校应该设计出一套简便易行的统计量表,做好与带教老师之间的沟通,规范统计程序,从不同的角度去收集、分析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对带教老师也要给予及时的反馈,让他们对实习生PCK发展的状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对下一轮实习有一个必要的参考;在实习结束后,也要把相关数据反馈给该实习生,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他们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