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2-04-29孟国忠

大学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现状大学生

[摘 要]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当前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一是诱发因素复杂化,二是行为方式网络化,三是群体组织多元化。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主要为:一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与破坏,二是国内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凸显,三是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四是大学生自身心理特质问题,五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 大学生 现状 原因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1-0055-03

高校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摇篮,高校的安全稳定已成为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晴雨表。当前,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敌对势力加紧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社会转型期国内各种矛盾集中出现;加上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大多数学生的个性和自我意识较强,风险、危机和安全意识淡薄,对事物发生的敏感性强但自控力较差,容易产生一些突发事件,这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和学生本人、家庭都带来一定的影响。事实证明,高校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成为社会动荡的推动力。面对新的形势,只有正确了解高校突发事件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揭示其发生规律,建立相关的应急机制,才能更好地为提升高校管理者应急管理能力奠定基础,共同维护高校和谐稳定。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主要选取南京林业大学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涉及不同专业、班级、年级、性别,采用现场填写问卷的方式来进行。为使问卷更具科学性和完整性,在正式调查开始前,先随机发放50份问卷进行试验评价,并根据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正。

本研究主要是了解当前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特点和发生规律,并为提升辅导员应急管理能力提供基础支撑。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日常沟通交流的对象、内容,大学生活所面临的主要压力,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和参与程度,突发事件的信息来源和求助途径等五大类。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率达94%。

二、 结果与分析

(一)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家庭经济状况与群体活动参与度两个方面。对家庭经济状况的调查,有助于了解不同家庭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为应对个体类突发事件提供一定的防范准备。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有42.6%的学生来自农村,这一数据高于一般高校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本校属于林业类高校,来自农村的生源相对较多。在所有被调查对象当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到23.6%,这一比例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本校农村生源比较多。这也是引发高校个体类突发事件的重要社会诱因。

关于群体活动参与度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者中,大学一、二年级有近95%的学生参加了群体活动,其中近70%的学生在其中担任学生干部,这一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到大四,这一比例降到了31%。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来说,网络聚集已成为他们参与群体活动的重要方式。

(二)日常沟通交流的对象、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有95%以上的学生不与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近51%的学生每周至少与父母沟通一次,这其中主要是父母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沟通内容则主要集中在学习及在校日常生活两个方面,这与中国家庭传统的教育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当遇到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首先选择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其次是同学和朋友,选择第一时间与教师沟通的只占不到30%。而且不同性别、年级学生选择与教师沟通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女生要高过男生,一、四年级高于二、三年级。一年级主要沟通内容为初入大学时的生活适应性问题,四年级则主要是关于就业方面的内容。

(三)大学生活所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习、经济、就业、情感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四种最普遍的压力,其中学习和就业所占的比例较大,占到了近80%。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变压力为动力,准确定位,确立明确的目标,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调适。也有少部分学生不能正确面对,总是感觉压力太大,缺乏自信。关于压力来源的外在社会环境,有60.4%的同学认为压力来源于社会,有30.8%的同学选择来源于家庭,其余的认为压力来自学校。

(四) 突发事件的信息来源和求助途径

在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来源调查中,认为网络是最为重要的信息来源的占到了近80%,其次是同学和朋友,来源于教师的信息所占比例不大。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选择报警、向家长和教师反映、请好友帮忙处理等都占到了一定的比例。选择第一时间与辅导员、班主任联系的占到了63.4%,这其中在学院各学生部门、班级任职的学生干部占到近86.1%,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平时经常会与辅导员打交道,感觉与辅导员的心距(心理距离)比较近,有问题会及时向辅导员进行反映。而另外一些学生虽然也担任学生干部,但由于平时与辅导员接触不是很多,认为做好本职工作即可,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问题。也有少部分学生是有意识地想摆脱对辅导员的依赖,认为辅导员的工作是多余,他们总是以叛逆的行动来掩饰内心的脆弱和恐惧。

(五)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和参与程度

调查显示,有83.1%的学生选择关注或比较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热点事件,就热点事件的内容而言,关注比例最多的是政治类事件,其次是体育类、文化教育类和经济类。调查显示,青年大学生不仅关注热点事件,而且对人们遭受自然灾害类事件需要帮助时都有非常高的参与意愿,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就热点事件的获知途径而言,大部分同学是通过网络媒体获得,其次是报纸和电视。此外,也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在人人网、QQ群、BBS等网络社区交流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意或无意间参与到热点事件的关注当中。

三、分析与讨论

(一)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特征分析

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高校突发事件除具有一般突发事件的共同特点外,更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1.诱发因素复杂化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高校突发事件有着明显的非传统特征,诱发这些突发事件的因素大多是复杂和综合性的。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凸现、网络媒介的影响、高校扩招后的就业困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的服务质量问题、全球化时代的政治问题等都是诱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因素。

2.行为方式网络化

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网上学习、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网上社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活动内容和重要生活空间。网络在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技能提供一条新捷径的同时,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冲击着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转变甚至重塑。此外,大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发帖、跟帖、讨论和即时评论等方式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快速性,一个简单的事件可能会由于大量的人员关注和网络的快速传播而演变成群体事件。

3.群体组织多元化

传统的校园正式群体包括班级、党团组织、学生会及其他依法成立并登记注册备案的学生社团组织,这些组织都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和活动场所,组织活动相对规范。当前,除正式群体外,还有以感情、兴趣爱好、信息交流等因素为纽带而成立的非正式群体,如网络社区组织、同乡会及其他没有正式登记注册的组织。这些非正式群体往往脱离学校传统的管理体制,但由于组织目标的趋同性,一旦遇到什么问题,立刻会引起相关群体的广泛关注,极易产生群体共鸣,从而导致一些突发事件产生扩大化效应,给传统的应急管理体制带来挑战。

(二)突发事件原因分析

1.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与破坏

在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的今天,国际形势日益错综复杂,各种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有的还比较严峻,影响也比较大。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宗教矛盾、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从主权、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等各个领域,抓紧一切机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干扰和破坏。中小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增加,“中国威胁论”不时出现。此外,信息技术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时候,国外敌对势力也正通过网络信息利用青年的爱国热情来制造动乱。

2.国内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凸显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出现,贫富分化、食品安全、旧城改造等问题,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出现尖锐化。青年学生是社会结构中最富激情、最敏感、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面对社会中出现的这些矛盾,容易受到不良网络舆论的影响。他们会选择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事件的关注,比如选择在网络上对相关事件进行发布、转载、评论,既急于表达热情、正义,但又缺乏冷静,容易导致一些网络群体事件的发生。

3.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内部,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由于管理或服务方面的问题,如教学条件、住宿条件、饮食环境等存在不足,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情绪。由于高校人员密集,这些问题又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容易引发一些事端,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应对,极易蔓延并扩散,对高校的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4.大学生自身心理特质问题

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特定的年龄结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他们大多数个性和自我意识较强,风险、危机和安全意识淡薄,容易受到不稳定因素对其价值观的影响,易成为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受害者。尤其是我国目前的大学生群体,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一直是在家长的监护和学校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遇到挫折时不知所措,应付突发危机性事件的心理准备不足。[1]在面对就业、学习、情感、经济等方面的压力时,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导致突发个体类事件的发生。

5.网络道德教育缺乏

相对于传统的社会道德而言,由于网络行为的开放性和隐蔽性同时存在,这使得维护传统道德秩序的道德他律手段在网络社会不再那么有效。由于网络道德教育的滞后甚至是缺乏,网络中的非道德行为时有发生,这恰恰为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加速器,一些传统安全因素下的校园突发事件,经过互联网迅速地发酵、传播、扩散成为典型的社会公共事件。[2]还有少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漠,在网上浏览、传播反动信息,在网络社区发表过激言论,甚至是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诽谤,这些都容易导致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进入由规模发展向提升质量转变的重要阶段,稳定是发展的重要保证。突发事件的发生势必会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对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突发事件虽发生概率小,但影响很大,必须时刻做好准备。在建立相关应急管理体系的同时,重视诱发突发事件背后的因素对于从源头上消除突发事件发生的隐患,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韦乔元.有效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29):189-190.

[2] 刘德海,屈丰安,常成德.非传统安全视角下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4(1):53-61.

[责任编辑:陈 明]

[收稿时间]2012-07-19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研究”(2012SJBFDY03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孟国忠(1977-),男,硕士,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现状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