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道德风险视角的资本类逆周期监管工具的比较分析

2012-04-29李明强

金融发展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道德风险金融危机资本

李明强

摘要: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使监管者最终认识到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性,其主要目的是缓解顺周期问题。然而,我们认为宏观审慎管理可以兼顾“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本文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性的探索,结论为:时间可变的资本充足率不能很好地解决“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或有资本可以部分解决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问题;救助保险基金能够很好地解决道德风险问题。

关键词:资本;宏观审慎管理;道德风险;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1-0017-06

一、引言

2007—2009年的金融风暴不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而且使金融监管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危机之前,金融监管的理念以微观审慎为主,这种监管着眼于微观视角,认为只要金融系统中每个金融机构是健康的,那么整个金融系统就是健康的,因此监管的目标是降低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认识到,除了微观审慎监管外还必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即把金融系统看成一个整体,着眼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从而减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见未来的监管方向是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并重,共同为金融系统的稳定保驾护航。

目前国内外对宏观审慎管理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其概念、理论基础和政策工具的选择上,重要的文献有:博里奥(Borio,2003)非常清晰地界定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内涵,比较了其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差异,并且通过分析金融系统脆弱性的本质,指出要想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两种监管方式必须同时存在。布伦纳迈尔等(Brunnermeier等,2009)对系统性风险的产生原因以及如何监管做了理论上的分析,指出基于单个银行的微观审慎监管是金融系统脆弱性的重要源泉之一。卡什布、拉扬和斯坦因(Kashyap、Rajan和Stein,2010)指出了为什么仅仅依靠微观审慎监管会导致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并且列举了一些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工具。危机发生后,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相当多的研究,李妍(2009)分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在有效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中,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问题。王力伟(2010)从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理、外部性理论分析了宏观审慎管理的理论基础,对宏观审慎政策做了梳理,并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苗永旺和王亮亮(2010)介绍了一些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监测方式及宏观审慎管理政策工具,并对宏观审慎管理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本文用理论模型探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传统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是基于以下逻辑:存款保险制度使银行管理者过多追逐风险,因为损失会由纳税人承担。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目的就是要内部化这些损失,从而保护存款保险基金和缓解道德风险。因此,资本充足率的根本目的是减少道德风险。本文分析不同资本类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对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影响。

二、资本类宏观审慎管理工具

根据博里奥(2003)以及卡什布、拉扬和斯坦因(2010)对宏观审慎管理的描述,我们可以将宏观审慎管理定义为,当大量金融机构受到负外部冲击后,为了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防止它们收缩资产负债表引发社会成本而采取的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首先,要注意宏观审慎管理关注的是大量金融机构的行为,这里“大量”不是具体数量上的含义,只是指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运行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实际即便是一家金融机构出现问题,也可能导致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扭曲,这种情况也属于系统性风险的范畴①。其次,宏观审慎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应对经济的顺周期性问题,尤其是在《巴塞尔协议Ⅱ》的架构下。《巴塞尔协议Ⅱ》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风险加权的资本充足率,内部评级法要求银行持有的最低资本充足率是其预期的信贷风险暴露的函数。在金融部门受到外部冲击时,比如银行的次级贷款出现问题,这时,一方面银行的资本金会受到侵蚀,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大,根据《巴塞尔协议Ⅱ》的规定,监管部门会要求银行持有更多的资本金,而根据我们的分析,发行资本的成本很高,银行只能通过减少新增贷款或者折价出售有价证券才能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所以最终会出现信贷紧缩的问题。然而,就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印证的那样,银行信贷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后的迅速下滑除了会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外,还会引起金融系统的动荡和人们的恐慌,这种动荡和恐慌对金融部门产生的冲击要比开始时受到的外部冲击大得多。

宏观审慎管理的工具很多,汉森、卡什布和斯坦因(Hanson、Kashyap和Stein,2010)对部分政策工具做了一个总结。就目前来看,监管者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资本、流动性和影子金融系统,本文主要从资本的角度分析宏观审慎管理的工具。从资本的角度可以采取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有时间可变的资本充足率、或有资本、救助保险基金以及系统性的资本充足率等。

(一)时间可变的资本充足率

这是目前最常讨论的一种应对顺周期性的方法,即在经济繁荣时要求银行持有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而在经济萧条时持有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在这种规则之下,当银行受到负面冲击时就可以降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从而减缓了信贷紧缩的程度,缓解了顺周期性问题。《巴塞尔协议Ⅲ》规定的防护缓冲和逆周期性缓冲就是时间可变资本充足率的具体形式。

时间可变的资本充足率虽然是一个非常直观和有吸引力的应对顺周期性的政策工具,但是实行起来可能会有一些挑战。正像汉森、卡什布和斯坦因(2010)所论述的,在经济萧条时,管制资本充足率②(regulatory capital regulation)可能对于银行不是紧约束,这时由于银行所持资产的风险上升,市场可能会要求银行持有一个比管制资本充足率更高的实际资本充足率(actual capital regulation)。因此,要想通过时间可变的资本充足率来缓解顺周期性的话,经济繁荣时要求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应该比经济萧条时市场要求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大很多才行。另外,时间可变的资本充足率对于“大而不能倒”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没有给予很好的解决,本文着重从道德风险的角度研究不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效应。

(二)或有资本

或有资本是指当事先约定的事件发生时必须转换成资本的债券。或有资本作为逆周期性资本缓冲的一种方法已经被多位经济学家提及,即在经济繁荣时,银行要发行或有资本以建立资本缓冲,在经济萧条时或有资本就会转换为实际资本,这样就使银行有充足的资源来抵御各种损失,包括信贷紧缩(德马蒂诺等,2010)。尽管一些经济学家对这种工具存在质疑,但是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还是认为它具有在经济萧条时提高银行资本的水平和质量、对系统性重要机构提供额外的金融资源、作为逆周期性资本缓冲减少顺周期性等优点。

这种宏观审慎工具最大的缺陷就是不易操作,尤其是转换条件的确定问题,经济学家的分歧很大,甚至有些经济学家持反对态度。

(三)救助保险基金

卡什布、拉扬和斯坦因(2008)提出了一种“资本保险”方案,即在经济繁荣时,银行必须购买一种“资本保险”,这种保险合同约定当未来规定的时间内出现经济萧条时,“保险公司”会向银行注入事先规定的资本金额。这里的“保险公司”可以包含一些非银行机构,例如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也可以是个人投资者。他们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家银行可以与一家养老基金(pension fund)签订一份“资本保险”方案,即银行向养老基金缴纳一定的保费,约定在未来一段时间若银行股价格指数下降至事先约定的数值以下,那么养老基金就要向银行注入一定数额的资本金。为了保证不违约,他们建议要求养老基金在签订“资本保险”方案初期就将价值200亿的资产交由托管人托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救助保险基金。

这种宏观政策工具跟前面两种一样,最大的操作难题是如何设定一个触发条件来反映经济处于繁荣还是萧条状态。

(四)其他

2007年金融危机之后,有一些学者建议将资本充足率与银行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贡献联系起来,称为系统性资本充足率(systemic capital requirement)。如果把传统的资本充足率要求看成是单个银行信贷风险的函数的话,那么系统性资本充足率就是单个银行的信贷风险和其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两个变量的函数。对于这种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的实施涉及到两个基本的问题:(1)整个金融系统总的资本水平应该是多少?这个资本水平决定了金融系统抵御冲击的能力。(2)怎样将整个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分配给每个金融机构,也就是确定每个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然后根据这个贡献度设置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由于目前经济学家们没有对系统性风险给出一个理论上的概念,笔者认为这种工具还欠缺可操作性。

由于这次金融危机,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意识到资本质量的重要性。这里的资本质量是从清偿顺序而言的,清偿顺序越往后,资本质量越高,比如普通股质量高于优先股,优先股质量高于次级贷款。危机之前,监管者主要专注的是一级总资本与风险权重资本的比例。一级总资本除了普通股外,还包括优先股等其他的类别。从微观审慎的视角来看,如果资本监管的目的是保护存款保险基金,那么普通股和优先股能够达到相同的目的,因为二者的清偿顺序都在负债之后。但是从宏观审慎的视角看,两者有重大区别,优先股的比例过大会使负债积压(debt overhang)问题更加严重。

此外,既然金融危机发生时,银行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会出售资产,那我们可以强制要求银行增加资本,而不是增加资本充足率。这种做法反而会使银行发行股票更加容易一些,因为银行没有选择,必须增加资本数量,通过发行股票不能向市场传递任何信息,不存在迈尔斯和马赫拉夫(Myers和Majluf,1984)所描述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额外发行成本的问题。

本文通过模型来分析各种政策工具对银行决策行为的影响。

三、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基准模型

(一)无政府援助

考虑离散时间t=0,1,2,……,一家代表性金融机构在t=0时持有的资产为A,负债为D,资本为E,满足 。银行将资产做投资,比如贷款,投资一期,总收益率是随机变量R,令 ,其中 为期望收益率, 为投资项目的风险测度, 越大表示风险越大,且 , 为对随机收益率的冲击,分布函数为 ,密度函数为 , ,取值范围为 ,投资规模报酬不变。负债方面,令 为一期负债的总收益率。因为有存款保险制度,所以负债的收益率 与投资项目无关,可以认为其等于无风险收益率,假设存款保险费用为0。另外,资本的机会成本为 ,假设 。

猜你喜欢

道德风险金融危机资本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去哪儿网服务供应链道德风险约束机制模型
VR 资本之路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博弈论视角下的建筑工程外包道德风险
医患诚信视野下的乡村医生道德风险研究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博弈理论下的旅游企业道德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