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获安静,要下大决心
2012-04-29张炜
张炜
“安静的故事”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大故事。因为它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是每个人都要参与的,每个人都要在这个故事里扮演一个角色。
说到安静,我们会觉得这种要求越来越奢侈,除了极少数人,一般人来说简直是不可能获取的。从一个地区看也是如此,比如这座城市,就变得更加热闹了,生活节奏更快了。这里有一所著名的大学。14年前来看过,那时让多少人齐声赞叹,一片惊讶:园林别致,安静美丽,鲜花簇簇……这之前有人以为只有西方的名校才会这样,草坪、园圃,静谧而清新,整个大学的气氛都吸引你,让你觉得在这个地方读书是最幸福的,在这个地方教书是最幸福的,来这个地方看一看也很幸福。
这所校园让我们有自豪感,并将这种感觉一直刻在了心里。那些没有看到它的人,算是孤陋寡闻。
可是现在,仅仅是十几年之后。同一所校园却变得人山人海,到处是拥挤的车辆,小商小贩的吵卖,一片震耳欲聋。这里不仅不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校园,而且根本就不像是一座大学校园。这里只能让人惊异,让人快快逃离。
一般来说,一座历史悠久的大学校园会有很多高大的树木,地阔人疏,气氛中给人一种肃穆感。这是由它的传统、由生活其中的人的气质与自然环境的气质一块儿合成的。可惜,现在这样的校园已经难得一见了,它们大致上与喧闹的市井大街没有什么两样:车辆日夜穿梭,到了深夜3点还要把人惊醒,商贩林立。
记忆中的大学校园已经失去。它们被淹没在市场和人潮里。
一切关于大学的美好记忆只成为过去。在当今响彻南北的叫卖声中,大学的一道围墙实在显得太单薄了,它无法阻隔这个吵叫的世界;而西方绝大多数校园虽然没有围墙,大多却是非常安静的。
南南北北走一下,到任何地方,首先就是一个“吵”字把人裹住。去哪里都是人流如织,都是呼号之声震耳,根本没法安静下来。
可是人如果一直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总要在剧烈旋转的浊流中生活,那会是十分可怕的。一天到晚被声音、速度、欲望追逐和包围,有再多的钱,再高的地位,都不会获得最起码的幸福,也谈不上做人的尊严。
有人认为吵闹混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我们是一个13亿的人口大国,但我们知道这不是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密度要超过我们许多城市,但那里并不一定像这里一样吵闹,比较起来可能还是要安静许多。
人们从电视上看到了很多现代的喧嚣和繁华,比如纽约曼哈顿、拉斯维加斯等,好像那里更加热闹。人们不自觉间会把发达与热闹等同起来。美国的国土面积很大,它大量的城市,更不要说村庄了,都是非常安宁祥和的。人们在各自的地方安静地生活着。即便在那些西方大城市中,与我们比较,他们也是相对安静得多,比如其中的小环境还是十分安静的。
他们在自己的角落里做事情,互不打扰,即便是聚到一起,也会尽量保持一种安静的状态。
前些年发生了一个事件,就是有人在欧洲的某个场所大声说话,对方一再制止无效,最后不得不把他们驱赶出来……有人对此感到不解,认为欧洲人做得实在过分,自己无非就是大声说说话而已。好像如此。不过他们也的确是太吵了,并且已经习惯于在公开场合这样吵,忘记了自己是不能用声音打扰他人的。
在我们这里,只要到了餐馆里,哪怕只有四五个人在用餐,那么整个餐馆都不会安宁。即便是图书馆等十分需要安静的地方,也往往是人声喧哗。到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去图书馆、歌剧院,那里安静得掉一根针都能听得到。即便到餐馆去,即便是很多人在用餐,也没有什么大声:每个人都在轻轻地挪动自己的椅子,用最小的声音交谈。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没有权利侵犯别人的安宁,要给他人留下享受安静的空间。
即便桌上摆满了山珍海味,如果被肮脏的语言垃圾包围起来,那也不会有好的享受。
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吃饭睡觉,无时无刻不被吵闹惊扰,没有一个地方、一个角落可以稍稍地躲避一下——这不是很糟糕很狼狈吗?我们又将如何解脱这种困境?
这个世界的某些人,一些所谓的“胜出者”,他们一定住在那些最安静、绿色最多的地方。这些人歌颂速度,制造飞速的现代生活,而他们自己却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环境里。如果说这是一种骗局或阴谋的话,倒不如说是一种天性,一种不自觉的、潜意识里形成的对自身、对生命的保护。这就生成了双重的生活哲学和生存格局。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手挽救自己、打破这种格局吧。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我们一定尽可能抓住人生唯一的一次机会,去获得安静的权利。我们也要拥有自己的一杯茶一本书——我们改变不了别人,却要管住自己。也许面对纷纭复杂的现代世界,对付它的办法以及全部的奥秘,就存在于这两个字之中:安静。
寻获安静,要下大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