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断网”开放课堂的实践案例
2012-04-29李明山马秀梅
李明山 马秀梅
● 背景介绍
“不断网”是一个网络支教平台(http://buduanwang.cn)。本文介绍了济南大学的林绣月博士携“不断网”团队给甘肃张掖甘州区甘浚镇农村学校进行网络远程支教的教学案例。文中介绍了两个案例,其一是把洋教授请进了乡村小学,其二是《说话课》母语学习。
本文图片均是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中心学校下属星光小学孩子们上课情景,孩子们通过仅有的一台电脑和一个麦克,与外面的世界交流沟通。
● 教学案例
案例1:网络开放课堂把洋教授请进了乡村小学
2010年11月18日,来自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的让·克劳德·巴比尔(Jean-Claude Barbier)教授和夫人做客暨南大学创业实验室公益网络支教课堂,同这里的支教老师一起,给甘肃偏远地区的两所小学——速展小学和星光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一堂生动有趣的英语课。当孩子们得知此消息,都努力地练习口语,等待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公益课堂的支教老师特地将课堂主题内容设为“Traveling to France(法国之旅)”。课堂上通过网络交流的过程中,虽然孩子们的口语和巴黎教授的口语的差距非常大,但是,孩子们还是努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声地回答支教老师的提问。
也许,短短一节课的时间不会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更不可能提高英语考试成绩,但是,孩子们有了与外籍教授用英语交流的经历,这个可能比提高分数更有意义。网络开放课堂为孩子们带来一个惊喜,把洋教授请到了乡村小学。
案例2: 网络开放课堂——《说话课》
通过网络,不仅可以把洋教授请到乡村小学教英文,还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母语学习。《说话课》就是其中一个案例。
笔者担任星光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语文课教学工作,但在语文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乡村小学的孩子普通话的水平较差,演讲能力较差,一些小孩子不敢在讲台上大声说话。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笔者和济南大学的支教团队设计了以说话为主的语文开放课程。
代号为“和一群集”的支教团队给星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说话课》,到2011年11月,《说话课》已经进行一年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孩子们在说话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学生能从容地拿起麦克风说话,基本能用普通话与老师交流。这门课程有多名主讲老师和助教。上课时老师不断引导学生们说话,同时点出需要纠正的发音。课堂中学习气氛活跃,大家积极发言,主动拿起话筒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连最不爱说话的学生,都会拿起话筒回答问题。一周一次的网上支教课是大家最活跃的课堂,在课堂上,没有批评,没有惩戒,更多的是支教老师的远程鼓励和表扬。2011年11月3日支教的主讲老师魏铭恺在教学周记中写道:好像孩子们对和自己生活有联系的事物特别敏感,像上次让孩子们将家乡的植物、动物进行造句,孩子们很活跃,话也非常多,气氛一下子就很热烈。但对一些陌生的东西、故事什么的,反应就会稍慢一点,以后在设计教学时,联系孩子们生活的实际,挖掘孩子们身边的教学资源,做PPT的时候多加进孩子们身边的、熟知的东西,让大家都大声发言起来。
● 反思
笔者和支教老师们探讨过网络开放课堂的意义,从表面看,网络开放课堂学生上课纪律没有我们老师的课堂上得好。但是,学生很感兴趣,在几次考试中,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达到A等的学生明显增多了。根据以上综述,它的意义应该有这样几种:一是让孩子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二是体验远程教育;三是体验新的学习方式;四是把现有的设备创造性地用起来了。笔者与本地教研室主任在电话里探讨网络开放课堂的意义,认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与林绣月博士探讨网络支教的意义时,笔者认为这个活动的意义不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窗户,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思想。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课程的开放,对学生学习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另外,小学生和本科生通过网上交流,可以培养情谊,一起成长、分享,对两方面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基于“不断网”开放课堂教学设计的开放性,笔者和支教团队的老师、学生共同设计教学。比如,《说话课》就是语文课的一个活动课程,是参与者共同设计的一个课程;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参与;生成的资源的开放性,利用客户端可以将教学过程录像,“不断网”团队把这些视频录像上传到网站,可以当作一种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还可以回看课堂实录进行复习,因为这是他们亲自参与过的,回看课堂实录时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产生;评价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在“不断网”客户端的开放课堂中,学生、家长、教师、任何一个听课者都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