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显意识与潜意识的辩证逻辑
2012-04-29王延华
王延华
摘要:探讨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关系逻辑问题,也就是探讨人们的认识思维如何深化的问题。显意识向潜意识之沉淀,潜意识向显意识之跃迁,构成了人类意识思维演进中的“潜”与“显”的双向动态推移。并经此由此及彼又由彼及此的双向推移,催生了显意识的指示性认知与潜意识自组织化认知的同步共振效应,而这也似是灵感、顿悟、直觉等潜意识形式进发的直接心理机制。
关键词:显意识:潜意识:生成机制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1-0045-04
潜意识作为一种非自觉的“内隐”式意识,同显意识一样贯穿于人类认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始终,它以集人的社会属性与生物属性于一体的二重化反映形式,在显意识的协同共振下,自组织参与大脑整体思维运作的演化进程。以往,虽有不少关于显意识和潜意识之说,但大多拘泥于从心理学层面上以单一的显意识或潜意识为研究对象,并以此来无视或排斥认识机制中的多重维度,像构造主义、格式塔派、机能主义、描述心理学等学派,就偏以意识(显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忽略或无视潜意识在认识发生机制中的潜在作用:而像非理性主义或精神分析学派的“生物决定论”、“泛性论”等观点。则重于对潜意识、无意识的研究,并借以对潜意识效应的无限放大来忽略或否认意识认知,从而造成了显意识与潜意识关系逻辑中的种种“悖论”。
如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就过分强调以生物本能为驱力的潜意识在思维运作过程中的职能效应,并将其摆在了复杂心理学中的首要位置。由此就势必造成在其理论中,一方面,潜意识被推捧为超越于显意识职能而存在的一种“超能”反映形式。它是一种集本能与智识双重属性兼备的酵素;而另一方面,超能的潜意识却永难直接通达“自在之物”,而只能以显意识和理性为依托来实现其在现实世界的外化;可见,在弗洛伊德的认识发生机制中,潜意识与显意识二者是被首末倒置了的关系逻辑。本文旨在对显意识与潜意识的本质及其在认识论过程中的内在逻辑加以探讨,以期实现人类思维方式的跃迁。
一、认识的二维度:显意识与潜意识理论解析
现代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通过认识工具观念性地再现客体的过程,它是主、客之间的一种观念形态的相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的结果,即是试图实现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上的统一与一致,而这种交互作用的表征形式即是意识,也就是说,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
但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意识思维的形成并非是线性对接的,其反映形式是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它既含有在显意识和思维层面上的理性的反映形式。也有处于潜意识层面上的非理性的反映形式,是一个“显”与“潜”的动态混合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街上走路的人忙于跟自己的同行人谈话,此刻,嘈杂的鸣笛声及街上的景致并不能引起他的注意,并不能在他的显意识阈里留有痕迹。这是因为,其注意力及兴奋点并不在声音及景致上,而在于谈话的内容上,但这并不代表他没听见或没看见任何东西,而只不过这种所“见”与所“闻”是在一种不自觉的潜效应下完成的,要知道,当他在与同行人步行聊天的时候。他既没有撞上行人,也没有跌跤。这就是说,这种潜效应是进入过其思维认知的过程中的,并产生了相应的行为效应的,只是这种潜意识并未达到一定的意识阈限,并未被主体所自知、所自觉罢了。
由此可见,潜意识绝不等同于无意识。相反。它是主体认知客观事物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反映形式,它对于丰富主体的认知结构、形成观念性的主体认识是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的。然而,由于潜意识这种精神现象以内隐的“潜”特质存在着,且有着不为主体所自知的表征形式,因此在人类认知思维演进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人们所持续关注并得以深化研究的一直是自觉的显意识活动,而潜意识及其相关活动形式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则相对略迟,这也似是一个合乎逻辑的认识发展过程。正因如此,在认识论的研究中,潜意识的作用曾一度被忽略,而当弗洛伊德等人以其独特的方式将这个隐秘的“潜在”世界拉向世人的意识场域后。又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无限夸大其职能效应的另一个极端,从而使其潜意识研究深陷于泛性论的泥潭。同时也给深化研究潜意识效能蒙上了一层“非理性主义”的蒙昧。但综合来看,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学说的视角,首创性地将潜意识从思维场域的幕后拉向台前,其功绩亦是不容忽视的。
所谓潜意识,即是主体未知觉到的内隐于思维阈限下的场化信息,它是由于本能、遗传、训练等积淀而成的一种在主体自觉意识之外自动控制进行的思维场的潜效应。罗坚别尔格曾把潜意识的认知特征概括为具有高度的发散性和复杂性,为思维的常规结构所无法容纳,以致难以用语言的逻辑方式加以表达的反映形式。可见,潜意识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形式逻辑和理性思维的“特殊”的人脑反映形式,它有着自身独特而缜密的内部自组织层序,一般而言,潜意识具有非线性与非逻辑性、潜在性与内隐性、非语言性与非自觉性、突发性与瞬间性等非理性特征。
尽管相对于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意识思维而言,潜意识认知在整个认识思维的演进中,仅是起到次要的辅助性的补偿效能。但其作为外部信息通往意识认知的“前”处理环节,却是整个思维运作中的先在信息过滤机制和潜在的资源储备库。经现代脑科学、心理学的实验证实,潜意识能阻滞和过滤掉来自外部世界的大部分刺激。而仅让经过筛选的少量刺激信息通往显意识,也就是说,在整个意识场中的大多数信息源。是在潜意识层面下加以处理和整合的,而理性和意识思维对外界刺激信息的处理则相对有限。据数据显示,人的大脑每天约接收八千万条信息,每秒钟约负载14-15条信息,但事实上,这些信息中约99%的部分都是经由神经阈限下的潜效应来加以处理的。而余下的仅1%的信息,才是由大脑的意识思维来完成的。那么既然。潜意识作为先在的自动化过滤层序,扮演着自觉筛选外部信息的“门卫”角色,又原何造成潜意识与显意识在认知模式上的二重化分离呢?
从大脑神经生成意识阈限的过程来考察。我们知道。主体的一切认知活动都是外部刺激作用下的产物,阈限上、下的外部刺激源是激发意识生成的必备条件,然而,由于来自外部客体的刺激源的辐射与强度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且认知主体的需要、欲望和兴趣指向等各异,由此,就造成了不同的认知主体对客体所形成的意识阈限也大相径庭。只有当外部客体发出的信息源较为强烈,且与认知主体的需要、爱好和兴趣指向相一致时,能够达到主体反映客体的兴奋点或注意阈限,才能使主体认知的模式以“外显”形式呈现。相反,那些达不到觉知程度的刺激源,即大部分绝对阈限下的刺激,则被自动过滤到潜意识状态,而仅能引起主体的阈下反映。由此。以意识阈限为界。那部分被主体所感知和整合的内容,如概念、推理、判断、感觉、知觉、表象等进入意识阈以内,形成显意识。而另一部分未被主体所注意和感知的,如潜意识表象、潜意识注意、潜意识意向、潜意识感知、潜意识识记、潜意识再认等,则被压制在主体意识阈限以下,形成潜意识的各种形式。
概而言之,潜意识即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反映形式,它是主体对客体不自觉的、不自主的、未加注意的认识,或可日,是一种未被意识到的认识、意识阈限下的认识,从这个视角上说,潜意识并不等于无认识,而仅相当于“下意识”,它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潜控制及内部体验的统一。主体在潜控制下所进行的思维阈限下的潜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种动因:其一,出自于生物本能和遗传物质的作用,所形成的与需求、欲望、动机等指向性因素相关的本能驱力;其二,由那些曾经为意识阈限上的场化信息,由于经久不用,而最终跌入意识阈限下的“显意识记忆”;其三,来源于显意识活动的不断重复刺激,从而记忆化、积淀化、自动化而成的“潜意识定势”。
而所谓显意识,即是主体意识到的外显于思维阈限上的场化信息,它是主体在显控制下所进行的思维阈限上的显效应。通过显意识,主体能够在自我意识的直接控制下自觉地对外部刺激信息加以处理和整合,并使其按照预设的目标运作。如一个初学骑车的孩子,他不仅需要集中注意力来掌握平衡及控制前进的方向。而且需要同时观察周边的路况及过往的车辆,如若失去了自我意识的显控制,失去了反馈,活动过程将会陷于中断或紊乱。一般而言,作为人脑高级中枢神经下的一种有机条件反射,显意识具有明显的逻辑性与线性,自觉性与目的性、语言性与外显性等理性思维特征。
二、认识的二重奏: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双向互动
以上我们分就显意识和潜意识范畴做了学理上的理论解析,从中颇可见出,潜意识在人类的认识思维中、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中是异常重要的。然而,在以往的潜意识研究中,由于没有适度地把握和揭示潜意识与显意识的关系,以及其自身独特的形成和运作规律。所以为该领域的研究平添了几分“非理性主义”的神秘色彩;如一些理论从纯粹的潜意识视角来解析灵感,而认为:“灵感大半是在潜意识中所酝酿成的东西猛然涌现于意识”。并由此认定灵感是瞬间直接通达显意识的,从而割裂了以潜意识为载体的灵感与显意识积淀的现实联系。然而。灵感是纯粹的潜意识之派生物吗?潜意识究竟由何而来?与显意识是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未予以解答。事实上,单一的潜意识活动是难以涌现出灵感的,灵感的涌现及潜意识的生成皆是以后天的意识阈限上的场化信息为其现实基础的。当然,在此我们并不否认以生物本能为驱力的先天动因对潜意识生成的现实影响,如手碰到火时会立即收回以防烫伤等无条件反射本能,但追本溯源,潜意识是由后天的显意识演变而来的。从显意识向潜意识的转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模式:
其一,是跌入意识阈限下的显意识记忆;从显意识向潜意识演进的一种转换模式,即是那些曾经为意识阈限上的场化信息,由于经久不用,而最终因被遗忘而坠入意识阈限以下,从而以潜意识状态潜藏起来的那部分“显意识记忆”。也就是说,贮藏在大脑中的部分显意识信息,由于没有类似的刺激源再现,而很少或再没有机会被运用和操作,年久日深,这种显意识信息虽然在人脑中并未消失,但却很少再被触及,从而也很少在被人的意识思维所感知,而仅能以内隐的“潜”状态尘封起来,转化为潜意识。
其二,是来源于显意识活动的不断重复刺激,从而记忆化、积淀化、自动化而成的“潜意识定势”;也就是说,一项本来需要显控制的意识活动,经过反复地强化和多次的训练,由生到熟,便可在某种程度上达到“炉火纯青”“熟能生巧”、“运用自如”的地步。从而形成某种惯性的思维定势。沉积为潜意识。这种潜意识,能结合主体的显目标需要,而进行自动化的目标性信息的处理,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思维现象。例如一个初学弹钢琴的人,他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显意识来控制自己双手的配合,以期准确地确认每个按键的精确位置。开始手不随心,常常按错键子,左、右手也配合不好,但等到经过反复地强化训练后,就能精准地把握每一个按键的位置。且左右手配合默契,而此时已即无需显意识的刻意指导亦无需严格的逻辑思维论证了。
但在此不容忽视的是,从手不随心,左、右手配合不默契到得心应手、左右手配合默契十足,这里还蕴藏着一个由潜意识积淀向显意识复归的环节。由上文可知,一项本需要显效应来完成的思维活动,在主体的显控制下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便可以形成某种惯性的思维模式,从而转化为潜意识沉积下来,这是意识思维中由“显”向“潜”的沉积过程。与此同时,这部分被积淀下来的潜意识思维,若再遇到类似的刺激源,又可以通过有关观念信息的吸引而再次升入阈限之上。转化为显意识,这又是意识思维中由“潜”向“显”复归的过程。在这一环节里,潜意识积淀作为一种惯性的认知模式,它能够自主地结合主体的显目标需求。通过对贮存信息加以对照筛选,而做出自动化的目标性信息的处理。并通过将处理结果再次输送给大脑,而自觉上升为外显的意识思维活动。可以说,如若缺失了潜意识向显意识复归这一重要的认识环节,人们已有的一切认识成果都将划归为零,人们甚至连最基本的“冬天到”和“天气冷”这两种简单的因果关系都无法联系起来,更无从提及那些更深层次的自觉地理性逻辑推理了。
由此可见,从显意识走向潜意识,再由潜意识复归到显意识,构成了人类认识思维链条中的一个完整周期,人类认识思维历程就表现为这样一个由“显意识一潜意识——显意识”的双向互动的转化过程,并通过这种“显”与“潜”的域场转换,来加速阈限上下新旧信息之间的交融与更替。其实,早在上个世纪初期,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就已提出过,显意识和潜意识这两个不同层次的人脑反映形式可以通过跨越“意识阈限”之界而得以相互转化,意识阈限上的观念、信息可以沉淀到阈限下而以潜意识的形态潜伏下来,待有具体的刺激源为诱因,它又可以通过有关刺激信息的吸引而再次升入阈限之上,从而被人们所自觉地感知到。
但是,赫尔巴特的观点也仅仅详细地诠释了人类认识思维链条中的一个完整周期,其实,就人类认识思维发展的整体来看。它是无止境、无尽头的,它是由无数个由“显意识——潜意识——显意识”这样的单循环周期链接而成的,而这反映到作为认识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向度显意识和潜意识上,就表现为它们各自也是逐层打破意识阈限而盘旋上升的演化进程。复以弹钢琴的例子为证,一个初学弹钢琴的人,他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显意识来控制自己双手的配合,以期准确地确认每个按键的精确位置。开始手不随心,常常按错键子,左、右手也配合不好,但等到经过反复地强化训练能达到左右手配合默契,且能够准确地把握好每个按键的位置时,便可以把双手控制按键的任务交给潜意识了,同时把显意识解放出来训练更高一层次的活动。自弹自唱;而当自弹自唱也能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时,便可以把这层显意识控制交给相应的潜意识层次,而让显意识去追求更高一层次的艺术效果,比如说演唱时的声情并茂、情感动作等等。
由此可见,无论是潜意识亦或是显意识均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它们相互作用着并各自逐步地打破意识阈限而不断地盘旋上升。像按键子的潜意识与自弹自唱的潜意识效能就是不同层次的,后者对于按键子乃至更低层次的知识谱系的潜意识已更加自动熟练:而自弹自唱的潜意识与声情并茂的自弹自唱的潜意识功能亦是不同层次的,后者同样囊括了前层次的潜意识效能。同理显意识亦是如此;潜意识之所以逐层升级是显意识重复刺激的结果,而显意识之所以逐层发展,则是潜意识向高一层次升级的产物,潜意识和显意识就是这样相互促进、相互转化,逐步突破意识阈限上升到新的层次。从而使人的认识思维逐步地由生疏不断走向成熟。
三、认识的发生机制:显意识与潜意识的共振效应
潜意识由显意识演变而来,潜意识又不免向显意识复归而去,潜意识和显意识不断突破旧有的意识阈限而逐步上升到更高的阈限层次内。去完成新一轮的循环反复,人的各种意识思维活动的发展都遵循这一规律。然而,显意识是如何转化为潜意识的?潜意识又是如何复归于显意识的?这里涉及到认识思维的发生机制问题。
认识思维的发生是一种指示性认知与自组织认知相互协同的思维过程。它是多层次、多维度、多结构的,它以外部具体的对象性信息为动因,是一个由显意识发出的指令性目标与脑内已存有的相关潜意识信息发生自组织化融合,并通过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作用于各组织器官的自演化进程。就认识思维运作的表征形式来看,它是信息储备上的“显式”与“潜式”,逻辑推论上的“线性”与“非线性”及思维演进中的“渐进”与“突发”等多维特性的辩证统一。从对象性信息的输入到目标性信息输出(即化为行动),这一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三个重要环节:
首先是当对象性信息随着各种脑神经元输入大脑后。大脑便会控制思维下达指令,显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表现为控制思维而发出指令性目标。并以意识语言的载体形式来进行及时的信息整合与处理。其次是根据显意识发出的指令性目标,结合主体的意向性需求,大脑对脑内已存有的潜意识信息加以对照筛选。并通过催生逻辑推理号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自主化融合,来实现显意识的指示性认知与潜意识的自组织化认知的深度统一。确切地说,在这一脑内诸方面信息发生剧烈碰撞的特殊阶段,脑内处于非稳定、非平衡状态下的潜意识信息,邂逅显意识发出的指令性信息,一起以自组织、自协同的方式实施自催化、自重构和反馈,并通过促使各方面信息发生非线性的耦合联系,产生协同效应,而催生出与原输入的指令性目标相符合的输出性信息,由此,信息化处理这一重要的认知环节也即以完成。
当然,在这一特殊的信息处理阶段,显意识的指示性认知与潜意识的自组织化认知的融合并非是一次性对接成功的,显意识常常要以意识语言为载体,来进行多次的信息修复及反馈调整等显处理,方能达到显意识控制下的指示性目标需求。如在脑子里时常伴有这样的自我语言提示:“手按过了”“调起高了”,或“要注意面部表情”,“要如何改变一下上台姿势”等等,这些都属于显意识的再处理环节。但即便是在显意识进行信息化修复的特殊阶段,显意识也是与以深层次的非表层语言的潜意识处理紧密相连的,像音乐响入耳廓,表演者即刻放声歌唱等等,这些意识桥的自动链接,信息模式的自觉筛选,皆是在潜意识控制下来自觉完成的。其三是输出感受、判断或指令性目标信息的阶段。各种感受、判断等输出性信息一经形成,便会通过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而全方位地支配着大脑各子系统信息朝制导方向扩展,并以此来作用于各个组织器官,达到以意识思维来指导客观实践的最终目的。
以上我们探究了新生的对象性信息由指令性信息向输出性信息的转化过程。然而,当对象性信息为同一类信息或重复性信息而反复作用于人脑时,意识思维又是如何运作的呢?这也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条件反射现象。事实上,同一类信息或重复性信息的输入、处理和输出的反复过程达到一定程度时,在第二步中,即大脑中的显意识的指示性认知与潜意识的自组织化认知所形成的共振模式,便相对地固定下来。再遇到同一类信息或重复性信息输入时。便立即迅速的自动处置放行。使输入和输出之间形成了一个自动化的意识桥,桥这头输入的信息不用显意识的显控制便可径直地到达桥那头。
为什么初练钢琴时,手指按琴键不是经常按错了键,就是左右手配合不好,而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后,就能精准地把握每个按键的位置,且左右手配合默契。这里即无需显意识的刻意指导亦无需严格的逻辑思维论证。这是为什么?这即是由脑子里的重复性显意识指令与潜意识的自组织化认知所形成的固化处理模式造成的。在反复的练琴实践中。凭经验把键子的位置和左右手的动作链等信息模式作了储备。乐谱中的乐符、音乐的节奏与按键的位置、左右手的移动模式之间形成了一条自动化的意识桥,只要乐符一出现,音乐一响起,就能通过以往的固化处理模式,迅速地筛选出与其相符合的信息模式,从而下达早已运作自如的手指动作指令。这和经现代神经生理学所证实的,由条件反射所形成的固化的反射弧链接性质是大致一致的。
总之,在人们的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某些对象性信息输入显意识后,便沉淀在潜意识里,若有类似的刺激源再现,又会经过催化、重构和耦合等自组织化层序,反馈到显意识。这种由此及彼又由彼及此的双向推移,就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关联、双向互动的有机活动整体。这种由显意识一潜意识一显意识的双向动态的思维运动,不仅能充分调动多元多层的潜意识潜能,与逻辑思维迸射出神奇的力量,打通纵横交错的种种意识桥链接,从而产生潜意识与显意识同步共振效应,同时,它也不断促进了认识思维中意识阈限的不断跃迁及阈限上下新旧信息之间的交融与更替,而这也正是灵感、顿悟、直觉等潜意识形式进发的直接心理机制。
责任编辑 文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