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信息技术,彰显数学本质

2012-04-29戴振伟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12期
关键词:数量关系空间观念计算

戴振伟

【摘要】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不应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叠加,而是应该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数学学科教学中去,达到数学教学的突破和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计算;数量关系;空间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如何把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进行有效整合,是一线数学教师一直关注的话题.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不应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叠加,而是应该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数学学科教学中去,达到数学教学的突破和发展.

下面就从计算、数量关系、空间图形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小体会,与大家共享.

一、变静为动,注重计算本质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教版新教材也遵循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在计算教学内容部分,同样也设计了富有儿童情境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主题图,如第一册第96-97页的“学校运动会”,第二册第10-11页的游园活动图. 第三册第8页的乘车图,第五册第68页游乐园图等等. 这些主题图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故事情节,许多图中还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多个信息,为教师组织计算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紧密地把数学知识和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

然而,许多教师认为新课程下的情境形式新颖,适合儿童年龄特点,没必要再处理,就原封不动地拿来就用,不考虑学生数学的思维方法,上成了“看图说话”课,致使“数学味”、“计算味”不浓,这样的教学过程在计算教学中就是一把“双刃剑”,从而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计算能力.

如一年级下册56页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中,教材中借助苗圃有许许多多鲜花的场景图,描述工人叔叔运送鲜花的情节,让学生进入情境,并从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但主题图中呈现的情境包含了两种状态,用加法计算的情境是静态的,减法计算是通过工人叔叔运送鲜花呈现的动态情境,两种不同状态的情境如果同时呈现的话,无形中干扰了学生思维,再加上红花黄花的朵数之和正好和紫花朵数相同,数据的再次干扰增加了认知的难度.

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彰显出计算的本质呢?我们不仿尝试这样的做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原本静态的情境变成动态过程式的演示,并辅以情境演说,让学生身临其境. 如先呈现30盆紫花,动画演示工人叔叔推车搬走了10盆,问:“还有多少盆紫花?”在同一屏幕上,图文声像并动,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有意注意. 与静止的图片和文字相比较,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和生动的情境有机结合,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中发现数学问题. 同时通过动态的演示突出10盆10盆的花,学生在动态图像变化中,感悟和理解了“3个十减去1个十就是2个十”的算理,使其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能力的培养上.

因此,在计算课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演示的优势,将主题图情境和计算算理制成动态的演示,然后根据学生感知情况演示,这样使学生在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变化中感悟计算的意义,使学生一目了然,把握了计算教学的本质,诱发了学生愉快的学习情趣,使知识得以内化,分析问题能力得以提高.

二、化繁为简,突出数量关系

新课程解决问题教学倡导以“学习活动”为教学主线,这种学习活动应该在课堂中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样一个过程. 数量关系作为数学问题的骨架,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然而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由于情境的多样、信息的丰富,繁琐多样的信息处理致使数学课堂教学中忽视了数量关系的分析.

如二年级上册P23“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新课程教材采用 “全校卫生评比”这一情景. 采用对话式文字,“我们二(1)班得了16面小红旗”,“我们二(2)班比你们少3面”,要求“二(2)班得了多少面红旗?”于是主题图下方呈现16-3的算式,以及小精灵的提问:“你能说出别的班级得多少面红旗吗?”而整个图中信息含量十分丰富,其中既渗透着一一对应的思想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同时又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那么如何在这样繁琐复杂的情境中,突显出数量关系呢?那就得好好利用我们的现代信息技术. 我们可以把各班得的小红旗的面数制作成能够按学生回答点击呈现的样式. 如学生在解决二(2)班得的红旗的时候,我们可以演示课件,舍去其余班级,只呈现两个班红旗的面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虚线和线段图,让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数量关系“从二(1)班的16面红旗里面去掉少的3面,就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部分”. 在解决别的班级得的红旗面数时,同样可以依据学生的回答点击课件,舍去其余班级,突出相比较的班级,使繁琐复杂的情境变得更简单,进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求相差数问题的数量关系.

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点. 但分析数量关系讲解起来比较抽象,有些知识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学起来也有一定的思维障碍,用常规的教学手段,不易表述清楚. 因此,教师可以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制成课件,教学中按设计的程序,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机地进行播放,从而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复杂的情境进行加工处理,突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无疑是解决问题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重要手段. 从而让学生在图文声像的直观生动的变化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求解答的最佳途径,促进思维发展.

三、化难为易,培养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以及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对有些数学知识往往难以想象、理解. 而“加强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形成”既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也是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一个难点.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般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运用信息技术,就可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让学生明白就是要把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注意新旧图形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演示,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汇报交流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不同的想法,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了其推导过程,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看到了自己推导的方法,也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方法,从而获得新的启示,形成新的认识、新的经验.

同时,对于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学生展示的时候出现最多的是移拼的方法,而对于一些“等积割补”的方法,学生了解得不是很深,但作为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等积割补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因此在教学时,可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图形的分、转、移、并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形象地展现计算公式生成过程.

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不同的割补方法得出不同长方形,运用课件的演示能够突出实际操作过程,演示后学生恍然大悟,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借助于观察、比较、分析等手段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完善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在数学思考、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将获得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把难点、重点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的知识,起到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等效果,但我们不能把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唯一的教学手段,只能当作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滥用和不适当运用,而应该适当、适时、适度进行合理灵活运用,使其能够真正彰显出数学本质,起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猜你喜欢

数量关系空间观念计算
找准标准量是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 三种类型应用题的关键
浅论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一年级数量关系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折纸”中蕴含的数学思维与动手能力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经济增加值EVA——企业业绩评价新指标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