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2-04-29杨美杰
杨美杰
高中教育要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工具化倾向,对当前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下面我就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谈谈建议。
1.实施探究式教学
1.1营造探索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学而教,考虑学生怎样学,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刻苦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假设情境,合理想象,逆向推理。
从接受的角度看,阅读文本对于读者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定式,即所谓“为主人公的快乐而快乐,为主人公的悲伤而悲伤”。探究性学习可以打破这种定式的思维模式,假设出与文本内容的展开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情境,让学生在不脱离文本主要思想的前提下逆向思维,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为文本内容开辟崭新的发展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问题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大胆地提出设想,估计假设的可能性。这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它作为科学认识程序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提出假设,可以为问题搭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是探究活动的一个“指南针”。当发现问题后,学生很想知道“为什么”,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做出假设,着力营造民主、祥和、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他们的思维进入兴奋区,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心理条件。
1.3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研讨。
组织学生研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既能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又能为学生个体性格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既能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坚持有道理的见解,又能使学生尊重他人的说法,形成在欣赏自己的同时欣赏别人的正确态度;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要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難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少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得对,而又不完全对。“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也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水下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3.正确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把课堂教学看做是建构过程,主张通过营造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欲望。当语文学习过程变成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研读课文,充分发表见解,对问题作出多样化的回答,课堂教学可能会出现多个发展方向。此时,教师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教学必然成为一个生成的过程。
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后现代课程观把教学活动视作复杂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许多时候,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在无序的涨落中,在一些看似随机的、偶然的突变中实现的。我们不能把课堂教学简单地看做线性的、有因必有果的事件,而必须充分考虑众多不确定因素,更不能以为有了预设就万事大吉。那种置学生的需求、困惑和情绪于不顾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一些生成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过程展开得很充分,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因此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怎样看待这种现象?首先,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达到的往往是预期的认知目标,而对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已经有所超越。所以这样的课应该得到肯定。其次,课堂教学目标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这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未达到的认知目标则完全可以在后续的课中继续达到,而不必死扣在这一节课内。最后,教学目标本身也不是预设了就不能变更的,应该随着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而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蔡珍珍.浅谈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内涵与实施措施.
[2]阎琳瑛.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