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教育:倾听教育最真实的声音
2012-04-29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坐落于常州南翼“花都水城、浪漫武进”中心城区,毗邻春秋淹城,是一所闻名遐迩、享誉省内外的百年名校。学校创办于1906年,始名“私立时敏初级小学”。198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更名为“湖塘桥实验小学”。
湖塘实小,现代却积淀深厚;湖塘实小,古老却常变常新。近年来,学校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拥有3500余名学生,近200名教职员工。学校始终坚持“实验性、示范性、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目标,着力打造“大气、睿智、勤勉、创新”的教师团队,潜心培育“自励、自学、自强、创造”的学生文化,努力创建“让家长满意,让学生喜欢,让教师留恋,让同行尊重,让领导放心”的和谐校园。在辉煌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的办学道路,学校师生居于此,学于此,在此融汇成同一种文化语言:追求本真。
一、本真管理:模式服从于效益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坚持“实验性、示范性、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目标,以“求真、求实”为学校校训,坚持“自理、自学、自强、创造”的培养目标,坚持教育改革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厚爱。
1.创新管理:从权级式到板块整合的变革
截至2004年,学校共有班级66个,学生3300多名,教职员工200多名。面对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现状,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体系,即实行由上自下的垂直型层级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形式、新的要求,学校的发展需要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制度和新的管理行为。2005年,我校开创了一种新的学校管理模式——“单元式管理”。所谓“单元”,就是指板块。学校分别有一二年级级部、三四年级级部、五六年级级部和综合级部四个级部组成。每个级部都有三到五个成员组成的管理核心。级部的管理人员有级部主任、语文学科主任、数学学科主任、英语学科主任、政教处主任等组成。学校认定这些级部的管理者为中层副职,他们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队伍。
学校规定,级部是管理的第一责任层,级部主任是级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级部通过对教师的管理实现学校最基本的规范化管理。其中,学科主任对本学科管理负主要责任,政教处主任对班主任工作和学生德育工作负主要责任。除了以学校的名义组织的活动级部必须参与外,级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织合适的活动,尤其在团队文化建设方面积极地做出活动安排。
为了有效地实施级部管理,学校赋予级部比较充分的权力。其中,有常务指挥权——级部可以自行组织安排本级部的教师会议或指导工作,也可组织学生方面非校外的相关活动。级部也有相对独立的经费支配权——学校设定用于学校规范化管理的考核奖金(对级部实施整体考核),各个级部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级部管理公约,对违反公约的教师依据公约的规定实施奖金的扣除。还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级部有考核教师工作的权力,有根据教师的需求制定课务分配方案和调、代课的权力,甚至有解聘教师的建议权。
级部,作为独立的单元存在,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活动安排,都有相对的独立性,需要级部核心管理层群策群力,共同配合。作为级部主任,其管理核心是“人”,一头是学生,一头是老师,除了及时把握教育动向,还需要协调各学科、各职能部门,进行规范化管理;学科主任则对本学科负责,关注弱势群体,举行学科研究活动,进行学生课业负担调查;政教副主任则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落实开展生动、富有教育意义、符合本级部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如此一来,我们每一个核心成员都不能被动地存在,需要思考自己的工作思路,需要创造性的劳动,而这恰恰是级部工作焕发风采的源泉。级部的管理绝非是对学生和老师的严密管控,而是要确立一种服务性管理意识。级部的管理主要是为教师服务,教师的管理主要是为学生服务。同时教师的一切管理行为要对级部负责,级部的管理行为一切对学校负责。实践证明,级部相对独立的管理能促进管理者队伍的迅速成长,真正“让每个层次都在思考”,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益。
2.均衡发展:一校三区“和而不同、同而分治”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我校在原有的本部校区的基础上,2008年8月,新建的御城校区落成;2009年9月,原锦绣小学归并于实小,现学校已发展壮大为三个校区。考虑到三个校区相隔较远,学校从实际出发,提出“管理模式服从于管理效益”的创新思维:同而分治、和而不同。
一校三区,作为一个新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它区别于以往的派人进驻、参与管理、品牌复制、共同提高的均衡发展模式,而是一校三区的大整合、快融合、即发展的快速高效均衡之路。在三个校区之间实行的是教学统一规范,管理统一要求,让三个校区一开始就做到起点同一平台,教学同一进度,目标同一高度,真正做到教育资源一体化共享,教育责任一体化共担,教育目标一体化共赴。努力做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区群众一样满意。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新扩建和新合并的校区的管理迅速步入正轨。三个校区日常事务独立负责,重大决策集体研究,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行政会议、教师大会,以统一思想,关照全局。
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三个校区又相对独立,三套班子各负其责。学校专门成立了常规调研小组,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常规调研”活动:校长带领部分行政人员分别来到三个校区,对各校区的常规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早晨七点不到,调研组的工作人员就对校区的环境、卫生、安保等工作展开了细致的检查。七点半钟声响起,调研组细心观察学生早读情况、卫生打扫情况、教师早餐情况等。第一节课开始,他们走进课堂,先后听取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课。中午,调研组走进食堂,察看学生用餐情况。下午还详细查看学生作业,翻看教师备课、听课材料。最后,校区的全体行政人员听取调研组的情况汇报。
此项调研,是对各校区常态下的常规管理情况的一次综合检测。旨在通过其他校区行政人员的眼睛,从另一个角度,用另一种目光审视本校区的常规管理,帮助本校区的行政人员看清存在的问题,以提升校区的管理水平。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相互协作又展开竞争的良性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常规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人的管理是管理的初级阶段的话,那么以规章、制度来管理则是管理的发展阶段,而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以文化育人,以文化治校。因此,我们在管理改革的进程中着力优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引领学校的发展。学校始终着力培育“创造和谐,追求本真”的学校文化和精神。可以这样说,这一管理思想及其追求与我国优秀教育文化传统——以德立校、关注基于德性纬度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完全契合,也与当前社会主义教育基于“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我们期待以文化之力,引领学校的发展,并将持之以恒地付诸实践。
学校倡导行政班子以“诚”字为标准,讲正气,增强非权力影响,优化成员心理环境;讲民主,畅通参与管理渠道,发挥成员主观能动性;讲沟通协作,避免猜疑,形成合力。积极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工作环境,充分尊重每一位教职工。定期以年级组为单位,以工会小组活动为形式,大力开展教师文体活动,活跃身心,融洽感情,以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学校工会组建了“教工俱乐部”,定期开展各类活动,收到全体教师的一致好评。学校每年依托工会,开展“合理化建议月”,倾听教师呼声,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学校在人性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营造了宽松、宽容的人际环境,调动了全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校活力。教师们自我规划和反思的意识明显增强,他们把工作当作享受,在育人的同时育己,在成事中成人,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同时焕发自己的生命活力,真切地享受着“实小是家的幸福”。
二、本真教学:洗尽铅华始见真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推进。特别是近些年来,课堂教学的改革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种研究蓬勃展开,各种新尝试、新提法层出不穷。但透过这些现象看去,各种眼花缭乱的新课堂后面其实也蕴藏着浮躁,一些新做法中也还有追求“时尚”的成分,甚至一些为了获得某种评价追逐名利的欲望成了支撑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因此,课堂教学中充斥着太多的形式主义,太多的掌声和小红花,太多的小组合作和对话,太多的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和“回归生活”……而原本课堂教学中应有的启发和引导、提问和板书、讲解和订正,似乎成了和新课程格格不入的“传统”。一时间,课堂中充满了过多的热闹和变化,但也失去了应有的宁静和平和。显然,这些并不是新课程的目标追求的实质,更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2005年,时任校长庞荣瑞旗帜鲜明地开始提出“本真课堂”的研究。“本真课堂”在当时的提出,颇有教育家办学的风范和定力。没有繁文缛节的形式限制,也没有刻板陈旧的概念界定,而是以“本真课堂”研究的这一冲击,让老师们纯粹地、脚踏实地地上有观点、有争议的课。事先不试上,保持原汁原味,尽量展示真实的自我,展现真实的课堂。“本真”意味着质朴,天然去雕饰,意味着纯粹、脚踏实地,意味着个性率真的表露;“本真课堂”关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拭去浮华,拭去精雕细刻,恢复在教师每天工作中的常态,是每个教师可望又可及的教学形态,强调的是项目成员独立备课,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展示真实的自我;“本真课堂”着眼于日常教学工作的发展,关注学生真实问题的解决,帮助教师教学能力和智慧的提升,促进骨干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本真课堂”不是名师课堂教学的“模仿秀”,也不是人云亦云的作品,更不是搬到哪都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公开课。而是体现骨干教师自身对教学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和关注,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以形成教师自己的风格。
我们提出“本真课堂”,不是新概念的炒作,也不是别出心裁。它旨在建立没有功利驱使的教师参与的研究,建立基于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发现问题兴趣的探索,追求对教学过程中原本需要研究、搞清的问题的发现和把握。洗尽铅华,还课堂本来的也是应有的面目,并借此促进骨干教师个性化的发展。
本项目专门由集团内部一位校级领导负责并主持,统筹安排活动全过程,并起到引领研究的作用。本项目主要通过语数英学科教学进行推进,参与的成员定位于学校的骨干力量。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以进入这个平台。“本真课堂”每学期分别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以湖塘桥实验小学集团为单位至少开展一次活动。项目成员必须参加每次的活动。要作好发言准备。承担研究课的教师须提前一周把教案、说课稿发在网上。成员独立备课、上课,执教者说课,现场评课。
(1)主题式推进。抓住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开展教学与研讨。
(2)个性化推进。“本真课堂”要求成员独立备课,无需精雕细刻,只需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观点,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3)同伴互助。由于“本真课堂”的成员都是学校一线的骨干教师,因此他们本身就具备一种潜在积极的影响力,这使同伴互助成为可能,同时通过这种彼此的影响,获取有益的信息,重组自己的理念结构,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在“本真课堂”研究的背后,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积攒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学习成果的展示中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生机。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和智慧得到不断的提升,着眼于日常教学工作的发展,关注学生真实问题的解决,处于积极研究的状态,专业上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并有望出现一定数量的领军人物。此外,出版《本真课堂》刊物。这个阶段,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本真的人”,面对“本真的课堂”进行着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分享。它有着自然主义的清新,有着人文主义的情怀,更有着无限创造的惊喜。
“本真课堂”的研究只是实小“本真教学”的一个小舞台、小平台、小缩影。“本真课堂”研究的背后,是整个学校以“本真”一以贯之的“本真教学”。
2010年,随着“本真课堂”研究的渐渐深入,学校开始帮助和促进教师提炼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主张。我们非常认同成尚荣先生所言,风格不是少数名师的专利,而应是所有教师共同的追求,因为风格具有相对性,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事实上,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有一定的教学特色,问题是,其特点还不清晰,其特色还不鲜明,对教学风格的追求还不自觉。如果我们所有的教师都有追求教学风格的强烈意识和扎实的行动,未来的教学将是成功的,教学的未来将是辉煌的。于是,老师们基于自身实践的经历以及感悟的积累,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主张。
2011年至今,“我的课堂我作主”——我的教学主张专题研讨系列活动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着。由学校中具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学科老师(比如获得市级以上称号的老师),首先展示自己的课堂教学,然后围绕自己从教以来的教学经历谈自己的主张和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现场互动,从而帮助老师更深入、多维、辩证地看待自己的教学主张,进而形成更为圆润的教学主张。
实小的教学,有她的特质。她始终对自身的发展保持着清醒的自觉和高度的自主,她前行的动力基于教育的责任和道义,同时又来自对工作和创造的美丽的向往。她珍视传统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崇尚真理而不追名逐利。她不安于常规经验和惯性运作,总是倾心辨识时代足音和教育走向,自加压力,不断自主规划发展目标,选择发展战略。
三、本真教研:立足需要做研究
教育科研是学校的重点工作,是推动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课题研究一向是科研工作的主打项目,一般学校都会基于教育和自身发展的现实背景,确定几项主课题,申报为各级课题,级别越高越显得学校有档次。在“科研兴校”的口号后面,总隐藏着一些虚假的东西。这些主课题往往研究内容比较多、研究周期比较长、研究程序比较严谨,一线教师参与主课题研究的动因也不完全来自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导致一线教师总有“高不可攀”之感,或处于被研究状态。更为严重的是很多课题都能顺利申报立项、开展课题论证、制定实施方案,然后在结题时“做”出很多诸如活动记录、阶段总结、成果资料等材料,相当一部分课题从立项到结题的中间过程是弱化甚至虚化的,没有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材料全靠杜撰,结论全靠推测,很多课题存在“假、大、空”的嫌疑,科研工作存在着严重的“实事虚做”的现象,也严重影响了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事实上,学校搞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而不是为学校装潢门面。
1995年之后,我校研究了定位于教育的两个项目:“形成教师自主发展机制”的管理研究、学生“六个一”基本技能训练研究。前一个项目研究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后一个项目旨在通过“六个一”的训练,让学生终身得益。“六个一”课题的研究,虽然“理论含量不高”,没得到教科研部门的认可,但是让我们在实践中受益匪浅,成效也是史无前例的,所以我们至今还在坚持实施。之后,我们又实施了“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关注课堂教学,这个课题涉及语文和数学两门学科,并开发了4个子课题。“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校课堂教学的面貌,使得我们学校的许多老师能在后来几年中不负众望,连续夺得课堂教学比赛的桂冠,也使得我们学校成为本地区令教育界刮目相看的“另类”学校,但是,这个课题还是没有获得较高级别的认可,可能还是“理论含量不高”。“利用校园电视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一个在常州市得了一等奖的课题,之所以得奖,并不是因为这个课题研究有“深度”或有“理论含量”,而是相关工作做得实在引人注目,研究中离不了扎扎实实的工作,工作中离不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我们没有功利与浮躁,保持着实小特有的纯真与冷静,我们追求本真的研究,秉持科学的态度,推进着属于我们的科研。2007年起,我们开展了以“一个人或几人解决一个小教育问题”为特征的以校为本的小课题研究,充分为广大教师提供广阔的教育科研平台。小课题是教师在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中,靠自己已有经验不能解决的问题,是立足于个人的教育反思与行为跟进的,没有固定周期,不追求专业研究的程序规范。小课题的主要任务不是建立新的思想和理论,而在于解决教师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有效改进教学工作,促使形成研究性思维。小课题具有自我性、即时性、灵活性等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小课题研究是符合我们学校追求本真理念的科研方式,问题真实,来源于教育实践,具有实际意义。我们开展的小课题研究,一般由课题申报者自己独立承担,问题切入口小,研究时间短,结题也没有繁杂的严谨的材料审核,只需要一份课题方案、一些过程资料(能反映自己进行研究的证明材料,如:问卷、研讨记录等)、一篇研究报告(也可以是与小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研究报告不需要像主课题那样过于拘泥格式,只要能够真实反映自己研究的过程、收获以及发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等。如黄明芳老师研究的“师生共写日记”,就是发现学生怕写作文、没话写、不会写的问题,萌发了以自己的班为试点,抱着“激发写作兴趣”的初衷,与49个孩子一起,走上了“师生共写日记”的追寻与探索之路。整整一个学期,她写下了十多万字的教学手记,也欣喜地看到了孩子们的诸多变化。孩子们学会了有意识地观察生活,进行思考,做个有心人;也学会了关心集体,关爱他人;他们的思想在一次次的口头、书面交流中得到碰撞与净化,他们需要这种倾吐,喜欢这种方式,写作热情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又如蒋惠琴老师研究的“借助‘数学日记提高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实践与研究”,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缺乏数学表达的能力与数学交流的意识,尝试“日记”这一形式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促进学生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表达的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策略探索及实践,有效地达成了研究的预期目标——数学日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我们一直认为,这样真切的研究才是我们所期待和需要的。
四、本真德育:有趣、有效又难忘
1.分层要求,构建求真教育的体系
学校结合校本实际,制定并不断完善学生行为规范和制度:“十要十不”课间行为规范、“十好习惯”养成教育制度、“良好文明行为十件事”等。学校汲取传统国学经典中的精华,与现代小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基本要求相融合,开设了“经典诵读”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了校本教材,分年级制定了学习细则,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校本化,让学生在纯洁、儒雅的氛围营造中追求涵养纯真的本性。
2.规范引导,强化求真意识的形成
每学期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都会隆重表彰一批“求真少年”,他们是由同学、家长、老师多方推荐产生的。学校制定“十好习惯我能行”实施方案,围绕用餐、走路、礼仪、语言等十个方面进行训练,做到每月一主题,每周一重点,周周有评比,月月有表彰。学生通过参与争做“校园文明形象代言人”活动、“求真少年”评比活动、“说真心的话,做求真的人”主题队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不断的规范指引下,引导孩子“学做真人”。
3.多彩活动,践行本真品质的真谛
学校尊重儿童年龄特点,从“涵真”、“探真”、“履真”三个层次分层开展本真教育活动。如低年级开展“我是贴心小棉袄”活动,让孩子为爸爸妈妈等长辈做一件贴心事,说一句贴心话,彰显孩子纯真的本性。中年级开展“我是小小观察员”,通过寻找身边“最美丽的心灵”,发现真、赞扬善、学习美,探求本真的存在。高年级开展“我是小小志愿者”,将自己置身社会大课堂,为社会文明添砖加瓦,履行自己作为“求真少年”的本职。
学校本真教育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升华对本真的认识,进行角色定位,帮助学生把本真意识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实现知行合一。双休日,他们走在大街小巷,了解历史街区的故事,路名的来历,用脚步丈量家乡的文化;他们走进淹城文化街,探访留青竹刻、乱针绣的神奇,用眼睛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存在;他们走进名人馆,聆听盛宣怀的创业故事;他们寻访武进名人,从他们身上汲取弃伪存真的品德;他们寻访江苏创造,从科技发展中感受尊重事实的力量。丰富的活动增强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激发了他们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慢的艺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心浮气躁我们无法左右,但沉下心来的这份追求本真的定力,可以在教育的漫漫道路上一点点积攒。追求本真,是一种理念,指挥着我们的每一次行动;追求本真,是一种文化,指导着我们的每一次思考;追求本真,是一种境界,指引着我们在一次次前行与顿悟中倾听教育最真实的声音。
(执笔:庄荷娟、吴英、周建芳、龚莉娜,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21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