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在溯源中提炼生成
2012-04-29吕建伟石萍
吕建伟 石萍
【学校名片】
湖塘桥实验小学创建于1906年,始名私立时敏初级小学,1928年改名为湖塘桥小学。学校以“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创造适合学校发展的文化”为办学理念,追求本真,注重内涵发展,创建和谐校园,坚持实施“三自一创”(自理、自学、自强、创造)教育纲要、《学生“六个一”基本技能训练》,全面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以“示范性、实验性、高质量”享誉省内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校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先进集体,荣获首批江苏省实验小学、全国少先队红花集体、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光荣称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学校连续七届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光荣称号,被评为江苏省模范学校、全国百名特色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江苏省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绿色学校、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是一所闻名遐迩的百年名校。
石 萍: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的百年名校,学校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本真教育的开拓,这与学校的发展历史是否存在相关性?
吕建伟:是的。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创办于1906年,她的前身为私立时敏初级小学,创办者名叫江润岩,“历任校董30余年,奠定本乡教育之基础,常州城南优秀青年咸出其门”。由此也可见,学校在当时的社会地位。
1906年,中国正处于清朝末期,革命浪潮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江润岩先生敏于时务,深刻意识到创办学堂对于传播革命思想之重要,于是多方筹资兴办学堂,创立了私立时敏初级小学。取名“时敏”,寓意趋时,变通,敏于时务。校名深刻提示了江润岩先生创办学堂之初衷:关心国家民族时务命运,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培养传承中华文明之优秀青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彼时,江润岩先生以其宽广的视野、宏大的气魄为学校奠定了追求教育本真的基石,此后历经几十年风雨的洗礼,“时敏”成为了每一个实小人的行为准则。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自觉,才有了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群众让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日益强烈,学校敏于时务,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投资上亿元创办了武进区内第一家民办学校——星辰实验学校,成功创建了“依托名校办民校”的武进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湖塘桥实验小学这所百年名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我们国家也步入了转型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多快好省、大干快上”一时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特征,速度、规模成为了许多人追求的目标。轰轰烈烈、心浮气躁成了现代人的通病。这样的社会风气势必影响到学校、影响到教育,一时间,教育界新的理论、新的名词层出不穷,人们纷纷把荣誉、铜牌高悬在校门口以彰显学校的办学质量,把升学率、竞赛成绩当成办学业绩加以炫耀。教育,似乎迷失了它的方向。
新世纪的曙光照耀神州大地,先贤的志愿又在我们耳边回响。世纪之初,我们果断取下了悬挂于校门口的各种各样的铜牌、奖状,代之以“追求本真”四个大字,一时间在武进大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们在乎的已经不是什么口号,而是安安静静办学的这份定力。社会的风气我们无法左右,但沉下心来的这份追求本真教育的定力,可以在教育的漫漫道路上一点点积攒。
时至今日,我们坚持理想,坚守本真,依然在追求本真教育的道路上默默前行。
石 萍:正如贵校新校区呈现出的古朴与现代交融的风格,学校的发展同样是继承与创新的过程。贵校“追求本真”的思想是在怎样的具体情境下提出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脉络?
吕建伟:“追求本真”是在新世纪之初提出的。至于提出的原因,可能有这样几个吧。其一,当时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涌现了诸多教育新名词,而且有些旗号打得很响,一时间让一线教师不知所措。提出“追求本真”的思想,意在告诉人们,湖塘实小将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追求,还原教育的本来面目,按教育的规律办事!“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
其二,湖塘实小作为全区乃至全市的教育领航者,获得了诸多殊荣,“江苏省模范学校”、首批“江苏省文明单位”、“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等,和绝大多数学校一样,我们曾经也把铜牌挂在校门口的墙壁上。很多学校因为铜牌、奖牌越来越多,以至于校门口挂不了,就请广告公司重新制作,统一版式,统一大小,挂在显眼的地方,煞是刺眼。有时,连我们自己看着都觉得不好意思。
其三,直接原因是当时实验小学大门的改造。重新装修以后,原来很多的铜牌还要不要挂?一种意见是必须挂,因为这是实验小学几代人努力的成果,担心在这样一个功利性很强的社会环境中逆流而进是否有风险;还有一种意见是不挂,因为大小不一的铜牌挂在装修一新的墙壁上未必好看。而且,作为实小,我们坚信“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对学校的满意就是学校的最高追求。”在如此追名逐利的环境里,实小人不愿随波逐流。这是一种超越。如果不挂,光秃秃的墙壁又总觉得单调、单一。基于学校当时坚持理想、坚守本真的特质,时任校长提出将铜牌换上金光闪闪的“追求本真”四个大字。当时校内教师有议论,教育界同行也在观望——社会不认同怎么办?家长中间的一些有识之士有不同议论——这是一所学校自信的表现!在当时择校风刮得异常激烈的时候,实验小学凭借自身的实力赢得社会的高度评价——当时政策许可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在实验小学的运作下应运而生,且走向了成功。
坚持“本真”的理念,实验小学在提升内涵上做足了文章,产生了像“本真课堂”系列研究和“本真论坛”系列沙龙等教育教学系列活动,学校的发展呈现“本真”的特色:一个胸有大志的教育工作者不应该被某一历史阶段的功利与浮躁左右,应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认准的路,探求教育自身的规律,追寻教育本真而高远的境界!
石 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过这样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本真教育的关键词:本、真,您分别是如何理解的?您认为本真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教育?
吕建伟:《说文解字注》:“本,进趣也;趣者,疾也。”指的是树木通过主干向地下奔放的规律。古代典籍多将“本”解释为:元气,乾坤,宇宙万物的根,属先天性的。
《说文解字注》:“仙人变形而登也,此真之本意。”古代典籍多将“真”解释为:真气,五行,金木水火土,宇宙万物生长、发展的元素,属后天性的。
本真是对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洞察和追求,是一种精神诉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真”指“存在的无蔽”,“本真”即是“生存可能性的无蔽展开”,在群体传播中的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下,能够保持自身的优势基因,体现个性。
本真教育是按照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而展开的一种教育,它既是对教育本质规律的洞察和把握,又是对人性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追问,它排斥任何与教育本身不相干的技术和方式,它更排斥任何外加于教育本身的功利与浮名,它是一种纯粹的教育,一种为了人性发展“可能性无蔽展开”的教育。
石 萍:本真教育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在你们的学校教育实践中,本真教育是怎样得到落实的?
吕建伟:因为本真教育是按照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而展开的一种教育,它既要符合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又要符合人性发展的规律,因此它是完整的;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又生长于湖塘实小的历史传统之中,因此它是本土的;它符合人性发展的规律,因此它也是自然和谐的。
基于以上认识,在我们湖塘桥实验小学,本真教育从三个维度展开:
第一,让学生沐浴人性的光辉。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这是教育的规律,也是人性发展的需要。还有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爱是教育的起点”,如果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心灵是稚嫩的,也是脆弱的,特别需要来自人性光辉的照耀、温暖和滋润。如果这种人性光辉来自父母长辈和老师,那么,这种作用更为明显。因此,让学生沐浴人性的光辉,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本真教育的应有之义。
人性的光辉,包括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呵护、赏识等,它要贯穿于每一个教育活动、每一个教育细节之中。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课堂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问答。当老师提问后,学生想到了答案便举手。当老师点到自己站起来后,由于紧张,忽然间忘记了答案(这是常有的现象),此时,老师如果对学生说“不要急,想一想”,也许,学生紧张情绪得到缓解,又想起了答案,于是顺利完成了任务;当然,也许学生还是记不起来,老师再说“不要紧张,坐下去慢慢想”,此时,学生坐下来时,感受到的是来自老师的理解、关爱和呵护,他(她)对于举手回答问题没有任何压力,以后遇到老师提问,他(她)还会举手。这就是来自老师人性光辉的力量。如果是缺乏爱心和耐心的老师,一看到学生答不上来,便指责说“你怎么没想好就举手”,此时学生本来紧张的心理会变得更紧张,当然就更想不出已经想好的答案了,然后老师再补上一句“以后想好了再举手!坐下”,你想,学生此时坐下去时,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反应、情感体验?他(她)体会到的是不被老师理解、没得到老师的尊重,他(她)会想:“我明明想好了的,只是站起来后一紧张给忘了。”他(她)当然也就没有体会到来自人性的光辉。这从一方面解释了“年级越高发言的人越少”的现象。最近,又有报道称某校高中学生跳楼,据说起因就是学生在上课期间拿出手机,被老师发现,除了没收手机,还把家长叫来,甚至面壁思过,学生受不了,最后晚间跳楼了。让学生沐浴人性的光辉,此类悲剧都可避免。
让学生沐浴人性的光辉,看起来空洞虚无,其实实在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而且是重中之重。为此,我们在学校采取措施,强化落实这一理念:
首先,通过主题学习、专题讨论,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真正意识、深刻领会。
其次,结合相关要求,制定明确标准,规范每一位教职工的教育行为。
另外,对照要求标准,加强考核评比,促进每一位教职工自觉践行。
第二,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是否高效,是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决定着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是否是真正的、良好的教育。有人说,“教育就是把人教得聪明些”。如果我们同意,那么,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上多下功夫、下足功夫。基于此,我们学校确立了主课题《深化教学改革,打造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引领全校教师智慧解读教材、智慧设计教案、智慧点拨引导、智慧设计作业……从而达到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
第三,让学生生活得快乐而有意义。本真的教育,是让教育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育,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追求终极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除了课堂时间,还有一定的课外时间。如何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得快乐而有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开发校本课程。①中华经典诵读课程。②《学思行》。课程主要内容:遵循“适合教育”的原则,围绕“该知道的、该做的”选材。所选的材料是鲜活的,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心灵、贴近他们的成长需要的。课程呈现形式:低年级以绘本形式呈现,其他年级以文本形式呈现。2.设计学生活动。①德育体系:生命教育、名人文化、班级文化、道德讲堂、心理健康教育……②活动体系:设计主题鲜明的少先队活动,设计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所有活动设计,遵循一个总原则:有趣、有效、难忘——有趣,让学生喜欢参加;有效,让学生得到发展;难忘,让学生获得真切体验。因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是植根于人的内心深处的,是指向生命主体最本真体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