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情分析角度看教材的“二次开发”

2012-04-29丛海啸姚敬华

中小学德育 2012年12期
关键词:学情分析思想政治课二次开发

丛海啸 姚敬华

摘要: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和依据,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国家意志,如何处理教材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教材的“二次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情分析的角度看,教材的“二次开发”应该建立在学生生活逻辑基础之上,实现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情分析 ;教材“二次开发”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2)12-0037-03

高中思想政治课强调构建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立足中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教师进行教材“二次开发”,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等,准确把握学情,才能合理、科学地使用教材。

一、知识处理上:神聚

知识处理是教材处理最基础的环节。教师应站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的高度,研究学情,钻研教材,把握好知识处理的高度、深度和跨度。

1.从学生的发展目标看教材处理的高度

从知识处理的层面看,教学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学生发展目标体现在课堂中就是教学目标。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厘清以下几个问题:知识本来是什么样的?目前学科前沿对该知识的研究如何?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如何能够发挥知识对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品质和能力的作用?如何发挥知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功能?为此,教师应该在吃透学生、课程标准、教材、知识这四个基本因素的基础上处理教材。

例如,在《世界的物质性》一课中,“物质”概念较为抽象,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为此,教师应站在“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这一高度进行处理,“物质”概念对于学生理解唯物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高中生刚刚接触哲学,面对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具体物质存在形态的概括,总结出“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能力和追求真理的品质。

2.从学生的接受能力看教材处理的深度

任何一个学习者在进入新的学习过程时,都会带入其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学生的起点能力。[1]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了教材处理的深度。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概括和对比能力,知识储备中已有物理、化学中的物质概念,生活经验中的物质概念等。因此,笔者对“物质”的概念进行了如下处理:

第一层次:“物质”是客观实在,是从所有具体存在物中概括总结出的共性,所以“物质”与其具体存在物关系紧密。第二层次:“物质”具有独立性、客观性和可知性,这是把“物质”与“意识”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物质”的特征。第三层次: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和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进行比较,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是对以往哲学物质观的继承和发展,继承了物质的客观性,实现了全面性和概括性。

就当前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人的认知能力而言,这一定义能够涵盖所有的物质具体存在形式,并准确地提取它们的共性。在新授课阶段,学生能够掌握以上三个层次便足够了。

3.从学生的认知特点看教材处理的跨度

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仍有所欠缺,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生活素材和问题加以启示和点拨。笔者认为,知识的跨度不但包括学科内部知识的关联、学科之间知识的关联,还包括知识和生活之间的关联。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把握和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和生活经验。

哲学本身包罗万象,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源于生活。因此,教学要立足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与“物质”概念相关的知识。如前例中,笔者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进行比较;将哲学物质概念和物理、化学中的物质概念进行比较;将哲学中的物质概念和学生理解中的具体物质形态进行比较;并联系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表现等历史知识。这样的跨度处理,让学生感觉哲学并不神秘,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帮助学生根据特定的主题拓展思维广度,学会全面考虑问题。

二、素材处理上:形散

素材处理相对于知识处理而言难度较大。教师要本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原则处理教材,把教学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

1.从学生的兴趣看教材处理的宽度

素材的宽度是指素材来源的广泛性。生活内涵很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取材于生活的素材应该全面。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注意积累与教材知识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本课素材包括三个探究事例,两处名言,一个专家点评,西方上帝造人说,古希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生物进化论中人类的产生,恩格斯和列宁的名言。从素材来源的宽度上看,以西方世界为主。因此,笔者在处理教材时,在“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知识点中增加了“宇宙的来源及发展”这一素材,因为“上帝造人说”并不能从正面说明“自然界是如何产生的”这一知识,同时,这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第二个探究素材中,笔者引入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将我国与西方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加以对比,更能体现出哲学的思辨性特征。这两个素材的引入,增加了素材来源的宽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从学生的情感需要看教材处理的厚度

素材的厚度是指素材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素材源于生活,生活是有温度的,因此,教材处理不但要考虑素材所承载的知识,更要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学到有温度的知识,健全学生人格。为此,素材的选用要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2]这样的课堂才是饱满的,有激情的课堂,也是学生所期待的课堂。

在上例中,笔者在课堂中引入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说”,解释世界的起源和本质。通过中西对比,让学生在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同时,产生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了学生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使命感。这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即:育人、育心。

3.从学生的综合情况看教材处理的匹配度

“事例素材——知识——学生情况”三个要素之间的匹配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在素材、知识、学生三者中,学生是最关键的因素,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处理知识、素材和学生匹配问题中需首要考虑的因素。

本课第一个探究事例中,“上帝造人说”这一素材设置了两个问题,笔者在处理时,删掉了第二个问题“联系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事实的”,只讲解了宇宙起源和发展的假设和学说。因为从学理上讲,宇宙的起源只是假说,假说并不能拿来作为推翻另一个结论的理由,这个问题与素材之间不匹配。求真是每位学生的向往,这样处理不但使知识和素材一致,更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

本课第二个探究事例中,教材设置了两个问题,目的是为了说明以往哲学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前提下,人们对物质概念的认识不够科学而引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笔者在第一问后面加了一问:“这一观点有哪些不足?”目的是为了说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不能包涵所有的存在物,对存在物共性的总结不够全面。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两种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不足,便更容易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高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生活经验和哲学概念之间的关系上仍存在思维的直观性和生活逻辑的经验性的不足,教师根据这些特点处理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大有帮助。

三、学法处理上:灵活

教材处理,不但要考虑教师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学生身心和认知的良性变化是衡量“教”的最终标准,因此学法指导是教材处理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用最小的学习成本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逻辑,包括尊重学生的实际,如生活经验和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

1.从学生的能力差异看教材处理的梯度

教学面对的是整个班级的学生,而学生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体现出一定的梯度,因材施教,尽量满足不同能力群体学生的需要。

笔者在处理“物质”这一概念时,对于少部分学习能力偏弱的学生,要求能够辨别“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理解“物质具有可知性和独立性”,知道“物质和其存在形态不同,客观实在是所有存在物的共性”。课堂上,笔者通过判断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和巩固。对于班级大部分同学来说,除上述目标之外,还要掌握对比分析的方法,即“物质”和“意识”的对比,几种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对比,哲学物质观和其它学科物质观的对比。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则从“物质”概念定义的推导中掌握定义的一般方法,并能够用这一方法来分析哲学中的其它概念。这样的处理,以中间层次为主,兼顾两头学生的需要。

2.从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教材处理的进度

学生反馈也称之为动态意义上的学情,是教师控制教学进度的主要依据。一般地,教师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和预设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能力,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生成知识的状态和个体差异都具有不确定性,为此,教材处理的进度必须根据课堂实际的学情。

在本课教学中,理解“物质”这一核心概念是重中之重。笔者利用学生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粉笔与哲学中的“物质”相比较,提问:“粉笔是不是物质”,学生认为粉笔是“物质”,这样,就为学生制造了一个认识冲突;学生思维被调动起来后,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知道“物质与其具体存在形态是不同的”,此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反应再进行下一个环节。在进行“物质和具体存在形态关系”这一内容时,笔者又以粉笔和教具的关系为例,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之间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但学生错误地把教具和粉笔的这种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理解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笔者便又增加了鸡的概念和大、小、公、母等具体的鸡之间的关系加以解释。通过追加的事例,学生真正理解了“物质是从所有具体存在物中概括出的共性”这一道理,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3.从学生的学习风格看教材处理的“分合”度

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独立学习的权利,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发挥不同学生的长处,学会包容和尊重别人不同的观点和性格等。威特金按照认知方式不同,把学习风格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前者更适合进行独立学习,后者则倾向于合作学习,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发挥两种学习风格的优点,将两者有机结合。

如笔者在让学生思考“物质”概念时,对于较为简单的问题,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让个别学生独立回答;而对于较难的问题,如“如何理解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则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如此,调动了不同学习风格和不同性格的同学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实现了“人人参与,共同提高”。

教材“二次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要不断探索,准确把握“度”,实现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方能真正把握教材,实现“用教材教”。

参考文献

[1]李伟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情分析的意涵、角度与方法[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1:5.

[2]缪云.例谈情境素材的选和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3.

(作者单位:江苏省震泽中学江苏苏州215200)

责任编辑毛伟娜

猜你喜欢

学情分析思想政治课二次开发
浅谈基于Revit平台的二次开发
浅谈Mastercam后处理器的二次开发
西门子Easy Screen对倒棱机床界面二次开发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学情分析不准对教学质量影响的例析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学情分析: 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试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设计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