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宝阁藏金铜佛像研究

2012-04-29邢继柱

艺术品鉴 2012年12期
关键词:密教莲座帕拉

邢继柱

帕拉王朝也译为波罗王朝,曾是古印度东北部的一个小邦国,主要统治区域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和孟加拉一带。帕拉王朝延续了400多年(约750~1200年),于公元13世纪初伊斯兰教势力入侵后灭亡,印度本土佛教随之彻底溃灭。帕拉王朝历代君主都鼎力支持佛教,尤其热衷于密教,不仅使印度佛教达到了最后的高峰,还使比哈尔和西孟加拉发展成印度最重要的佛教研究中心,也是印度佛教、密教传播和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我国西藏佛教的发展主要是以北印度流行的密教为基础,尤其是在公元10世纪开始的后弘期,前往印度的人潮中就有大量的藏族人。

公元8~12世纪是帕拉佛像艺术的创作时期,一般称为“帕拉艺术”或“波罗艺术”。铜造像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大量流行的,应是受到了当时经济发达的南印度铸造技术的影响。由于帕拉王朝是在古笈多王朝的国土上建立的,所以帕拉造像主要以笈多造像的样式和技法为主。除了按照密教教义和仪轨的规定外,也会融入由印度各地来此取经学道的教徒带来的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从严格意义上讲,帕拉风格造像应是多元文化和艺术融合的形式,具有浓厚的密教色彩。早期造像题材以佛和菩萨为主,密教题材造像尚未形成主流,特征不是十分突出。中期造像经过公元8~9世纪两百余年的发展之后,已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造像面相庄严,身体健壮,颇有早期笈多造像的典雅之风。密教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多造像在形式上已被密化,不仅造型复杂,而且体态优美,在装饰上也已逐渐变得较为繁缛华丽。

帕拉风格的造像多为跏趺坐、游戏坐、舞姿和立姿。东北印度一般采用黄铜整体铸造佛像,有时也会采用红铜和青铜。佛像多不鎏金,身体光润圆滑,铜质色泽温润,错银和错嵌红铜的工艺手法会时常使用,有的还施以泥金处理。造像面部五官清晰,眼窝深陷,鼻梁直挺,双唇紧闭,为典型的印度人长相。躯体挺拔,结构匀称,肩宽腰细,身体起伏变化较为明显,应是当地人真实的特征写照。菩萨像通常头顶圆柱状发髻冠,边沿饰三花冠,造型较为低矮。这种冠式在当时非常流行,亦可称为“三叶冠”,应源自犍陀罗地区。耳际处横出典型的帕拉式扇形冠结,有的宝缯垂至肩部,有的呈U形自然上扬。除了一些造像具有典型的印度人特征外,也有“娃娃脸”造像。面部上宽下窄,眉眼细长,人中较短,口鼻相对集中。身体婀娜多姿,优美动人。衣质薄透,喜用敲刻出的梅花点对衣着进行装饰,周身以珠宝项链、斜披的圣带及钏陶等作为装饰。

台座样式大多为束腰式梯形仰覆莲座,或莲座和六足折角高台相结合的形式,也有少数莲座为单层覆莲形式。有的莲瓣短小饱满,对称分布;有的莲瓣扁平舒展,紧贴座壁,对称分布或错落分布。通常莲座上下边沿饰联珠纹,有的仅在上沿饰联珠纹。六足折角高台呈向上收缩的多角叠涩形式,其形制与印度菩提伽耶大菩提塔(在今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南10公里处)极为相似,造型颇为复杂。背光呈拱门形,通常插在台座后部,造型十分规范。另外,也有一些背光具有明显的印度早期佛塔的特征。

本章节中收录的造像包括东北印度帕拉造像,印度工匠在西藏制作的帕拉风格造像,以及西藏工匠模仿帕拉风格制作的佛像。公元12世纪之前的作品直接出自东北印度或由印度工匠在西藏所制作。这些作品正、背面的工艺水平一致,刀工技法运用娴熟,材质均为黄铜。西藏艺术家在公元12~13世纪期间制作的帕拉风格造像,通常注重佛像正面的工艺。除西藏西部地区用黄铜铸造佛像外,西藏其他地区均受尼泊尔影响,喜用红铜铸造佛像,大多鎏金。而公元13世纪之后的所有帕拉风格造像都应出自藏族工匠之手,此类造像传世不多,尺寸较小,多为单件式。东北印度帕拉王朝的密教发展和造像艺术对我国西藏有着很深的影响,造像身体线条流畅、肢体语言丰富、神态活泼而富有神秘感。

猜你喜欢

密教莲座帕拉
蒙药莲座蓟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
Uneker torolkitu xani tuuji《因缘品》中的密教元素
印景点拍照要交“清洁税”
国际
莲韵
真言宗僧人入华与9世纪中叶后的唐日佛教交流
印度神话与中国故事
莲座蕨属五种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特征
帕拉的哭泣
会走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