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体制改革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

2012-04-29龙运荣

今传媒 2012年12期
关键词:教改新闻传播

龙运荣

摘要:当前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专业理解不准确,课时分配欠合理,课程设置偏脱节,双师教师很欠缺,技能训练较缺少。文化体制改革为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新闻传播;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2-0010-03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党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文化领域的改革。此次改革将全面加强和推动文化领域的发展,也为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面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创新,才能在将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当前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新闻传播教育在我国获得了快速发展,综合性地方院校都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由于建设时间过短,发展过于迅速,我国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

1.专业理解不准确。当前,许多地方院校认为,新闻传播学应该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重点培养能动手写稿子、拍片子的专门新闻从业者。因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显得明显不足,结果导致新闻系毕业的学生写作能力比不上中文系学生,综合素质比不上历史、法律等系毕业生。因此有人提出,“新闻学应是一门有人文关怀的社会科学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学科,并且两者互为彰显、不可偏废。[1]”实践上的确如此,越来越多的新闻传播教育者已经认识到,新闻院校不能简单地走实用主义道路,将学生们打造成工匠式的新闻雇员,应该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发展的观察员、思考者、探路者。

2.课时分配欠合理。我国新闻传播学从20世纪以来进入了快速扩张时期,由于发展过于迅速,对新闻传播学理解的偏差,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主干课程的课时太少,没有跟一般辅助性、基础性课程进行很好的区分。比如说《新闻摄像》一共48课时,除去理论36节理论课时,12节实践课时显然不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新闻摄像的主要实际操作技能。难怪学生们反映,一门课刚刚上路,刚把照相机摸出点感觉,课程又结束了,结课以后就很难有机会再去认真地学习了。结果最后都是似懂非懂。

3.课程设置较脱节。当前我国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是应用性课程,主要是技能的传授,学问与研究的成分很少,培养的学生大多数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匠式的采编工作,对于鲜活的社会现实与生活实际缺少深度的理解和观察。而从传媒就业市场的要求来看,大多数单位表示一般的采编人员已经饱和,现在需要的是一来就能马上顶用的高质量人才;需要既懂新闻又懂经济的媒介经营管理人才;需要除新闻专业外还掌握另一门学科基本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会长吕华麟从行业报的角度说,现在报社已由过去比较单一的懂新闻、懂专业的采编人员结构向懂新闻、懂专业的采编人员结构向懂新闻、懂经营、懂管理、懂专业、懂金融的多种专业结构。当前行业报最缺的是专家型的记者、编辑和经营管理人才。

4.双师教师很欠缺。当前地方院校新闻教师队伍面临着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师资不足。师资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体师资的不足。按一个系两个专业生源600人的要求来算,应该有专任教师35人,而很多学校的师资力量达不到这个指标。二是高学历、高职称、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师资不足。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教授曾大声呼吁:“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要改变单一的‘学者型师资结构,大力引进来自传媒一线的人士担任专业教师,请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媒,了解社会,缩小课堂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差距,尽早发现业界新动态,及时与最新趋势接轨。[2]”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新闻传播学教授陈力丹也表示担忧:“现在80%的有新闻专业的大学,几乎没有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教师,所以发展速度过快恐怕对未来新闻传播学教育会潜在着某些危机。[3]”仅以新闻学而论,在美国要想成为新闻学教授,通常要有20年左右的社会实践经验,很多教授都是从名记者、名编辑转型而来。可在国内,这几年各个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导致招生规模扩展过快,而相对来说优秀教师的引进就显得不足。很多院校的老师都是从学校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有的没有新闻从业经验,有的没有教学经验,然而却因为师资缺乏而走上了教学岗位。

5.技能训练较缺少。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处在偏远地州市,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媒体发展滞后。因此,除了校内自办的一些内部媒体外,地方本科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技能训练的机会相对来说就显得十分欠缺。很多学校的实习就是靠同学自己通过私人关系到媒体单位实习,毕业实习就是同学外出打工或找工作,真正能进行系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的实习少之又少。

二、文化体制改革给新闻传播学教育带来的机遇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将全面加强和推动文化领域的发展,也为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了一次难得发展机遇。

1.文化体制改革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奠定了基础。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新的时期,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总体来说,我们的新闻宣传形势是好的,但是也存在各种问题。文化体制改革将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除了要加强对广大新闻从业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以外,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关口前移,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加强对那些准备从事新闻工作的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良好的党性原则,传授高巧的新闻宣传艺术。这为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文化体制改革为新闻传播教育充实了资源。关于新闻传播学的性质问题,学界有不同的争论。笔者认为,新闻传播学从本质上看来,应该是一门人文社科学问。文化教育应该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成为新闻传播学发展的沃土。《决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有这些内容都将为新闻传播学教育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为增强新闻传播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3.文化体制改革为新闻传播教育明确了方向。随着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信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宽,速度也越来越快。国际互联网成为国际新闻舆论战争夺的制高点,要想在国际新闻舆论战中取得制胜地位,在国际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国家和民族形象,就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新闻传播效果建设。《决定》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包括: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进一步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面;整合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等等。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国家宏观的政策调控,需要广大新闻从业者的创新实践,也需要新闻传播教育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名记者、名编辑。

4.文化体制改革为新闻传播业教育拓宽了就业门路。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具体来说,包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促进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提升新闻传播专业的设置,改善教育教学模式,拓宽了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就业门路。

三、文化体制改革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

面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创新,才能在将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1.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善专业结构。为了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应将来新闻传播业发展的需要,升级改造旧专业,积极开设新专业。比如说为了应对新媒体发展,可以开设新媒体传播专业,应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可以开设文化产业与管理专业,等等。在调整专业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学历背景和从业经历,尽可能地符合教师分发展方向。目前有些学校因为师资不足,教师成为上课的工具,一人担任四五门课的教学任务,没有一门课是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纯粹为了上课而上课。这样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而在目前的情况下,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却急需大量专家型的记者、编辑。比如说,一些专业性的大学已经开设专业新闻课程,例如中央财经大学的财经新闻专业主要设两类课程,一是新闻专业课,如新闻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有扎实的新闻功底;另一类是财经类专业课,如传媒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货币银行学、经济法等课程。以此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动态,消除学生在财经新闻报道中的专业障碍。

2.加强教师引进与培养,提升师资水平。地方院校新闻传播专业要获得发展,必须花大力气引进双师型教师,不拘一格降人才,可以采取跟地方媒体机构合作的办法,从媒体聘请具有高级职称、从业经验丰富的优秀采编人才到地方院校任教。这样既解决了地方院校因为地理区位和经济条件限制难以引进高级人才的矛盾。同时,要注重教师的知识重构和能力再造,重视新闻学科教师的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的建构。教师要走出潜心理论教学的模式,参加各种新闻社会实践,多与媒体接触,在媒体中做兼职工作,体会最切实的新闻实践,掌握技术性、实用性、变动性很强的新闻学科的媒介技术,使课堂成为融理论和媒体实践的教学平台。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增强学生能力。新闻传播学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不断的新闻实践来完成。目前,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实践基地建设还存在很大的短板,一些学校虽然挂了实践基地的牌子,无非是应付检查和评估,并没有开展真正的实践活动。有些学校有实践基地,但是学生实践的课时不能得到保证,一年就到外采访过一两次。有些学校的领导和任课老师对实践课程认识不够,嫌组织活动麻烦,怕学生外出出问题,实践课程太花钱,等等。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相当的动手能力。学生动手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不断发展。因此,新闻传播专业除了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外,必须将学生带到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中去,去采写新闻、联系广告、市场调研。与地方媒体建立长期的实践基地,既可以为媒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又可以为高校实践教学提供方便,一举两得。

4.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改善教学条件。亚利桑那大学克朗凯特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道格拉斯·安德森教授是国际上研究新媒体与新闻学关系的权威学者。他指出,“技术是影响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最重要的变量。由此诞生了一代新记者和新编辑。这些新记者能够娴熟地从电子信息源中发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必须培养我们的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技术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但是,新闻传播学院课程要强调的不是硬件。相反,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们学会如何利用新技术使自己尽快成为一个优秀记者和优秀编辑。[4]”新媒体以其快捷、直观和低廉的特点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各种冲击和影响,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矛盾和困扰,围绕新媒体进行研究和调查,以研究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娜.论新闻学的学科定位与新闻史的意义——从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分合谈起[J].新闻知识,2011(10).

[2] 新新新闻人.孟勇谈请新闻界资深人士上讲台[OL].http:// www. 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6/1/108136.shtml,2009-04-12.

[3] 陈力丹: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EB/OL].http://media.people.com. cn/GB/35928/36353/4321956.html,2006-04-23.

[4] 李希光.传媒学核心[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教改新闻传播
虚拟机服务器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研究
初中美术教改新思路初探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谈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构想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研究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具体解决措施研究
媒介融合下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研究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