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滦河谷地土壤侵蚀速率的定量测算

2012-04-29张丽云蔡湛李庆辰刘平宇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14期
关键词:水土流失土壤侵蚀

张丽云 蔡湛 李庆辰 刘平宇

摘要:野外调查和地貌学、生物学分析表明,发生水土流失的坡面上生长的独树或树丛定点记录了坡面水土流失的全过程,可以作为定量测算坡面侵蚀速率的标志。因坡面侵蚀而悬空的树干基部高出当前地面的垂直距离,即为其生长期间坡面侵蚀的厚度;而树木的年轮记录提供了时间尺度。据此,测算出河北省承德市小滦河谷地无成片森林覆盖的亚黏土坡面,在1681~2010年期间的平均侵蚀速率为2.1 mm/a;而有冲沟发育的风沙土坡面,在1961~2010年期间的平均侵蚀速率达24.0 mm/a。

关键词:坡面侵蚀速率;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小滦河谷地

中图分类号:P551;S157.1;S714.7(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2964-04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Soil Erosion Rate in Xiaoluanhe River Valley

ZHANG Li-yun1,CAI Zhan1,LI Qing-chen1,LIU Ping-yu2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Hebei Academy of Sciences, Shijiazhuang 050011,China;

2. Shijiazhua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228, China)

Abstract: The result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geomorphology, biology analysis showed that grove or tree alone growing on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slope could be used for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slope surface erosion rate. The vertical distance from current slope surface to the impending trunk base was the erosion thickness of slope surface during their growth period. And tree growth ring provided a time scale. Accordingly, the measure of an average erosion rate on clay slope surface without forest cover in Xiaoluanhe River valley, Chengde city, Hebei province in 1681~2010 was calculated as 2.1 mm/a; and on the sand clay slop surface developed from gally, the average erosion rate in 1961~2010 was 24 mm/a.

Key words: slope surface erosion rate; soil and water loss; soil erosion; Xiaoluanhe River valley

坡面侵蚀是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由此产生的地表泥沙和养分流失除了造成土壤贫瘠和石漠化外,还引起下游河道的淤塞和水库淤积,因而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种最普遍、持续性最强的地质灾害,被称为“蠕动的灾难”,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因而受到地质、地貌、土壤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引起农业、水利、环保部门的密切关注,所以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1-3]。但是,由于坡面侵蚀包括难以捕捉和适时观测的重力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过程与积少成多、不便记录的雨滴溅蚀[4]、雨水冲刷、冻融蠕动、雪蚀、风蚀、溶蚀及生物作用等缓慢渐进过程,而且受到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与盖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5,6],所以长期以来国内外主要是借助基于数理统计和过程模拟并涉及多因子的经验模型、理论模型和随机模型对其进行研究[7],探索土壤侵蚀速率。但由于国外模型主要是基于坡度小于15°的缓坡耕地和在大西洋、地中海气候条件下建立的[5,8-11],不适合以25°左右陡坡侵蚀为主、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且多暴雨、沙随水行[12]的中国国情。国内的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6,13-17],并引进了磁化率、同位素检测参数指标等辅助手段,也获得了一些成熟模式和较为系统的观测、试验数据[14-16,18,19]。但这些模式的建立多数基于某一试验区的设定条件[4,20,21],而且模型选取参数或因子的数量及所占比重(或权重)也因研究者所从事的学科或领域不同而差别较大,所以多数模型难以全面、准确地模拟自然状态下流域坡面土壤侵蚀的客观过程;即便是经过检验,适合当地情况或符合某地客观实际的模型也多数移植困难,会因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在别的地区“水土不服”,难以应用[22]。一些基于河流水体N、P、K等养分观测数据的水土流失模型,仅利用了信息量的2%(即溶解状态的养分流失量不到养分流失总量的2%)[23],而多数水文站(点)的河流泥沙数据仅有悬移质含量,缺少推移质和跳跃组分的含量[24],而用截留坑拦截的推移质泥沙也只有原投放量的63%[5],所以其所得结果也偏移较大。近年的人工降雨试验模型表明,降雨造成的坡面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地表细沟形成阶段以后[19,20],但在自然状态下,细沟开始出现时的原始坡面已侵蚀殆尽。因此,基于人工降雨试验模型的坡面侵蚀过程在自然界无法标定原点,也难以据此推算坡面土壤侵蚀速率。

不过,尽管影响坡面侵蚀的因子众多,且在不同地区各有消长,坡面侵蚀形成的水土流失过程也极其复杂[5]、充满变数,但其最终形成的侵蚀结果却是十分明显和确定的。它们在地貌上留下了清晰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尺度(如冲沟等),可供后来者进行测量和计算,而标定这种侵蚀形态发育过程的起始原点,确定过程的持续时间段即时间刻度,则成为了流域坡面侵蚀速率研究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试图借助坡面上残存的树木作为其生长期间坡面侵蚀的原点标志和时间刻度,来定量分析和计算坡面水土流失的数量,以期获得流域坡面侵蚀速率的定量数据。

1研究区概况

小滦河谷地位于河北省北部坝缘山地区,地处承德市西北140 km的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内。整个谷地宽浅开阔,谷底海拔高程1 060 m。谷地两侧为由太古界片麻岩和后期形成的火山岩、花岗岩等岩浆岩组成的中山山脉,比高达600~800 m。在谷地两侧坡麓有黄土、风沙土等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覆盖,并发育有地表冲沟等微地貌形态。

小滦河谷地地处东亚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受海拔高度和地貌格局的共同影响,区内气候又具有迎风坡山地气候的特点,夏季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含量较高的暖湿气团在这里遇阻抬升,形成明显的地形雨,使区域内的年降水量达560 mm,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成为多雨中心。相对丰沛的降水使区域内的地表径流丰富,并汇聚于谷底,形成常年性河流。

滦河支流小滦河自北而南贯穿谷地,属常年性河流,河床宽浅,曲流发育,河面宽度10~40 m,水深0.8~1.0 m,水情稳定,流速平稳,水量丰沛[25]。为开发小滦河水资源,2008年在谷地中的老窝铺修建了库容为9.8×105 m3的小Ⅱ型水库一座。

得益于良好的环境条件,区域内林木植被长势良好,林相整齐且相连成片[25]。尤其是自清代1681年开始皇家“木兰秋狝”以来,对木兰围场实施“禁封”[26];加之新中国建立后,木兰围场的国有林场对区域内天然次生林的积极管护,使区域内的自然植被得到较好的保护,因而在谷地两侧坡面多有白榆(Ulmus pumila L.)、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落叶松[Larix gmellini(Rupr.)Rupr.]、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等高大乔木生长,个别树龄在500 a以上。其中不乏树干基部悬空、仅靠几支树根支撑托起的参天大树。其虽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但仍枝叶繁茂、生机盎然,见证并记录了河谷两侧山场坡面水土流失的历史进程。

2材料与方法

2.1调查点地貌

在小滦河谷地两侧边坡上,森林覆盖率达86.6%,既有茂密的原始次生林相连成片,也有单株独树孤立生长。其中原始次生林中古树参天、林木葳蕤,林下枯枝落叶层厚达20 cm以上,受到保护的山场坡面基本无水土流失发生。而独树所在的坡面多数产生水土流失,可见到地表发育的冲沟,部分地点的古树周围坡面被侵蚀降低,使树木生长在不足2 m2的土台上。更有甚者,个别古树甚至连根部下面的沙土也被侵蚀掏空,仅靠几根斜插的树根支撑起树干的基部。侧面望去,如同树干上、下均分出枝杈,一头向上伸向蓝天,一头向下扎入地下,十分有趣。也正是这种有趣的现象,使其成为当地坡面在该树生长期间遭受侵蚀的“记录器”。

2.2方法

调查在小滦河谷地两侧坡面上水土流失明显的地貌部位进行,共涉及100株独树或树丛,其中对具有区域代表性、且有准确年龄数据的1株油松、2株白榆的树干基部距地面的距离进行了测量,以求得在这些树木生长期间区域坡面的侵蚀深度。为了使资料更加完整,也将下垫面条件与小滦河谷地类似、位于太行山北段平山县蛟潭庄镇腔子村花岗片麻岩分水岭上的1株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的观测数据补充进来。

2.2.1油松位于五道沟黑林子冲沟边沿,树高25 m,依据其轮枝数出树龄为50 a。树下地表组成物质为粉沙土,冲沟下切深度1.2 m,目前朝向冲沟一侧的树根已暴露于空气中并枯死,且明显细于朝向沟壁一侧的树根,树木仅靠朝向沟壁一侧的树根和垂直下扎的主根生长与固定。

2.2.2白榆1 位于五道沟黑林子村旁,树高15 m,胸径1.2 m,树冠面积40 m2,为一树龄330 a的古榆,目前树干基部面积2 m2的黄土台高出周围坡面0.7 m。

2.2.3白榆2 位于距五道沟村西1 km处的坡面上,树高10 m,胸径0.5 m,树冠面积16 m2,树龄110 a(据2009年采伐邻树的树茬年轮测算),目前受到5条根系支撑的树干基部高出冲沟沟底(现地面)0.5 m。

2.2.4麻栎位于太行山北段平山县蛟潭庄镇腔子村东、海拔高度1 050 m的花岗片麻岩分水岭上,树高20 m,胸径1.2 m,树冠300 m2,树龄1 000 a,树干基部高出周围地面0.2 m。

3结果与分析

3.1滦河流域自然坡面侵蚀的速度

依据目前树干基部高出所在地面的高度,可以测算出在被观测树木生长期间,小滦河流域自然坡面侵蚀的速度。

3.1.1近50年来的水土流失强度以黑林子油松记录的数据测算,V1=1 200 mm/50 a=24 mm/a;即在1961~2010年期间,小滦河谷地沙土坡面冲沟侵蚀下切速率为每年24 mm。

3.1.2近100年来的水土流失强度以白榆2记录的数据测算,V2=500 mm/110 a≈4.5 mm/a;即在1901~2010年期间,小滦河谷地坡面侵蚀速率平均约为每年4.5 mm。

3.1.3近300年来的水土流失强度以白榆1记录的数据测算,V3=700 mm/330 a≈2.1 mm/a;即在1681年至2010期间,小滦河谷地坡面侵蚀速率平均约为每年2.1 mm。

3.1.4近1 000年来的水土流失强度以腔子村麻栎记录的数据测算,V4=200 mm/1 001 a≈0.2 mm/a;即在1010~2010年期间,华北山地基岩地区坡面侵蚀(降低)的平均速率约为每年0.2 mm。

3.2可靠性分析

上述调查与测算的数据具有地貌学和生物学方面的依据。

3.2.1地貌学依据野外调查表明,在自然状态下,散落在地表的种子,不论是从飞鸟上掉落的还是从母树上自然跌落的,受到重力的影响,总是滚落到自然坡面上相对平缓或低洼的部位停留下来,并可能在那里生根发芽生长发育。因此,树木开始发芽生长的位置一定不是当时坡面的相对凸出部分,也就是说,树木所记录的其生长期间坡面侵蚀数量是其下限(即最小值)。而相对平坦或凹进的坡面位置正是降水所产生的坡面径流最容易汇合并形成股流从而造成坡面侵蚀的位置或区域,因而也是坡面侵蚀最强烈的区域。因此,树木的生根发芽之处即标定了其所在坡面在其生命期间遭受侵蚀之初的原始起点。

3.2.2生物学依据树木的种子在生根发芽之后,其种子和枝芽之间将形成树干的基部,而且在日后树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树干的基部不会随着树龄的增加而长高;因此,其作为树木生长初期地面高程的原始标点是合适的。在日后的坡面侵蚀后退过程中,随着坡面侵蚀程度的加剧,树木周围甚至树下的沙土被逐渐侵蚀掏空,扎入地下的树根露出地表,并承担起支撑树干基部的责任,形成前述观察到的有趣景观,成为本项研究的素材。观察表明,树根在发育过程中,以横向增粗为主,其纵向伸长仅限于根梢末端。因此,悬空的树根并不会改变树干基部的原有高度。

4小结与讨论

上述调查和测算的坡面侵蚀速率结果表明,小滦河谷地两侧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坡面,在没有被成片森林覆盖的区域,自1681~2010年期间的330年时间里,发生了强烈的水土流失。坡面侵蚀量平均为2.1 mm/a。而且侵蚀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自1901年以来,在发育冲沟的区域,坡面侵蚀的速率更是高达4.5 mm/a,说明失去林被保护的自然坡面水土流失在加剧。而在黏性较差的沙质土坡面上,一旦冲沟形成,其水土流失速率惊人,坡面侵蚀速率在1961年以来,可高达24 mm/a。由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组成的裸露自然坡面高于裸露基岩山梁的侵蚀降低速率(其数值为0.2 mm/a),也高于太行山中段基岩山地中陡崖的后退速率(其数值为1.35 mm/a)[27,28]。

本研究发现了小滦河谷地自然坡面发育过程中的生物记录,即残存于侵蚀坡面上的独树或树丛,可以作为标定坡面侵蚀原点的标志,并可以依据树木年轮,定量测算该树生长期间当地坡面的侵蚀量。

通过观测生长于坡面不同位置(坡顶、坡腰、坡脚)的树木记录的坡面侵蚀量,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坡面在后退过程中形态的变化、坡面纵断面上不同区域的侵蚀强度变化以及在坡麓发生堆积的部位和临界坡度(如在小滦河谷地两侧坡麓上观察到了树干被埋住0.5~1.5 m的现象),并据此推算坡脚的堆积量和测算坡面侵蚀后退过程中产生的推移质和悬移质、溶解质的比例(另文发表),以解决在传统的流域侵蚀产沙估算方法中物质测量方面的难题[5]。

参考文献:

[1] 倪九派,魏朝富,谢德体,等.坡度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面径流侵蚀的影响分析[J].泥沙研究,2009(2):29-33.

[2] 傅涛,倪九派,魏朝富,等.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学报,2001,15(3):123-128.

[3] 景可,王万忠,郑粉莉.中国土壤侵蚀与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江忠善,刘志.降雨因素和坡度对溅蚀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89,3(2):29-35.

[5] ARKELL B, LEEKS G, NEWSON M. Trapping and tracing:Some recent observations of supply and transport of coase sediment form Upland Wales[J]. Publs.int.ASS.Sediment,1983(6):107-119.

[6] 王光谦,张长春,刘家宏,等.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植被覆盖变化与减水减沙效益分析[J].泥沙研究,2006(2):10-16.

[7] 陈月红,谢崇宝,干平,等.流域侵蚀产沙模型研究动态评述[J]. 泥沙研究,2007(3):75-80.

[8] MORGAN R P C, QUINTON J N, SMITH R E, et al. The European soil erosion model(EUROSEM): Documentation and user guide,version 3.6[S]. East of England, Bedfordshire, Silsoe College,Cranfield University,1998.

[9] 刘宝元,谢云,张科利.土壤侵蚀预报模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0] VALMIS S,DIMOYIANNIS D, DANALATOS N G. Assessing interrill erosion rate from soil aggregate instability index, rainfall intensity and slope angle on cultivated soils in central Greece[J].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05,80(1/2):139-147.

[11] ASSOULINE S, BEN-HUR M. Effects of rainfall intensity and slope gradient on the dynamics of interrill erosion during soil surface sealing [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Volume,2006,66(3):211-220.

[12] 王颖,傅光翮,张永战. 河海交互作用沉积与平原地貌发育[J].第四纪研究,2007,27(5):674-689.

[13] 李钜章,景可,李凤新.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侵蚀模型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1):46-53.

[14] 徐琳,王红亚,蔡运龙.黔中喀斯特丘原区小河水库沉积物的矿物磁性特征及其土壤侵蚀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7,27(3):408-416.

[15] 孙旭波,王红亚. 贵州鹅项水库沉积物特征及其土壤侵蚀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8,28(4):769-776.

[16] 安裕伦,蔡广鹏,熊书益. 贵州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1999,19(3):47-52.

[17] 李清河,李昌哲,齐实,等. 黄土区小流域土壤模型系统解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0,20(1):28-30.

[18] 蔡强国,刘纪根.关于我国土壤侵蚀模型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3):242-250.

[19] 孔屏,那春光.青藏高原的剥蚀与构造抬升[J]. 第四纪研究,2007,27(1):1-5.

[20] 耿晓东,郑粉莉,刘力.降雨强度和坡度双因子对紫色土坡面侵蚀产沙的影响[J].泥沙研究,2010(6):48-53.

[21] 毕慈芬,王富贵.砒砂岩地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J].泥沙研究,2008(1):70-73.

[22] 焦菊英,景可,李林育,等.应用输沙量推演流域侵蚀量的方法探讨[J].泥沙研究,2007(4):1-7.

[23] 刘世海.黄土高原南部坡耕地土壤氮素径流损失特征研究[J].泥沙研究,2006(1):71-75.

[24] 河北省海岸带资源编辑委员会. 河北省海岸带资源[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5] 任士华,管瑞英,毕功. 木兰围场国有林区历史沿革及其丰富的植物资源[J].河北林业科技,2007(增刊):192-194.

[26] (清)查美荫,谢霖溥. 围场厅志(卷二)·沿革[M].光绪三十四年稿本. 北京: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复制中心,1992.

[27] 赵艳霞,徐全洪,陈利江,等.太行山中段山地坡面发育模式[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1):76-78.

[28] 陈利江,徐全洪,赵艳霞,等.嶂石岩地貌的演变特点与地貌年龄[J].地理科学,2011,31(8):965-968.

猜你喜欢

水土流失土壤侵蚀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进展探析
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环境与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南北盘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法
水土保持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
海坛岛土壤侵蚀问题研究
吉林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北方农田土壤有机农药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综述
桐柏县小流域治理措施
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