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信息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2012-04-29王君君李瑾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14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分析

王君君 李瑾

摘要: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对于信息服务的强烈需求,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国农村信息服务发展成绩斐然,对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显现。通过对中国农村信息服务概况以及影响农村信息服务效果的因素即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村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农民素质等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效果的对策与建议,为更好地发展中国农村信息服务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信息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S-058;S126-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3131-05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WANG Jun-jun1,LI Jin2

(1. Collage of Economics,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5, Hubei,China;

2. Beiji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097,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of China has raise strong demand for information services. Under the leading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in China had developed rapidly. Its influence on Chines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as also increasing. General situation of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in China as well as factors influencing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uch as service infrastructure, service system, personnel, quality of famers were analyzed.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efficiency were propos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velopment of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Key words: r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affecting factors; analyze

中国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是当前指导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针[1],这对于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助推农民驶上致富的“高速路”指明了方向。农村信息化是促使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向信息生产要素转化、带来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革新、为农业发展提供新机遇的重要条件。21世纪是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沟通成为了促进中国农业生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成为建设现代农业、拓展农村市场、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需要各地、各部门下大力气开展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信息化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它不仅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消灭贫困、奔向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转变农村乡镇基层政权执政理念和“促进主体平等、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方式之一。信息化的推进和由此带来的现代理念改变了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农村居民长期以来沿袭下来的沟通方式与行为方式,从而改变了农村社会的秩序基础。虽然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具备较好的基础,但纵观整个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发现中国的现状是农村地域广阔、地形环境复杂多样、居住相对较分散、农民可支配收入较少、无法承担支出较高的通信消费等,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时期,农村信息化要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要以农民为主体,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走“低成本信息化”发展之路[2]。因此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广大从事信息化工作人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互联网方式构建宽泛的为“农民、农村、农业”提供政务、商务、服务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不断探讨农村信息服务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方式,这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3-5]。

1中国农村信息服务概况

中国农村信息服务是结合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信息服务需求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是信息服务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工作,要从中国当前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村发展实际出发,依托现有硬件资源,建设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6-10]。

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二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1],2008年中国农村网民达0.846亿人,网民中乡村人口所占比率不断提升,互联网正高速向农村地区渗透。另据统计,中国已有7万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15万个农村合作及中介组织,近150万农村经营大户,260多万农民经纪人[12];广大农民作为商品生产者和市场经营主体,既需要政府的公益性信息服务,又迫切需要商业性信息服务,以更好地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13-18],因此中国农村信息化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我国目前建立的农村综合信息化平台仍然为数不多,近几年来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多是提高了网络在农村的覆盖率,并未涉及农村互联网内容与应用建设[19]。电子商务在近十年里已日趋成熟,其在城市里已经潜移默化地渗入了人们的消费理念中,使网购成为网民的最爱[20-24]。但在广大农村,由于技术缺乏、设施落后、信息匮乏、地处偏远、物流不畅等原因,农村的电子商务基本没有实施[25-27],农民是非常渴望信息化“下乡”来带动致富的。

当今的世界经济已经步入到信息经济阶段,但我国农村信息服务还比较落后,现实里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农村信息服务产品总量偏少、服务供求错位、服务方式陈旧、服务效率低下,农民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信息需求不强烈、农村信息流动不畅、农村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14-19,23-31]等,这些都制约了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影响了农村信息服务的效果。

2农村信息服务影响因素

农村信息服务是由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农民自发组织等农村信息服务主体通过开发和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种服务方式,为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各类信息资源,指导农民合理有效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1],以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所进行的一系列有价值的服务活动[5]。影响农村信息服务效果的因素比较多,如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等因素都将影响农村信息服务的效果[32-35]。

2.1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先进的硬件设施以及先进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手段是高水平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有力保障。农村信息服务必须依托现代通讯手段和硬件设施,农村居民家庭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电视机、电脑以及近些年出现的新型农村信息服务方式如互联网服务、电话咨询、短信资讯、无线网络服务、信息终端服务、触摸屏查询等先进的信息服务手段为农村信息服务的顺畅开展提供了必要和有利的条件[11]。因此,农村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农村信息服务开展的重要因素[36]。只有构建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能使农村信息服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2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信息服务需要集约化运作,建立分工明确、各尽其责、相互配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全面规划布局、系统部署的统一性、协调性和有序性相结合的服务体系,是农村信息服务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信息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2]。合理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分工包括①科技人员和专家从事科研工作,开展试验和示范,其研究成果可以通过服务体系向农村传播[4];②信息服务组织通过终端获得信息后进行整合,并及时发布,以满足广大农民对信息的需要[5];③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制定有关政策,为整个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必要条件[9,10];④农民通过简单便捷的手段,获得全面可靠的信息服务[28];并在信息应用的过程中,及时反馈信息不周全之处,实现与信息制作、发布单位的互动。因此,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否是信息服务开展是否顺畅的有效保障。

2.3农村信息服务人才队伍

农村信息技术服务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的素质是影响农村信息服务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信息技术服务人员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及时更新相关知识的信息服务能力,才能有效地提供优良的信息服务[34-37]。在信息服务过程中,信息服务人员必须及时掌握信息服务所需的政策、技术、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只有信息服务人员充分了解每个地区、不同农户的具体信息需求,才能提供有效及时的信息服务。信息服务人员需将泛化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向农户提供,这就需要了解农户所需要的信息因从事种养专业不同、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农时季节不同而各不相同,且信息需求变化较大,个性化需求突出[17-20],信息服务人员与农户需要充分的互动和交流才能确保信息的均衡对称。

2.4农民自身素质

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的对外交流能力直接影响信息服务的效果。农民的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身份(如普通农民、村干部、农业企业员工等)都将对农村信息服务的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农村信息服务大多是围绕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开展的,随着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迫切需要得到相关的市场信息与技术信息[15-21];此时,文化水平高低,自我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等素质的差异将影响农村信息服务的有效性与信息服务的最终效果。

2.5信息资源的质量

丰富的农业科技信息、可靠的农资信息、及时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是开展农村信息服务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引导广大农民致富的重要措施[15,21-23]。丰富和高质量的信息内容、较强的时效性、准确全面的信息资源是保证农民不上当受损的前提[28]。由于我国基层农户具有分散性、种植及养殖存在差异性等特点[18,19],造成不同农户对信息的需求不同,必须对涉农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加工、整理后,针对农户的不同需求开展实用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强的信息服务,从而形成易于通过电视、电话、手机、信息接收机等工具接收的农业信息。只有统一信息标准,实现信息采集、信息显示、信息存储、信息交换和信息传输的规范化才能有效确保信息产品的质量和通用性,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农业信息的传播和流通,减少低层次、重复性劳动,降低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本[32-37],最终充分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价值,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的生产决策。

2.6政府管理部门作用

农村信息服务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仍然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主要投资主体,在投资和发展上发挥着主导作用[34-39]。政府部门能否制定出合理规划推进农村信息服务建设并给予一定的基础性投入,是保证农村信息服务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政府加强对农村信息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的支持,可以提高农村信息服务的综合水平。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因而政府发布农业信息将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指导性、前瞻性,是影响农村信息服务效果的重要环节。政府的政策导向与扶持对于推进农村信息服务具有关键作用[33,40]。

2.7地域及经济条件

地域及经济条件是影响农村信息服务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东部沿海和大城市郊区等经济较为发达,农民信息消费能力较强,信息服务的运作主要依赖市场机制,信息服务的质量、信息服务的效果均较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信息消费能力有限,需要大力宣传并扩展服务内容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信息消费意识,所以现在的信息服务效果相对一般。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人低、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32,33]。在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龙头企业、种养加大户以及农村专业协会带动作用明显的经济发达地区,农民普遍感觉得到信息相对容易,信息服务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取得的效益也比较明显;而在一些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主导产品不突出,农民个体生产经营规模小的地区,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小、散、乱、杂,信息服务开展困难,效果甚微。

3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3.1因地制宜,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农村分布较为分散,各地区的经济水平、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因地制宜,不断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等工程,改善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通过广播、电视、电话(包括移动电话)、网络等渠道解决农民获取信息难的问题。逐步建立农业门户网站,建立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并逐步实现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讯网的三网融合[11],缩小各地区差距。

3.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自身的主体作用

政府部门应该担当起组织、主导与推动的角色,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与资源,全方位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不断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为农村信息服务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政策环境[9,23]。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让农民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就是信息的服务对象,以及自身在信息服务过程中重要的主体作用,发挥农民自身的主动性[14,28,37],实现农民在信息服务中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角色转变,从而尽快产生最佳的信息服务效果。

3.3建立社会分工协作的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主导优势,龙头企业及科研机构在科技、市场等方面的开发优势,实现信息资源、部门、人才、资金多方面的优势集成和共享[6,10],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间的相互联动,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33]。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鼓励高科技公司、社会中介组织、个人等参与农村信息服务,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信息服务的成果。要鼓励非政府部门竞争性地参与电子政务网络、数据库方面的建设与管理,创新融资手段,降低运行成本[39]。例如,让电信运营商、IT企业开展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与推广服务,形成多元力量协作推动,公益性服务和商业化服务结合,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新型体制和机制。

3.4建设复合型农村信息服务人才队伍

复合型的农村信息服务人才队伍是农村信息服务取得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39,40]。目前我国的农村信息服务人才非常缺乏,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还需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人员不仅需要熟悉农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懂得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知识和网络安全知识,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精通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发布等是解决制约信息传输到农民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41-44]。不断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农村信息服务人才队伍是推动农村信息服务走向更高水平的关键之一。

3.5实施统一标准,实现农村信息资源共享

为方便农民、农业企业、种养大户等及时接收有效的信息、促进农业生产,政府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应对农业相关信息的采集、组织、加工、存储、共享、管理的流程制定合理的标准和规范,并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分区、分级、分类整合,形成农业、水利、农村能源、农村环境、农村医药卫生等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集群[43-45],建立权威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从而取得最佳的信息服务效果。

3.6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建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综合化、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农民需要的信息不仅多,而且要新、快;不仅需要语音通信,还需要数据和视频信息[46]。建议国家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吸引电信运营商、广电网络公司和个人等兴办新兴信息企业;设立专项扶持基金,以各种信息库为基础,以农业专家资源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决策支撑系统;以电脑、网络、手机为基础,电话语音系统为支持,推广“三网”融合模式,健全信息咨询平台;在县级地域建立信息中心,乡级建立信息服务点,以村一级为信息源,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传播网络系统;建立农村商品信息市场,形成农村生产、加工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此外,加强对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培养信息利用专业人才,增强农民的信息利用意识和使用能力。加强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也是助推农民驶上致富“高速路”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广大的信息化工作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互联网为基础,着力构建宽泛的为农民、农村、农业提供政务、商务、服务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 肖倞.农村信息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广东省湛江市农村调研的实证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9.

[2] 樊娟.农村信息化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1.

[3] 张阳.农村信息服务中信息不对称及治理[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9):258-260.

[4] 陈立平. 农村信息服务途径和模式研究[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

[5] 曾文武.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服务及其特征[J].情报科学,2010, 28(5):662-665.

[6] 马晓丽.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D].山东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

[7] 张红霞,陶建文.中国农产品的“柠檬”困境及其对策——浅议农产品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12):63-66.

[8] 刘国徽,朱勇.基于农村粮食补贴政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8):62-64.

[9] 冯少雅.信息不对称下我国政府农业支持政策的选择[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4):96-97.

[10] 韩进锋.浅析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称及其政策选择[J]. 经济师,2006(9):18-19.

[11] 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 第二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9-01-12/5447.htm.

[12] 吴军艳,陆田生.浅析中国农业领域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209.

[13] 廖文梅,彭泰中.信息不对称对农产品市场交易影响及对策研究[J]. 农机化研究,2009(3):11-13.

[14] 郝庆芹.农户生产中的信息不对称分析及解决途径[J]. 北方经贸,2006(12):21-22.

[15] 冉文江,冯俊文.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化进程的完善[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2):85-86.

[16] 唐友明.农产品非价格竞争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1(1):73-75.

[17] 张吉国,胡继连.信息不对称对林产品市场的影响及对策[J]. 林业经济问题,2004,24(3):164-166.

[18] 向香云. 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畜产品流通问题研究[D]. 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19] 郭利朋,底翠,孙少凯,等. 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的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2011,15(10):80-83.

[20] 刘志雄,何忠伟. 信息不对称与农产品市场发育: 来自食品市场的经验证据[J]. 产业经济研究,2006(2):55-60.

[21] 马晓丽. 信息不对称与农产品市场问题分析及建议[J]. 科技信息,2008(36):196.

[22] 李庆江,冯忠泽. 信息非对称条件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机制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110-112.

[23] 任国元,李勇,程力仲. 安全农产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及政府行为研究[J]. 嘉兴学院学报,2004,16(2):35-39.

[24] 刘冬梅,绍砾群.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及解决思路[J]. 农村经济,2005(2):112-113.

[25] 尹洁,李艳. 信息不对称对农产品市场交易的影响及其矫治——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J]. 理论导刊,2011(11):73-74.

[26] 陈卫洪,朱青.农产品非价格竞争的信息不对称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7):83-85.

[27] 黄龙敏. 浅析信息不对称对农村市场的影响[J]. 商业研究,2003(17):149-151.

[28] 张峰. 信息不对称与农民在市场博弈中的弱势地位[J].理论学刊,2004(5):62-63.

[29] 沈梅,杨萍.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农村市场问题及对策研究[J]. 情报科学,2005,23(3):359-361,366.

[30] 钟阳,李爽,李丹. 农村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6101-6102.

[31] 彭泰中,廖文梅. 信息不对称理论下的农产品市场风险研究——从农民承担的风险视角分析[J]. 农机化研究,2007(5):8-11.

[32] 马晓河. 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需求呈现四大特点[EB/OL]. http://www. 96116.net/news/nongyeyaowen/ 2006/3/45988.shtml,2006-03-25.

[33] 李勇,任国元,杨万江. 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及政府干预[J]. 农业经济问题, 2004(3):62-64.

[34] 杜延军,叶勇. 农业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及解决途径[J].甘肃农业,2006(1):56.

[35] 蓝叶瑾. “信息不对称”对市场交易的影响及对策[J].北方经济(学术版),2007(2):138-139.

[36] 周权. 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经济的影响[J].中国信息导报,2002(1):20-22.

[37] 兰萍. 农户面临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及对策[J]. 农业经济,2000(12):32-33.

[38] 闫宝芳,刘芳,宫文明. 信息不对称在农村经济中的体现[J]. 现代农业,2011(4):75-76.

[39] 王艳霞. 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及解决思路[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414-416.

[40] 李傲霜,张冬青.基于信息对称的农产品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9(18):35-36,43.

[41] 朱述斌. 农产品价值链中市场信息不对称性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10(1):130-133.

[42] 张永林,王世春.信息不对称经济中的农民权利保护问题[J]. 当代经济研究,2004(5):59-62.

[43] 李明慧.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结果与治理[J]. 技术经济,2004(1):62-63.

[44] 刘向荣.我国农业目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 岭南学刊,2002(3):88-91.

[45] 山红梅,张鸿.构建科学规范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运行机制[J]. 农业经济,2009(1):79-81.

[46] 孟书,孙光明.市场信息非对称的社会经济后果及对策研究[J]. 情报科学,2006,24(7):994-997.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在线教育与MOOC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