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凤山县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的形成与实践

2012-04-29杨振德廖宏俊黄国红赖家业潘晓芳张武贵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14期
关键词:示范

杨振德 廖宏俊 黄国红 赖家业 潘晓芳 张武贵

摘要:处于贫困石漠化山区的凤山县经过多年摸索,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做强做大核桃产业,走出了一条既能治理石漠化、促进生态建设,又能使山区农民增收的双赢之路。概述了凤山县石漠化现状及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的形成过程,总结了凤山县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的技术关键、示范推广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示范;广西凤山县

中图分类号:S718.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2945-0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by Planting Walnut in Fengshan County of Guangxi

YANG Zhen-de1,LIAO Hong-jun2,HUANG Guo-hong2,LAI Jia-ye1,PAN Xiao-fang1,ZHANG Wu-gui3

(1. Forestry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China; 2. Forestry Technique Extension General Station of Guangxi Department of Forestry, Nanning 530001,China; 3. Fruit Production Management Bureau of Fengshan County,Fengshan 547600,Guangxi,China)

Abstract: After many years of probing and practising, a win-win road, walnut mode, not only helpful for controlling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promoting eco-construction but also for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was opened up based on the natural resources advantages in Fengshan county. The present statu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walnut mode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Fengshan county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key technology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walnut model in popularizing demonstration were also summarized.

Key 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walnut model; demonstration; Fengshan county of Guangxi

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之一,石漠化严重影响、制约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威胁着该地区人类的生存[1]。所谓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严重侵蚀,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和现象[2]。广西是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也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岩溶土地分布涉及10个市的76个县(市、区),岩溶土地面积位列全国第二,石漠化土地面积居贵州、云南之后位列全国第三[3]。

近年来,虽然广西也探索出多种石漠化治理模式[3-5],但由于不同地区石漠化成因、现状和特点千差万别,因而无法将任何一种治理模式照搬到其他地方。为探索适合于凤山县石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在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资助项目及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支持下,在研究基础上形成了石漠化治理的核桃模式,并进行了实践,以期为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1凤山县石漠化现状

凤山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是广西面积最集中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整个地域的地貌99.5%是峰丛洼地,耕地极少,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被列为国家新阶段扶持的特困县,也是广西石漠化灾害比较严重的县份之一。全县辖9个乡镇、96个村、2个社区,总人口20.14万,全县土地总面积17.38万hm2。凤山县岩溶地区面积8.10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6.3%,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6.00万hm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50万hm2,非石漠化土地面积0.60万hm2。在石漠化土地中,极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0.10万hm2,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1.40万hm2,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3.20万hm2,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1.30万hm2。乔音乡、江洲乡和平乐乡是凤山县石漠化强度最大的乡镇,其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其石漠化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高达90.78%、78.41%、53.06%[6]。这些地区的显著特征是“五缺”,即缺土、缺粮、缺水、缺柴、缺钱[7]。全县20.14万人中有7万多人处在贫困线以下,其中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石漠化非常严重的山区。如何寻求科学合理的石漠化治理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佳结合,对解决这些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乃至对广西的“三农”工作、改善民生问题和整体经济的平衡有序发展有重要意义。

2凤山县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的形成

2.1石漠化治理的关键

石漠化治理的关键首先要明确石漠化的成因。形成石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和人为等很多因素,但从现实情况来分析,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影响石漠化治理进度和成效的关键因素仍然是人为因素。石漠化形成的历史是从明清开始,与玉米、土豆等作物的引进种植,推动旱地和坡地的开发有关[8,9]。根据2005年的监测结果,导致广西石漠化形成因素中,因人为因素造成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占62.4%[10]。石漠化治理工作停滞不前,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生态倒退的根本原因是石漠化山区群众的“粮、柴、钱”三大涉及生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广西石漠化成因里,有1/3是由于上山砍柴造成的[9,10]。据此,广西因地制宜探索出10多种石漠化治理模式,总结出“封、造、管、沼、保、柜、移、加”石漠化治理八字经验[5,11]。

为了治理石漠化,改变石漠化地区农民生活贫困面貌,20世纪80年代以来,凤山县先后探索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推广沼气、建地头水柜等多种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在推进石漠化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石漠化地区农民生活贫困的问题。封山育林措施虽然使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农民的“粮、柴、钱”三大涉及生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实践证明,在石漠化极为严重的喀斯特地区,由于环境条件极度恶劣,单纯的封山育林这一自然恢复措施并不能改善其土壤理化性质,也未能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说明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条件下,严重石漠化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并没有得到恢复,反而因为降雨,引发了水土流失,产生进一步的恶性触发,导致其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石漠化程度进一步加剧[12]。

2.2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

凤山县针对石漠化的主要成因,根据凤山县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了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滚动推进”的工作思路去进行石漠化治理。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尊重工程区内老百姓的意见,让老百姓自觉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把解决眼前的吃饭、烧柴问题同解决长远的发展后续产业和促进劳动力转移等结合起来,从根本上避免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和侵袭,避免水土流失。

2.3石漠化治理树种的选择

石漠化综合治理既要有经济利益,又要有生态效益。因此,石漠化治理树种选择在遵循适地适树和乡土树种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必须突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13,14],利用植物的芽、枝叶、花、果实、种子产生经济效益,而不是通过伐木或挖根获得经济效益[13]。经过多年探索和比较,凤山县发现核桃是石漠化山区治理石漠化最好的树种,它不仅能够适应石漠化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有“铁杆庄稼”的誉称。

2.4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的确立

凤山县核桃栽培历史悠久,但以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为主。2000年,凤山县委领导干部在深入农村调研时发现在石缝中顽强地生长着盘根错节、果实累累的核桃树,每株核桃树年收入可达200~300元。调查发现该县树龄50年以上依然硕果累累的核桃树尚有800多株。随后,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评估论证,凤山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把石漠化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在石漠化山区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很快,凤山县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初步形成。2001年以来,凤山县充分争取利用发改、扶贫、财政、林业等上级有关部门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配套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大力发展核桃生产,摸索出核桃+木豆、核桃+桑、核桃+黄豆、核桃+玉米等多种配套种植成功模式。国家林业局有关领导考察凤山时表示,凤山的核桃模式是南方退耕还林的一种有效模式。

3凤山县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的实践

3.1政府扶持,部门协调配合,业务部门专抓落实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部门、各行业、各级政府和项目区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凤山县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实施过程中,坚持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和科学发展观,发改、扶贫、财政、农业、林业等部门协调配合,水果生产管理业务部门具体专抓落实,把核桃种植治理石漠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

3.2示范与奖励相结合,技术培训为关键

通过种植核桃进行石漠化治理在广西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为消除老百姓的顾虑,必须做好示范与技术服务工作。为此,科技人员一方面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核桃栽培技术,另一方面建立核桃品种研发试验示范基地和组建县、乡、村、屯四级技术咨询与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实施“百村千屯万户三株核桃高产栽培示范树建设工程”,打造核桃千元示范树,强化示范效应;此外,县政府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扶贫开发政策对核桃种植户无偿提供核桃种苗和每公顷3 450元的补助。这一奖励性的措施使凤山县掀起核桃种植的热潮,在凤城、中亭、袍里、金牙等9个乡镇70多个石漠化山村种植了0.67万hm2核桃,成为广西核桃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份。核桃已发展成为凤山县新的农业支柱产业,成为山区农民持续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日益凸显。

3.3因地制宜,推广地膜覆盖与砌墙客土培肥技术

地膜覆盖与砌墙客土培肥是凤山县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的关键技术。凤山县石漠化严重的地方,旱季长达半年以上,露地种植核桃成活率一般只有20%左右。采用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核桃苗木成活率可达90%以上。砌墙客土培肥技术不但解决石缝地核桃种植中的缺土缺肥问题,而且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也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4结语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处于贫困石漠化山区的凤山县经过多年摸索,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做强做大核桃产业,走出了一条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大力发展核桃生产,成功走出了一条既能治理石漠化,促进生态建设,又能使山区农民增收的双赢之路。目前,凤山县正以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契机,计划在“十二五”期末将核桃种植规模扩大到1.33万hm2,使全县石漠化山区农民人均拥有一定面积核桃,把凤山打造成广西优质核桃产业化生产基地县。总之,核桃种植模式已经成为凤山县治理石漠化最好的模式,已经展现出生态致富的“核桃效应”。

参考文献:

[1] 冯帮才,黄力. 石漠化治理中桃林培育技术及效益评价——贵州印江县昔圃村试验地研究[J]. 中国园艺文摘,2011(5):13-15.

[2] 李松,熊康宁,王英,等. 关于石漠化科学内涵的探讨[J]. 水土保持通报,2009,29(2):205-208.

[3] 侯远瑞,黄大勇,郝海坤,等. 广西岩溶石漠化地区典型造林模式及营建技术[J]. 广西林业科学,2010,39(4):211-213.

[4] 黄惠. 广西平果县石漠化治理模式[J]. 广西林业科学,2005,34(3):157-159

[5] 贲海凤. 广西探索十多种石漠化治理模式[J]. 广西林业,2011(6):17.

[6] 黄学勇,段文雯,刘峰,等. 广西凤山县石漠化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式初探[J]. 广西林业科学,2011,40(1):64-66.

[7] 林长理. 石头缝里土生金——凤山县种植核桃治理石漠化纪实[J]. 当代广西,2007(13):40.

[8] 严奇岩. 清代玉米的引进与推广对贵州石漠化的影响[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8-53.

[9] 杜鹰. 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全面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J]. 中国经贸导刊,2010(14):5-7.

[10] 尹国平. 广西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治理对策[J]. 广西林业,2008(6):19-21.

[11] 蒋桂雄. 广西治理石漠化的八字经验[J]. 中国林业,2007(4):15-17.

[12] 梁亮,刘志霄,张代贵,等.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理论模式探讨[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3):595-600.

[13] 马麟英. 东兰县退耕还林树种的选择[J].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124-125,133.

[14] 龙永光,宋林. 黔东南石漠化治理主要植物种选择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1(7):330,332.

猜你喜欢

示范
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培养策略
中间香型烟叶特色品种在沂水的推广示范
例谈活动中培养学生英语听力的策略
阅读——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词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乐、苦、察、法、悟”
平行文本在旅游翻译中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