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战略与对策建议

2012-04-29王恒松,李炳昌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14期
关键词:旅游开发黔东南原生态

王恒松,李炳昌

摘要: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灵魂。民族文化旅游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中国特色旅游的要求,也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发展经济的强有力措施。黔东南地区发展旅游应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导向,凭借优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在开发原生态旅游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发展入境旅游战略等三个战略,着力建设两个发展模式:自然生态旅游模式和生态城镇发展模式,以打造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提升黔东南旅游形象,让黔东南成为对国内外游客有强大吸引力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关键词: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旅游开发;黔东南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3147-06

Developing Suggestions and Strategy of Original Culture Tourism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WANG Heng-song,LI Bing-chang

(Southeast of Guizhou Nation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Kaili 556000,Guizhou,China)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 Cultural tourism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economic deve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s not only the requriement of characteristics tourism, but also strong measurements of economic devement. The original culture eco-tourism should be the driec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 With the advantage and opportunity,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could be achieved by developing original culture tourism. Three strateg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riginal eco-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strategy as well as two development models, eco-tourism model and eco-towns development model were put forward for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ve original culture eco-tourism so that the tourism image of southeast Guizhou be improved as an attractive original culture eco-tourism destination for tourist all over the world.

Key words: original culture tourism;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灵魂。原生态民族文化是指人类发展历程中民族地区流传于民间以口头形式记录的原汁原味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传承着不同的文化,旅游主体的地域差异因文化差异而凸显出消费差异。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旅游是保护、传承和开发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是提升民族旅游素质、充实旅游内涵和提高特色韵味的重要内容,深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能使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旅游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中国特色旅游的需要[1]。黔东南州发展旅游的优势在于苗族、侗族传统的民间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原生态文化。黔东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发展该地区旅游业之根本,是打造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的依托所在。黔东南州民族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民族风情资源,发挥其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发动机”的带动作用,推动黔东南州的经济发展,使旅游业成为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井喷极”。目前,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状况尚不够理想,旅游产品缺乏明确的主题、尚未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市场竞争乏力。究其原因,除了交通等硬件设施制约了黔东南旅游业的发展外,关键因素是对旅游产品缺乏深度开发和准确定位。因此,本研究试图从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入手探讨黔东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提出可行性建议,为促进黔东南旅游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优势

1.1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贵州省黔东南州是多个少数民族汇居(其中以苗族、侗族为主)的聚居区,该州居住着占贵州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81.89%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群众长期以来与自然山水和谐共存,构建了特色独具的黔东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形成了黔东南地区得天独厚、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旅游资源。尤其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遗存多,被誉为“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黔东南州自然风光绮丽秀美,不仅有数不尽的奇山异水,如兼具长江三峡之险与漓江山水之秀的国家级风景区——舞阳河,有风光旖旎、魅力无穷的杉木河与龙鳌河,有闻名遐迩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和群峰耸峙、怪石嶙峋、云雾缭绕的云台山,而且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1.1.1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丰富黔东南州是1992年被联合国保护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的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全球18个“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全州共有5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30个被世界旅游组织评选出的世界级乡村旅游村寨、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植物基因库、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区、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5个“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18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点。

1.1.2旅游资源品位高、质量好、分布集中,且多精品原生态的民族民俗文化被完整地保存于大大小小的民族村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农业旅游示范区、生态示范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博物馆、森林公园、艺术之乡、绘画之乡等遍布全州,全球最大的苗族自然村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和“天下第一侗寨”——黎平肇兴千户侗寨等都是知名的旅游胜地。有风格各异的侗族鼓楼以及风雨桥238座,还有不同类型的苗族、侗族吊脚楼。

1.1.3原生态民俗旅游资源风情独具黔东南州素有“歌舞之州,百节之乡”的美誉,“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州内全年有大小民族节日396个,其中以“凯里国际芦笙节”和“黎平鼓楼艺术节”最为著名,此外苗族鼓藏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等也很有特色。这里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有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苗族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等;苗族、侗族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民风习俗均为原汁原味,民族风情浓郁,特色鲜明,可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些地方至今仍保留着“魏晋遗风,唐朝发型,宋代服饰和明清建筑”,被专家学者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最好家园”。民族服饰琳琅满目,全州共有60多个大类、200个品种之多,其中苗、侗民族服饰有39大类[2];在餐饮方面也各具特色,如苗族的酸汤鱼、侗族的腌鱼腌肉等;民族建筑也颇具特色,像苗家吊脚楼、侗家的鼓楼和风雨桥等都名扬天下;黔东南的民族民间工艺更是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如蜡染、挑花、刺绣、织锦、绘画、雕刻、泥塑、编织、银饰制作等,无不精妙,体现着各民族人民的高度智慧……这一切,足以使到访的游客心驰神往、流连忘返。

世界旅游组织对黔东南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评价是“旅游资源品位最高、质量最好且最集中的地区;不同类型且最具多样性的旅游资源富集地;对境外的客人最具吸引力的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旗舰;为高素质人群准备的丰富宴席。”到过黔东南的人都兴叹:“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才感觉到人类的最佳归宿是宁静与闲适,走进黔东南,亲身体验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反省中才知以前走过的都是错路。”

1.2区位条件独特

黔东南州总面积为30 302 km2,全州辖1市15县,205个乡(镇)。境内居住着苗、侗、汉、布依、水族等33个民族。2006年全州总人口444.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1.89%,且以苗族和侗族人口最多。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州有苗族人口159.49万,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17.8%;有侗族人口120.71万,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0.69%。缘于历史原因,同时受气候、地理条件的制约,黔东南的交通发展尚较落后,文化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这种相对闭塞的环境却使区内众多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环境,使苗族、侗族等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保留和传承了独有的原生态民族文化。

近年来,黔东南州充分发挥背靠贵州腹地,面向西南出海门户广西、广东,邻近柳州、桂林、南宁等旅游热点城市的区位优势,集中力量开发,力争跻身为已成热门旅游线路的“林城”贵阳-安顺黄果树瀑布-广西桂林-湖南张家界-长沙旅游廊道上的一站,多方联动吸引国内外游客,与时下大西南旅游发展总体的布局规划相呼应。

同时,大交通区位优势为黔东南开发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黔桂、湘黔铁路穿境而过;贵广快速铁路将于2013年开通;贵新、凯麻、凯玉等高速公路及320、321国道公路和县乡支线公路四通八达;厦蓉、贵广(黔东南段)高速公路也已建成通车,“一环二横四连线”的内畅外联的公路交通网正在逐步形成。州境内有清水江、都柳江、舞阳河等三大河流,水运交通便利。依托黎平机场的空中航线,更为黔东南旅游业发展开辟了更加便利快捷的交通渠道。在民族文化遗产分布相对集中的民族村寨,都已经实现村村通公路,今天的山区民族村寨与外界已无隔绝。

2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机遇

2.1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2007年6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仪式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的文脉,是一个民族的魂脉,民族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蕴含着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之一员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苗、侗、布依、水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合理地、适度地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黔东南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黔东南、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的必然要求。

2.2政府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早在2003年,贵州省就制定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实施意见》;2006年,贵州省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若干实施意见》;2008年至今,黔东南州先后制定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和《黔东南州100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选拔管理办法》。从2003年初我国全面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起,黔东南州政府对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就给予了高度重视,除认真执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和《贵州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实施方案》等有关法规、条例外,还颁布了一些适用于黔东南及各县的保护法规、实施条例、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如《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办法》、《雷山县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实施意见》、《西江千户苗寨保护与管理的意见》、《雷山县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的实施意见》、《民族村寨环境卫生治理意见》、《民族民间文化进课堂实施方案》、《关于加强隆里古镇保护管理的暂行规定》等[3]。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的各种保护法规、实施条例和管理办法等,都标志着政府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视和保护观念的增强,为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极大地提高了黔东南人民群众对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的认识水平,加大了保护力度。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表明了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高度重视,也为我国旅游业的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黔东南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民族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3良好的客源市场

历史文化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文化多样性”一直是联合国倡导的全球性目标[4],当前,开发丰富多彩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正当其时。黔东南州应紧抓这一机遇,围绕客源市场培育以抢得先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面推介黔东南旅游的整体形象。进一步完善黔东南旅游形象识别系统(CIS),提升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独特性和吸引力。

2.3.1市场开发审视目前应以培育国内游客市场为主,海外客源市场为辅。海外游客主要来自日、法、美、加、韩国和东南亚、港澳台地区,游客年龄多在20~50岁之间,以观光、考察、研究、摄影为旅行目的的较多,旅游形式以散客观光旅游为主[5]。据不完全统计,黔东南2008年的海外旅游者为97 800人余次,仅占同年贵州全省海外旅游者的0.71%,开发海外游客市场的潜力还很大。目前来看,国内游客仍是客源主体,近年较多的是观光休闲型的团队旅游。

2.3.2客源区域国内旅游市场应重点开发贵阳及其周边地区的客源,同时稳定广东、福建、浙江、北京、上海等传统旅游客源地。目前游客主要以观光、采风为目的,个人自费出游居多,团队公费较少。未来近、中期应仍以贵阳为客源中心的省内和湘、桂等周边省区为目标市场;远期以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游客消费水平和出游率均较高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目标市场,国际市场主要应稳定从贵阳、桂林两地入境的国外游客,同时拓展欧美等海外旅游市场。

2.3.3客源市场特征分析近阶段,黔东南旅游应主要面向一般工薪阶层的中青年消费群体宣传推广,逐渐扩大到高端白领阶层的中青年消费群体,并进一步拓展到青少年和老年人客源市场。

3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面临的挑战

3.1区位条件不利

贵州黔东南地区地处我国西南部,距离东部、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旅游客源大省较远。多种原因导致贵州省的旅游开发水平滞后于周边的云南、四川、湖南、广西等省区,这些省区的旅游开发得较早,发展模式也较成熟,都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这对处于其间、相对起步较晚的贵州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旅游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较大影响。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黔东南地区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应理性地审视本地区的资源优、劣势,趋利避害,勇于迎接挑战,积极规划好区域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3.2旅游产品尚不知名

黔东南地区旅游宣传促销的造势力量投入尚不足,效果不显著。政府部门虽举全州之力发展交通和通信设施,但山区建设难度大,相对来说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仍不完善,信息和交通的可达性差还普遍存在。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是贵州东线民族旅游区,但目前旅游市场还很不完善,根源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尚不配套,民族地区群众市场意识薄弱,服务不达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黔东南旅游产品结构较单一。主打产品还是观赏游览类,旅游产品的开发文化体验型的旅游项目较为缺乏;②打造品牌的力度不够,旅游“精品”少。如肇兴近年来一直都是以发展传统低价位的观光旅游业为主,对民族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研究开发的水平较低,创新不足,差异性不显著,缺少民族多样化的旅游“精品”;③开发力度和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科技教育水平低,高素质的本地旅游管理人才稀少,外地人才又难以引进,缺乏高层次人才。在品牌拓展和形象定位上缺乏创新,长期以来因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促销理念也滞后,加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不成熟,无法进行高水平的策划和包装;④竞争乏力。旅游服务功能不健全,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跟不上市场需求发展的步伐,附加值不高,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

4黔东南旅游开发战略分析

经过对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态势研究,了解到当前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对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黔东南旅游业发展来说具有主导作用。黔东南州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是优势大于劣势,机遇、挑战并存。如何将劣势和挑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黔东南州委、州政府领导班子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确立了“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大州”的发展战略,以“旅游活州”、“生态立州”为发展目标,变挑战为机遇,大力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4.1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4.1.1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适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发展带来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矛盾,要坚持环境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其次的原则[6],加强环境保护,实现黔东南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1.2原生态旅游发展战略黔东南提出了“生态立州”的战略决策,保护好自然生态资源,抓好旅游开发,成为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动力。“保护生态,保护森林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环境保护对旅游资源开发很重要,发展生态旅游,必须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扬长避短,努力发挥黔东南原生态文化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加大对生态保护理念的宣传教育力度,培养人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实施绿色经营。

4.1.3发展入境旅游战略当下,黔东南地区入境游发展迅猛,蓬勃发展的入境旅游如澎湃的浪潮,极大地繁荣了该地区旅游市场。针对结构不断变化的客源市场,以日、法、美、加、韩等国和港澳台、东南亚等地区及海外华侨为专题性游客来源地的目标市场,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旅游宣传,扩大黔东南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在海外游客中的影响,进一步稳定并拓展该地区在旅游市场中的占有率。

4.2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措施

4.2.1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黔东南地区原生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节日众多且各具特色,均能以浓郁的民族色彩和独特的礼仪风俗吸引广大游客,并满足游客求新求异、参与其中“寓乐于游”的愿望。深度开发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合理组织游览线路,开发独具特色的多品种、高档次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充分挖掘极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如服饰、银饰等旅游纪念品,提高旅游商品的档次和品位。

1)提升民族文化旅游形象。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TDIS)是受企业策划(CIS)启发和广告业的影响带动,以及国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强势竞争的综合影响和在对旅游目的地传统意义的进一步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形象识别和营销系统[7]。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竞争力的强化除了依托当地人文条件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努力外,主要依赖于政府的主导型战略[8]。除了抓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推广、民族节庆等的举办和浓郁的人文环境营造等方面,政府发挥的主导作用都不可替代。通过“政府导演,旅游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来促进黔东南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旅游业,从表面看是市场竞争,实际上是旅游形象力和影响力的竞争。黔东南文化产业的“十一五”规划提出:全州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旅游业发展目标定位为“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大州”和“建设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文化产业“四圈一区”的发展战略。引导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打造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推进区域旅游在时空维度上的积极联动,提升旅游形象力,增强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通过几年的宣传和推介,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的特色线路和旅游产品已初具影响力:如台江县最古老的情人节——“贵州苗族姊妹节”、反排木鼓舞、世界独有的“独木龙舟节”、施洞民族风情等民族节日和旅游产品已蜚声海内外;榕江县大力抓文化传承,组建专业表演队伍让民间歌舞上舞台,提升民族文化价值档次,实施民族文化进课堂……在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苗族原生态文化“活化石”和“博物馆”的从江岜沙苗寨,一位日本游客说他每年都要到黔东南来,“黔东南的确太迷人了,这里的民族文化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建议黔东南州政府将整个黔东南申报为一个大的原生态博物馆,从大视角看有利于保护黔东南的原生态文化。

2)促进旅游业与民族文化的结合。黔东南的旅游目前是以文物型和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为主,旅游形式大多属于观光游览型。要进行文物型产品的开发,就需要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从西江苗寨和肇兴侗寨、侗族大歌、民间特色工艺品、民居建筑、节日习俗、婚俗礼仪、民间娱乐活动等着手进行深度开发,突出黔东南苗侗民族村寨文化及建筑特色,借此宣传民族文化的深厚内蕴,让游客参与到民族活动中去亲身感受浓厚的民族文化信息,以吸引游客。建议将银饰、芦笙、鼓楼、草鞋等反映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物品开发成特色工艺品作为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并宣传相关文化,使游客通过视觉和触角进行感知,了解并体验民族风情,增强民俗旅游的吸引力,提高游客的重访率。

3)拓展民俗文化的反映形式。民族村寨是文化的载体,是乡村居民的生活社区,当地居民就是旅游开发和开展旅游服务的主体,在旅游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让他们当主人,尊重他们的民俗习惯,尊重民族社区的民间文化,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形成一整套民族社区群众参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机制。通过合理地规划和管理,最大限度地让利给当地居民,营造“人人为旅游,旅游惠及人人”的良好氛围,这样民众就会主动参与旅游的各项活动。如民俗表演就应体现本土的民族文化和注意生活化,不能张冠李戴、任意搭配,那样就失去民族的原真性。同时,在开发时可做适当的策划,如开设学唱苗、侗族歌舞学习班;开设侗族和苗族服饰制作工艺坊,游客可以通过学习并体验制作;还可在旅游景点沿线推出精品农家乐,让游客在其间深层次体验民俗乐趣等,多样化的形式既能丰富民族旅游文化内涵,又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体验需求。

4.2.2协调旅游发展与群众利益间的关系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潜力大,但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转变观念,树立“先富民,后富政”的理念[9]。因地制宜深度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变文化资源为经济资源,设计、推出一些让游客有亲临其境、亲身体验自然生态和民族原生态文化的旅游项目;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缩小城乡差别,增加当地群众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做好旅游开发与村民利益之间关系的协调,保护历史文物和村寨原生态民族文化赖以依存的环境,使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原生性得到完整的保存;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自豪感,提高保护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中去。

4.2.3打造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有“苗乡侗寨”之称的黔东南是国内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最佳地区之一,着力打造自然生态旅游模式和生态城镇发展模式,如大力发展观光森林生态旅游、探险森林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生态博物馆体验旅游等;生态城镇发展模式主要是围绕“保护、开发、富民”的主题,以“四圈一区”区域规划为格局:建设以生态经济功能区为主的镇远历史文化和舞阳河山水风光旅游经济圈、雷公山苗族原生态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经济圈、黎(平)从(江)榕(江)侗族原生态和仰阿莎湖苗侗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以城市功能区为主的凯里城市经济圈和以工业经济功能区为主的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目前,黔东南州有镇远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有黎平德凤镇、雷山西江镇、黄平旧州镇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座,此外,还有39项51个保护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占贵州全省的近一半。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和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另有被世界旅游组织评定的世界级(A级)乡村旅游村寨26个,是云南省的3倍多。这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旅游产品和远离城市喧嚣的农耕文明所表现出的“真、美、特”品质,具有双重互补性、垄断性,完全吻合当今和未来旅游消费需求。未来生态城镇发展,可以在地州市中心区形成生态旅游集散地,以生态旅游企业为载体,以特色的民族乡镇为重点,完善城市和小城镇服务功能,以政府为主导,统筹城乡生态旅游,创新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新模式[10]。

5结语

在审视分析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时,发现当前黔东南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层次尚较浅,基本上还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黔东南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度、品位和知名度较高是其旅游业发展的优势,而交通条件等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水平的相对落后,是长期以来制约黔东南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目前黔东南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可进入性差、景区景点相对分散、旅游形式单一、客源层面不广及服务质量欠佳等。

针对目前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竞争状况,从客源市场、旅游产品及旅游形象上运用CIS方法进行定位,将黔东南的旅游形象定位为:民族原生态,贵在黔东南;天籁之音——黔东南;多彩黔东南,疲惫心灵的家园;触动你的黔东南;返璞归真——黔东南。建设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品牌,需要开发民族创新能力,建立民族文化体系,融合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以构建特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对于黔东南民族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要突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特色,强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发展旅游业的结合,积极开展旅游项目多元化,促进黔东南旅游业的增长。通过完善交通设施,提高可进入性,加快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加快民族村寨文化建设,提升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地位,打造强势旅游目的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宗德. 发展民俗旅游是中国特色旅游的要求[J].民俗研究,1995(1):23.

[2] 李炳昌. 黔东南旅游业的SWOT分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3): 108-113.

[3] 莫新华.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EB/OL]. http://www.qdnds.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8. 2009-06-13.

[4] 苏洁.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0,26(6):130-133.

[5] 罗永常.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04,24(3):118-121.

[6] 田富强. 西藏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战略及对策试析[J]. 贵州民族研究,2011,31(2):94-100.

[7] 刘锋.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 经济地理,1999,19(3):96-100.

[8] 柳振万. 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推广与旅游产品开发营销[N]. 中国旅游报,2003-12-01.

[9] 罗永常.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J]. 旅游学刊,2006,21(10):45-48.

[10] 沈镭. 欠发达资源富集山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与对策建议——以黔东南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4):501-507.

猜你喜欢

旅游开发黔东南原生态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原生态静宁苹果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凤凰古镇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