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医改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力
2012-04-29冯欣
冯欣
[摘要]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乎国计民生。医改应由政府主导还是放任其市场化?一方面,政府固然可以有目标有重点地推行医改,但如果由政府支撑医改,不得不考虑出现医疗与权力相结合的后果。另一方面,若由市场主导,由于市场总是倾向于优胜劣汰,又有违国家医改提升总体福利的初衷。结合中国国情,中国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两种模式的成效缺点都没有充分体现的情况下,应允许地方多做尝试,努力改革创新。
[关键词] 医改;创新;国计民生
[中图分类号]F2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5- 0053- 02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同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一个稳定有序的医疗卫生体制在促进社会目标实现的同时,还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一个不健全的医疗卫生体制会阻碍社会目标的实现,同时对经济增长产生负作用。各国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一套健全合理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分配公平合理,减少疾病给公民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还能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正向的作用,进而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提高国家地位。然而,针对中国的现状,医改到底应该由政府主导还是放任其市场化从而更好地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面对这一争议,政府主导派学者认为,决定医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在政府,以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取得的医疗卫生方面的成绩为例,“计划经济时期, 在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 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 GDP 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成绩十分显著,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可见,由于政府制定了合理的目标和重点,在资源相对匮乏的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体系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政府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视。然而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实行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同时,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显露出来。政府主导派学者将这一系列的问题归咎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商业化。医疗卫生具有公共品、外部性等特征,而这些都与市场化、商业化的原则相违背。根据需求定律,价格上涨之后,有能力购买医疗服务的人减少了,显然,市场化的结果是部分低收入阶层无力接受医疗服务。
而针对这一看法,市场主导派学者认为,医疗的供给面不足是进入设限所致,而非市场化。他们认为政府主导派学者过于把经济问题道德化。他们认为医疗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应该有所区分。低收入者无法接受高档次的医疗,但还可以接受低档次的医疗。此外,市场主导派学者提出的质疑:“要是真有市场化这回事,行医大发利市是第一反应,动员更多资源进入则是无可避免的第二反应”。而实际情况是,“以1978 年为起点,增长了 77倍的卫生总费用和198倍的个人卫生开支,而同期所有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资源的增加,包括卫生机构和医护人员,以及诊疗人次的增加,统统不过是一条条平线!”
针对这些分歧,市场派和政府派的学者孰对孰错?
市场不是万能的,它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市场总是倾向于挑选优胜者,淘汰失败者,从而加剧了收入差距。也许市场主导派学者承认这一点,但他们更爱强调跟过去相比,每个人的收入都有所提高,但却忽视了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也在提高。这个社会是永远存在穷人的,永远存在看不起病的人。
政府主导派学者也有疏漏。如果政府支撑医改,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激励是什么? 回到前面“就医难、就医贵、医患关系紧张”三大难题,相信没有哪个领域像医疗领域一样最近备受关注。医患关系为何紧张?关键还是在于激励——对医生的激励。在改革开放前期,个人收入增长最慢的就是医生。医生只有工资,问诊不收费,激励何在?这还得重谈医疗领域的特殊性。本文认为医疗领域有其特殊性,不过不在于其公共品的属性,而在于医疗领域医患间存在极大的信息不对称。买车时不会有销售商说你只能买宝马,而医生则可以说你只能接受某种治疗——这是一个“强卖” 的市场,就是医疗最大的特殊性。医生原本应该依靠出卖信息生存,但现在门诊不能收费,医生只好寻找别的出路,找来找去找到了以药养医。信息是有租金的,但寻求这个租金可能会导致患者流失,而导致未来的收入下降。 在医疗管制非常严格的情况下, 拥有信息优势的医生不得不 “短视” 而去寻求“信息租” 。 而不拥有完全信息的患者对医生心存疑虑,也就造成了医患关系紧张。对医生的激励问题,是政府主导支持者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政府主导派学者必须面对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政府导向的目标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无法解决,医改由政府主导就只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给各种权力寻租带来机会。如果全盘由政府主导,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给目标一个明确的定义。
中国的医改,未来向何处去?笔者认为,医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两种模式的成效缺点都没有充分体现的情况下,不宜草率做出决定。完全可以允许地方多做尝试,努力改革创新。中国社会复杂多样,完全可以有多样的选择。以医改为代表的中国现阶段面临的种种问题,决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完全市场化和完全的政府主导都有其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两方学者的影响下,政府最终的政策往往是各种思想交融斗争的结果。这也许才是兼顾各方利益的最好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延风,丁宁宁,贡森,等.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J].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2005(A01).
[2]周其仁.这算哪门子“市场化[N].经济观察报,2007-01-22.
[3]李玲.北大课题组宿迁医改调研报告[N].中国青年报,200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