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研究

2012-04-29张庆丰

会计之友 2012年16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专项资金能力

张庆丰

【摘 要】 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公办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是提升专业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为中国创造战略目标实施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文章阐释了公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的内涵,分析了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资金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公办高职; 专项资金; 专业建设; 能力

公办高职院校是指由各级财政供给办学经费的高职院校,其经费开支属公共财政范畴。它一般成立时间长、招生规模大、教学管理规范、人才培养质量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力军。公办高职院校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它是各级各类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因此,以重点专业为突破口,通过专项建设投资,提升专业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为中国创造战略目标的实施输送大批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引领我国高职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对保障专业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有重要意义。

一、公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的内涵

专业建设专项资金是指为提升公办高职院校专业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由中央财政专项补助、地方财政配套拨付、行业企业投入或捐赠、学校自筹形成的专门开展专业建设的资金。它主要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实训实习耗材补贴、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

公办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专项资金是在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以下称“建设项目”)推动下,于2011年底启动设立的。建设项目规划用两年时间,由中央财政投入20亿元专项补助资金,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支持1 000多个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它是继2005年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建设项目以后,教育部与财政部共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

自2012年初至今,全国已有26个省市的680多所公办高职院校的1 300多个专业开启了建设步伐,它必将掀起高职专业改革新的高潮。从各高职院校上报教育部的专业“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表来看,全国有70%的专业投入的各类建设资金总额超过了400万元,其中,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占全部资金的比重超过75%,全国建设项目预计投入的资金总量将超过45亿元。这是我国公办高职院校自建立以来,在专业建设方面集中投入资金最多的一次。专业建设专项资金是深化专业改革、合理规划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财力保障。只有高效筹集并节约使用专项资金,才能确保专业建设任务按期完成。

二、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012年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项目实施的关键时期,对专业发展专项资金进行科学调度和管理是一项新的课题。由于建设项目前期准备时间短、建设任务要求高、自筹资金筹措难度大,所以,从教育部公示的建设方案中可以看出,在建设资金来源与预算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缺少依据

按照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公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归属于地方各级政府财政开支范畴,中央财政资金一般很难直接“惠及”高职院校。在这之前,虽然曾有过中央财政直接下拨专项资金支持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骨干院校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先例,但由于项目涉及的院校少,建设项目可比性强,绩效评价标准统一,资金管理难度小,所以,财政部没有为高职院校专门“量身”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而目前开展的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则惠及了全国所有公办高职院校,涉及面极广。多数高职院校是首次使用中央财政资金,由于既没有刚性资金管理制度约束,又缺乏成熟的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经验可供借鉴,资金管理制度制定依据存在“盲区”,在预算管理措施上存在着“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现象,专项资金控制制度不健全。

(二)建设项目与资金保障脱节,预算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各高职院校为了能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在申请立项时,均投入大量精力用于专业遴选和规划特色建设项目,而对具体建设内容的资金需要保障程度,却缺少细化的可行性分析。由于建设项目与资金供应缺少对应的衔接,预算编制线条太粗,难以按照建设项目的轻重缓急,科学合理筹措使用资金,特别是对由多方出资共同实施的建设项目,更是难以做到资金供需综合平衡,资金预算方案在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

(三)出资主体缺乏制衡机制,预算资金来源缺少必要保障

高职院校是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必将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体现在建设资金预算方案构成中,许多高校在中央财政支持的基础上,按照1:1的比例设计筹措对应的辅助资金。它主要包括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行业企业捐赠及学校自筹资金。这些出资方的“善举”是一种自愿的“公益”行为,目前尚未纳入刚性约束范畴,如果某一出资主体在建设期内资金投入出现“违约”行为,将导致建设项目在资金供给上出现“缺口”,它必然给项目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留下严重隐患。

(四)建设基础良莠不齐,绩效评价难以开展

为了体现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实施采用的是“学校申报,地方审核,中央认定”的方式。重点建设具有优质的教学条件、持续的人才需求和良好的社会声誉,生源充足、报到率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发展空间大,符合“十二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专业。各地申报的专业是百花齐放,有的专业经过长期建设已积淀良好的发展基础,通过进一步建设,将更彰显办学特色,绩效显著;有的则是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紧缺型人才相协调,需要扶持的“弱质”专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专业质的飞跃是不现实的,导致未来资金的投向及使用效益将产生较大差异。专业建设基础的差异对建设项目开展期中绩效评价带来困难。

三、加强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为了提升专业服务经济建设能力,引领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切实加强对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筹集、使用及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的效益,建议采取以下管理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专项资金管理机制

依据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中关于资金管理的要求,参照财政部下发的《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0]21号))的有关规定,根据学校的专业发展规划,制订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组建专项资金使用的领导决策机构,明确学校财务部门和项目承担部门的职责,强化岗位职责控制和审批控制。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对各项建设资金实行分口管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年度预算一经下达,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严肃财经纪律,防止套取、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及其他分吃“唐僧肉”的行为发生。重点明确中央财政资金开支范围,严禁将专项资金用于基本建设、津贴补贴、对外投资、偿还债务、捐赠赞助以及与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中央财政资金用于设备购置方面的支出,按照资金总量采取比例控制措施,凡是超过中央财政全部专项建设资金50%的部分,严禁列入中央财政资金开支范围。

(二)实行项目精细化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根据专业建设总体发展目标,选配对高职专业建设有深入研究、责任心强的专业带头人负责项目实施。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建设理念,将专项建设资金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强化学生素质培养、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培养德技双馨师资队伍、深化产教合作、组建职教集团等方面的支出,按照建设进度和预期绩效,编制对应的详细资金预算,实行项目精细化管理,使项目建设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增强预算的可操作性。

(三)创新管理机制,强化资金来源刚性约束

众多建设项目同时启动,财政部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对所有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督查,管理中心下移是必然选择,因此,省级财政部门在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中应当发挥核心作用。在管好用好中央财政资金的前提下,为保障与中央财政配套的各项建设资金及时、足额筹集到位,省财政厅可以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立配套资金到位情况统计上报机制,定期进行总结和信息反馈,将之作为项目期中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内容,对配套资金筹措不力或进展缓慢的学校通过警告、调减经费或撤消项目等方式,增强承建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各界对专业建设的资金支持,确保项目建设资金不留缺口。

(四)加强建设项目的财政监督,确保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

专业建设的项目内容一般具有单件性特征,所以实行招投采购有一定难度,但是为了节约使用专项资金,学校应围绕建设项目引入竞争机制,精心设计招投标采购方式,主动邀请财政、财务、纪检、行业专家及出资方等共同组成评标组,全程参与招投标活动,加强对资金使用环节的监督;运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手段,实施“阳光采购”;建设工程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确保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五)建立多元化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开展绩效考核是总结专项资金在筹集、使用管理中成功的经验,发现在管理决策及建设方案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由单纯的财政部门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千差万别的建设项目开展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是难以实施的。因此,应构建由财政、行业企业和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专业建设质量评价体系,以建设方案中既定的“建设进度与预期绩效明细表”为依托,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核心指标,对学校围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高端紧缺型人才培养、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彰显专业特色而展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创新建设成效进行全方位考核。通过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四、结束语

公办高职院校运用专项资金进行的专业建设刚刚起步,在两年建设期内,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将会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困难,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就能确保专业建设得到充足的财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卢大美.财政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化管理的探讨[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8(8).

[2] 彭成洪.试析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路[J].财会月刊,2010(5).

[3] 孙晖.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10(17).

[4] 龙婷.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月刊,2011(2).

[5] 邹慧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问题探析[J].财会通讯,2011(20).

[6] 教育部,财政部.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S].2011.

[7]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S].财教[2010]21号.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专项资金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探索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监督新路子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涉农专项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浅析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研究
设立国家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