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京商文化渊源

2012-04-29王茹芹

中国市场 2012年16期
关键词:包容渊源文化

王茹芹

摘要:京商是以北京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为纵深的历史空间。以北京城市为母体,历经过京华烟云,引领过历代市场繁荣,基于国都消费驱动的区域商业。从实质上看,京商根植于北京这块特有的国都之地,是经过较长的历史时期的滋养孕育,具有独特内容和形式的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京商发展的历史研究,认为京商的文化渊源为:工商移民的京商群体、多元融合的京商文化构成京商的包容文化,名臣题写字号显尊贵、服务上流社会示尊贵构成了京商的尊贵文化,儒商成京商、仁信兴京商构成了京商的仁信文化。

关键词:京商;文化;渊源;包容;尊贵;仁信

中图分类号:F727

京商是以北京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为纵深的历史空间,以北京城市为母体,历经过京华烟云,引领过历代市场繁荣,基于国都消费驱动的区域商业。从实质上看,京商根植于北京这块特有的国都之地,是经过较长历史时期的滋养孕育,具有独特内容和形式的文化渊源。

一、京商的包容文化

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消费中心的国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来自国内各地的商人。历史上的北京城,“万国梯航鳞次毕集”,“市肆贸迁皆四远之货,奔走射利皆五方之民”①,北京繁忙的市场需要众多外来固定商人来支撑。北京也的确是“一切工商胥吏肥润职业,悉付外省客民”②。北京的商业各行业,除了极少部分有本地商人经营(如制酱业有京东酱园、饮食业有部分回民的饮食),大多商人来自国内各地。京商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文化荟萃了全国各地的精品、字号、品牌,繁荣了历代京商。

(一)工商移民的京商群体

作为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的特殊行业,北京的商人尤其具有典型的移民特性是京商包容文化的渊源。北京的商人移民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政府的政策移民,二是各地商人“趋利”的自发移民。

首先是政府的政策移民。在明永乐初年,为快速恢复北京的经济并巩固北方边防,明政府曾组织六次大规模的移民:其中从永乐元年到三年,短短3年间分别从繁华的直隶(南京)、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布政司移富民实北京,从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等州县,迁徙百姓民2万户充实北京。又据《明宣德实录》记载,为活跃京城商贸,政府曾从南京动迁2.7万商户,于前门、鼓楼等地“招商居货”,建店置铺,使各地商货于京产销。而从山西迁京的众多百姓中,不少人延续了晋商的传统在京开店经商,如晋中的祁县、太古、平遥人,开颜料店的居多,后来都改为经营票号、钱庄和当铺;晋南的临汾、襄陵人多开油盐店。如今的苏州胡同、镇江胡同、陕西巷、山西街等,这些自明初至今未改的地名,可见明代商业移民的痕迹。据传,永乐帝曾将南京“太医院”的医师,迁至北京另组为宫廷服务的“太医院”。同时,原在南京开药铺的不少店主,也随之移民北京。这样,明朝时在北京就开设了不少药铺。现在我们已知的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鹤年堂,相传就创立于永乐年间。为适应宫廷和官僚政府的特殊需要,北京城也吸纳了全国各地的工匠艺人。如明永乐初年为营建北京和建故宫,每年有数以万计的轮班匠来京服役,还有数万户住坐匠从南京等地搬来,其中不乏技艺精湛者。驰誉中外的特种手工艺品——景泰蓝制品,就因出自明景泰年间而得名。

其次是民间的自发商业移民。在北京商业发展史上的任何阶段和时期,都存在源源不断的民间自发的商业移民。北京的大市场、广泛的高品质商品需求对任何商帮和商人都具有无限的吸引力。历史上山西商人、安徽商人、江浙商人、山东商人、潮州商人等在京城都有不少。他们秉承了各地的商业传统,不畏艰难,在北京这个大市场上努力经营、不断开拓,共同支撑起北京商业;北京的手工业集中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行业精华:如江苏、浙江的玉工、裱工、雕刻工;云南、湖北的铜工;广东、广西的绣工;山东的料器;四川、广西的锡器、陕、甘的地毯;蒙古的皮革等,均云集于京,自成一行。工商不分家,也有部分手工业者通过前店后场的形式,自产自销所生产的产品,他们事实上也成为北京商人的一部分。而定居入籍后的各地商人们,尽管与故乡还保持着紧密的亲缘和乡缘关系,但事实上,经过北京市场的洗礼,经过北京文化的涵养,他们已逐渐成为北京的商人,可以说有了共同的身份——京商。

(二)多元融合的京商文化

京商来于全国,来自国内不同地域的商人,以各自的经营传统植根于北京的市场沃土,掌控了北京城不同的商业行业,也可以说,京商集聚了全国各地的商业精华。

总体上看,明清以来,北京的饭馆业多山东人,其中主要是登、莱二州人;药材业和银号业多浙东商人,以宁波人为代表,山西人经营行业较多,从颜料、纸张、染坊、干鲜水果、酱园、粥行到银号等,均占据强势地位,来自安徽歙县等地的徽州人则主要从事茶叶、粮食、布匹等行业。表1显示了清代外省籍商人在北京不同商业行业的分布情况。

1.山西商人

山西商人是组成京商的重要成分。山西商人在北京发展历史悠久,且相对于其它商业发达地区,山西离北京距离较近,因此山西商人更乐于来京发展,并在众多行业形成主导力量。自明以来山西人在京经商者众多,到清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北京的粮食米面行,多为山西祁县商人经营;北京的油盐酒店,多为山西襄陵人经营;北京的纸张店,多为山西临汾和襄陵人经营。北京的布行多为山西翼城人经营;鲜鱼口往西有布巷子,全为翼城人。其他如颜料、染纺、干鲜水果、粥行等都是山西人占优势。专为宫廷搬运元宝的“茂盛水”,专为平民服务的小米粥摊贩,都是山西翼城人。北京至今仍留有招牌的老字号“都一处”、“六必居”等均是山西浮山、临汾等地商人经营的企业。北京前门外的草厂胡同、施家胡同、大栅栏、粮食店街一带均为山西商人聚居经营之地。

相对而言,在京的山西商人中,势力最大、财力最雄厚的还是从事金融业的银钱商人。相传平遥县“西玉成颜料庄”在北京、天津、四川等地都设有分庄,总经理叫雷履泰。“西玉成”北京分庄经常为在北京的山西同乡办理北京与平遥、四川或天津之间的现金兑拨。比如平遥商人在北京把现金交给“西玉成”,那么“西玉成”北京分庄就写信给平遥“西玉成”总号,让汇款人在平遥领取现金。这种异地拨兑,开始只限于在亲朋好友之间进行,并不收费。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收费的异地汇兑业务,为山西票号带来滚滚财源。清代北京有众多山西票号分号,如山西渠县渠氏渠源祯就在北京设有分号,有的北京票号还成为该票号的北方地区分总号。据记载,1850年,光绪年间“日新中”北京分号有存款白银近37000两,放款近70000两。(当时封建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白银七、八千万两)。

2.安徽商人

“无徽不成镇”,具有“徽骆驼”精神的安徽商人历史上很早就来北京开拓。特别在明清两代,北京更聚集了大量来自安徽各地的商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在北京仅徽州歙县人就已经有成千上万。康熙时徽商在北京前门外开的日成祥布店生意就十分兴隆。徽商在茶叶经营上更有独到之处。乾隆年间,徽州人在北京开设的茶行就有7家,茶商字号共166家,小茶店达数千家。徽州茶商多为婺源人和绩溪人。清末北京的著名茶庄,如森泰、吴裕泰、张一元等都是安徽人经营的。

清代北京茶商多有徽州背景。原因有二:

一是因为徽州山区盛产名茶,尤其是以休宁、歙县所产的松罗茶为最。茶叶贸易逐渐成为徽商最早经营,也是其经营的主要行业之一。在京经商的安徽茶商也多利用徽州的特产名茶,以徽州为生产基地,保证了稳定的货源和质量。

二是因为徽州的经商传统,在明成化、弘治年间,经商已经成为了徽州的一种社会时尚。歙县、休宁尤其突出,男人经商的几乎占7/10。茶商是徽州商帮的支柱行业商之一。

徽州商人在北京经营茶庄成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安徽商人善于因地制宜,能根据北京本土的口味需求窨制茶叶,如北京人爱喝茉莉花茶,吴裕泰茶庄就以销售自拼茉莉花茶为主要特色,其窨制的茶叶具有“香气鲜灵持久,滋味淳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耐泡”的特点,受到北京人的普遍喜爱。

3.宁波商人

“无宁不成商”,宁波商人是著名的敢闯天下且实力雄厚的群体。《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一书提及:“北京的工商业,几乎全部掌握在地方行帮商人手里,如银号业、成衣业、药材业都是清一色的浙东商人。”这里指的浙东商人就是北京的宁波商人。根据碑刻,早在明代宁波的药材商人就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药材会馆——鄞县会馆。北京药材业的“四大药铺”:鹤年堂、同仁堂、永安堂、千芝堂追根溯源都是宁波人开办的。据说他们的先祖都曾是到北京行医的游方郎中。以同仁堂为例,据乐氏宗谱记载: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号尊育,祖籍浙江宁波。乐氏始祖于明朝永乐年间迁居北京,靠走街串巷行医卖药为生,其后世子孙一直继承其铃医行当。到了清初,乐显扬在太医院任高级医官——吏目,创立了同仁堂药室,这才结束了祖传的铃医生涯。

清代早期名声尚在同仁堂之前的育宁堂,也是宁波人开办的。同仁堂的乐家和育宁堂的刘家还是儿女亲家。为了振兴育宁堂,育宁堂的东家在道光年间还特地到宁波老家请了名医刘永泉到北京坐堂门诊,并让刘主持店务。据说,刘永泉身受祖传医术又精通药理,所以育宁堂的业务也就发展起来,刘还被同乡推举为鄞县会馆的一名主持人。由于刘永泉医术高明,后来还当上了太医院的御医。

另外,清代永安堂还曾被宁波人所开的“四大恒”银号兼并。在民国时期,鹤年堂的店东刘一峰还曾任北京国药业公会的会长。可以说,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宁波的药材商人始终是北京中药业的主导力量和领军人物。

4.山东商人

山东商人以经营餐饮业的居多。清代北京的著名餐馆,如“八大楼”中的正阳楼、东兴楼、泰丰楼等都是山东馆,以制作酱肘子出名的“天福号”也是山东人开的。由于鲁菜具有鲜、嫩、香、脆的特点,口味偏于咸鲜,符合北京人的普遍口味,因此山东饭馆在北京占据了主流。通常,山东饭馆内从掌柜到跑堂的、掌灶的师傅全都是山东登、莱等州的籍贯,他们往往自幼来京,一生服务于餐饮。山东馆以善做鸡鸭鱼菜见长,如炸胗儿、糟鸭头、拌鸭掌、抓炒、软炸等非山东灶不精,高档的山东馆子还以做海鲜类菜肴见长,如正阳楼就以做螃蟹闻名,有高档的“螃蟹宴”。据说正阳楼鼎盛时经营螃蟹的小贩如果没有见到正阳楼上货,他们都不开市,可见其影响。在东来顺之前,正阳楼的涮肉亦为京城一绝。清人夏仁虎在其 《旧京琐记》 中介绍:“肉市之正阳楼,以善切羊肉名,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不同的山东饭馆也各有所长,如泰丰楼便以汁水闻名。

在胶东饭馆以外,另有“济南馆”,所做肴馔,介于南北之间,别有风味。据说济南馆尤其善于做大件菜,如燕菜、鱼翅、甜菜等珍细品,民国以后创办的丰泽园、新丰楼便是济南馆的代表。

除餐饮业外,山东商人还以经营绸布店而闻名。清末著名的“八大祥”据说均由山东省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孟姓家族经营。章丘县出产土布“寨子布”,据说“八大祥”最早创办的“谦祥益”布庄的创始人就是以贩卖“寨子布”而发迹。章丘孟氏具有山东商人典型的忠厚传家,诚信经商的特点,使“八大祥”成为清末北京最重要的绸布专业店。

5.河北商人

河北毗邻北京,一些来自河北的小商人或贫民常在北京做小本生意,积小成大,有的也闯出了名头,创办了著名字号。如全聚德的创始人杨全仁就来自河北冀县杨家寨;东来顺的创始人丁德山是河北沧州人。

河北人比较集中的领域是图书业。由于北京发达的图书市场需要大量技术人员来做图书的分类、装裱、修补等工作,而河北靠近北京,来往比较便利,因此从明朝起北京就有很多河北籍人士从事图书的修补和装裱,或者经营小本图书生意。琉璃厂发展起来后,更多的河北人通过朋友带朋友,同乡带同乡的传承关系来到琉璃厂以买书卖书为生。他们在与书的接触中,逐渐熟悉了书的版本、源流、内容,既继承师傅的传授,又接近学者专家,受其熏陶,日久天长,他们自己也成为版本目录学方面的专家或者成为成功的书商。

6.北京的回民商人

北京本土的回民商人对京商的发展亦做出了重要贡献,回民的清真食品是北京食品业的一大流派,深受北京人欢迎。

京东回民以制作京味酱菜而闻名。清朝中后期,京东回民在北京城开设油盐店的日渐增多。北京的“天”字号酱园,如西单的“天源”,王府井大街的“天义成”(后名“天义顺”)等,都是京东回民开设的。据说咸丰年间,宫内御膳房所用的小菜,都为“天义成”所制作,西太后慈禧最喜欢京酱园的特产桂花糖熟芥。

北京回民商人还以制作羊肉而闻名。著名的“月盛斋”就是回族人马庆瑞创办的,“月盛斋”马家祖居北京广安门内牛街,以制作酱羊肉和烧羊肉而负盛名;另一家风味独特以烧羊肉闻名的清真饭庄“白魁老号”,则是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一个叫白魁的北京回民创建的。

肯定地说,京商的成份是多元的,可能是山东人、河北人,也可能是湖南人、安徽人,无论他们来自国内何地,无论他们接续和传承了哪一种商业文化,只要他们的主营业务在北京,他们的字号是以北京为市场逐渐发展起来的,他们都可以算是京商。是北京这块特殊的国都之地、皇城之地吸引和吸纳了他们,是北京的大市场造就了他们,是北京的文化熏染了他们,他们也带着各自的文化基因在北京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与北京市场共生、共荣,久而久之,形成了京商多元融合、兼容并包的包容文化。

二、京商的尊贵文化

北京是中国古代帝都的典型,北京的城市建设完全符合《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原则。紫禁城位于城市中心,显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围绕紫禁城,城市格局呈对称分布,城内的主要街道如棋盘般整齐划一、井然有序、显尊显贵。同时,北京自上而下的贵族官僚体系也是最为完备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表,是天人合一的象征,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率土之滨莫非皇臣”的中央集权势力的象征;在皇帝以下,是如金字塔般等级森严的官僚政体,大大小小的官员和身份显赫的贵族构成了北京的尊贵文化。

(一)名臣题写字号显尊贵

古往今来,字号是商家文化的代表,字号内容是商家文化的精髓,字号的题写人是商家荣耀尊贵的无形资产。据说老药铺“鹤年堂”的招牌“鹤年堂”就是嘉靖年间权相严嵩书写的,明代忠臣杨继盛题写“便宜坊”,清乾隆皇帝曾御笔亲书“都一处”,清末状元陆润庠题写“天源号京酱园”、“荣宝斋”,翰林李林庠书写“瑞蚨祥”,清光绪翰林、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朱益藩题写“信远斋蜜果店”,清同治甲戌科状元陆润庠题写,帝师翁同龢题写“宝古斋”古玩铺等,历史证明,天子、贵人、名人题写商家字号彰显了尊贵,光耀了商家。

(二)服务上流社会示尊贵

京商根植于古都沃土,普遍以为宫廷服务为荣耀,以官为尊,以官为贵,主要服务于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文人政客,为了满足贵族官府的各类需求,京商自然而然地与官府结交,或有幸垂青于宫廷,使京商带有官商、皇商的特点,铸就了尊贵的京商文化。

“内联陞”的创始人赵廷分析了当时北京制鞋业的状况。他说:“要想赚大钱,就得在坐轿的人的身上打主意。从抬轿子的人手里抠钱,算盘打得再精,也抠不出个元宝来”。正是以官员为服务对象,针对贵族勋戚的尊贵心理,确定了“内联陞”的名号,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有“连升三级”、“平步青云”的官运,买卖取得了成功。

“同仁堂”的创始人乐显扬就是清朝初年的太医院吏目。清光绪年间经营“千芝堂”的吴霭亭曾当过太医院的太医,和内务府关系密切,因此他接手“千芝堂”后也当起了御药房的供奉。道光年间主持“育宁堂”的刘永泉由于医术高明也当上了太医院的御医。

“天福号”的酱肘子、“月盛斋”的酱羊肉和烧羊肉、“天义成”的酱菜等都曾进过皇宫,得到进宫恭奉的腰牌是北京商家的莫大荣耀,小小的“王致和”臭豆腐也是因为得到慈禧太后“青方”的赐名而尊贵远播的。

三、京商的仁信文化

北京是名臣名士集中之地,深厚的儒家文化土壤涵养升华了京商文化,使京商成为国内商人群体中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典型群体,深远厚重的儒家文化造就“仁爱为本、注重诚信”的京商仁信文化。

(一)儒商成京商

文化类产品的经营是京商的重要经营内容。而文化类产品:无论是金石印章、碑帖字画还是金石料器等等的经营,都需要极高的鉴赏功底和文化修养。以琉璃厂为代表的北京古玩铺系的经营者无不精于此道,他们通过刻苦研读,且世代相传形成了自身的“家学渊源”,受到当代文人雅士的推崇。例如琉璃厂经营时间最长的古玩铺“德宝斋”的主人刘振卿就是著名的碑帖专家,曾著有《化度寺碑图考》。也正因此,清代后期如状元、帝师翁同龢、侍郎盛伯羲、祭酒王莲生、尚书端方等官员名士都是琉璃厂古玩铺的常客,官员文人们称呼琉璃厂金石古玩字号的店主为“年兄”,官员和琉璃厂店主之间保持着一种情趣相投的朋友的关系。

京商的不少经营者本身就具有文化人的身份。主要有两种人:

一种是曾参加科举的不仕文人。如“王致和”、“一得阁”的创始人都是会试落第的举人。“一得阁”创办人是因科考失意滞留京城的安徽举人谢松岱。他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失意,便滞留下来,逢科考便研墨汁到考场外兜售,受到考生广泛欢迎。不久,他便在琉璃厂开设自产自销墨汁的“一得阁”。“王致和”的创始人王致和也是会试落第的举人,因偶然机缘巧合发明了王致和臭豆腐,为北京增添了一道风味美食。

另一种是具有文人身份的官员。在明代,严嵩家人都开设店铺。清代京商中的不少铺子有官员资本,或由官员所开办,如“步瀛斋”鞋店就由咸丰时在朝任官的李姓人士所建。即使是一些著名的王府也经营着自己的买卖,因身份特殊不便出面,便往往假借王府总管的名义出面经商。如琉璃厂的“笔彩斋”是由郑王府出资的;“赏奇斋”是由摄政王府总管张明芳出面经营的。另外“延清堂”和“大观斋”则是由内务府总管出面经营的。

明清以来,中国的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对经商的认识也更为实际。许多人把经商视为与士、农、工同等重要的职业,如“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又如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事业。”③ “人生于世,非财无以资身,产治有恒,不商何以弘利。”④ 等言论颇有市场。著名的徽商不就是“贾而好儒”么,没有商业经营获得的资本积累,哪有读书入仕的本钱?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读书人经商的也就多了,文人经商在饱学之士集中的北京应该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文人经商,也很自然地将他们所信奉的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理念应用于商业经营,影响京商的价值取向。也使京商相对于其它区域的商家,更习于礼,更崇尚仁爱,更注重诚信,更为温良恭俭让,也更富于儒者之气。

(二)仁信兴京商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京商,在经营中普遍能自觉将儒家文化与诚信的商业文化结合,使京商文化深蕴“仁信”的儒家文化精神。

同仁堂抱定“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经营宗旨,制定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堂训,严格恪守“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精神,这种仁信至上的价值观,深刻反映了儒家伦理和文化对京商的影响。

京商坚持仁爱、讲求诚信,突出表现在对顾客负责,诚心为人、实心做事,经商做买卖讲良心、“不欺心”。

“聚茂斋”靴鞋铺是清光绪年间一家以生产、销售双脸鞋和洒鞋闻名的店铺。其生产的低档双脸鞋的鞋面用在织布作坊和染坊定织定染的足青布;其高档双脸鞋的鞋面用花大价钱买的厚实的头等礼服呢。双脸鞋和洒鞋鞋面上的皮脸,大多数鞋铺都用一般的羊皮,因为羊皮价钱便宜。而聚茂斋必用价钱昂贵的“骨子皮”(就是驴屁股皮),这种骨子皮厚硬,耐磨耐踢碰。

双脸鞋的鞋底是千层底。一般鞋铺都是从专门生产千层底的底局子进货,而聚茂斋为了保证鞋底的质量,就自办底局子生产千层底。做千层底工序很繁杂,先切底,工人把袼褙用大斧头似的切刀切成各型号的底片;第二道工序是“沿边”,工人用细白布条将底片四边都沿上(就是用浆子粘住),随后将千层表面那层用白布包上;第三道工序是圈边,第四道工序是纳面,聚茂斋要求极严。对圈边的质量要求是针脚齐、密,杀得紧。对纳面的质量要求更严,不仅要针脚齐,而且必须一方寸要一百针,最少不能少于九十针。第五道工序是锤底,在锤底前,先将底子用开水浸泡,泡一天一夜,硬底都泡软了,工人用十几斤大平底铁锤在大平青石上锤。既要锤平又要整底形。最后将锤好的湿底晾干,千层底才算成了。聚茂斋的千层底,穿到什么时候,不仅不折断,而且底子边不会开花。

这种一针一线都不含糊,对质量精益求精的精神,就是京商的诚信精神,是对顾客高度负责的精神。

可以说诚信精神是京商之本,也是京商文化之魂。1900年经庚子事变,一把大火把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全部焚毁,著名的绸布店“瑞蚨祥”在一夜间变成一堆瓦砾。而对这灭顶之灾,瑞蚨祥却出人意料地做出了这样的承诺:“凡是瑞蚨祥欠客户的钱一律奉还,凡是客户欠瑞蚨祥的钱一笔勾销。”这一承诺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在商界更是被传为佳话。火灾之后,许多店铺已无力恢复营业,还有一些持资观望,而瑞蚨祥却凭着过去的信誉和自己的家底,仅用一年时间,便在原址重新盖起了一座中西合璧的新瑞蚨祥店堂。还请当朝翰林李林庠用正楷题写了“瑞蚨祥”三个大字的匾额。凭着这种诚信无欺的精神,瑞蚨祥成为当时绸布行业独一无二的大店。

京商是深受深厚儒家文化涵养的京商,儒家文化的涵养和蕴藉也升华了京商文化。也正因为融合了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京商在经营中更讲究真材实料、精工细作、童叟无欺、和气生财,以德经商,用仁心换人心。京商是我国传统商业中以诚信为本的有代表性的群体。

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以人为本的京商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穿越历史、走向现代,造福于民、造福社会。城市巨大的、各异的、高端的消费需求,形成了京商的尊贵文化。现在,北京常住人口1972万人,王府井大街每天人流量不低于25万人,国庆期间40万人左右。北京是国家党政军领导机关要地,集聚世界各国外交史节、中外游客年均达2亿人次。城市巨大的、各异的、高端的消费需求,形成了京商服务独到的文明。尤其是非典危机时期的京商服务,节庆、奥运等重大活动的京商服务,铸就了京商文明内涵中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流传千古、名垂青史的北京历史商业街在现代化的今天传承与创新相交融,更显出了独有的时代魅力。“金三角”的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西单三大商业街,成为北京国际化、现代化商业形象的代表。新生的什刹海-烟袋斜街、南新仓、红桥市场、世贸天阶、潘家园旧货市场、古玩城、秀水街市场、观音堂画廊街、雅宝路、东直门餐饮街、前门大街、马连道茶叶街、大栅栏商业街、大栅栏西街、护国寺小吃街、高碑店古典家具街、海淀图书城街、琉璃厂文化街等24条风格各异的特色商业街把北京装点得绚丽多彩。北京商业街的繁荣见证了北京商人文明的开放文化在不同时代代表着文明最高境界。历史证明,商业的大开放定会出现大交换、大流通、大繁荣。传统与现代相辉映,传承与发展相互作用,展现北京商业文明的新时代。

按照世邦魏理仕发布的数据,当前世界知名的280家零售商中,已有101家入驻北京,全市已有超过3000家零售外资店铺,世界顶级品牌100强中已有90家进入北京市场。LV、CD、GUCCI、阿玛尼、普拉达、爱马仕、卡地亚等众多国际顶级品牌都在北京开设了专卖店或旗舰店。北京被《福布斯》杂志列为世界第15大 “购物之都”、第8大“ 美食之都”。

总之,京商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演绎和传承中,京商文化接续了国内各区域商业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了强烈的包容性;京商的经营文化特质与国都、皇城的贵族官场文化相适应形成了尊贵文化;与淳朴、厚重的老北京文化相交融,同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仁信文化。京商文化是在传承已有的“京商文化”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融合包容,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在尊贵的基础上提升品质,成为全国服务质量的代表;传承仁信、弘扬商德形成独具魅力的京商文化涵养。

用历史的、实践的、辩证的观点从商业品质、商业开放性、商业品牌来揭示北京商业文明的内核,从造福于民、繁荣城市、提升城市来揭示商业的价值,旨在颂扬北京商人的智慧和勤奋,推出京商文明瑰宝。尤其是在商品极大丰富、人的需求不断变化、商德缺失现象时常出现的今天,深入研讨商业文明,总体、客观、准确把握时代文明的内涵,用文明的主旋律化解不文明的现象,人类文明就会永不停步地向前进。

注释

①(明)谢肇淛.五杂俎[N].卷三.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② (明)王士性.广志绎[N].卷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

③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卷二《岁令二·授时》引《客商规略》中语.明万历三十年(1602)梅墅石渠阁刊本

④(明)李晋德.客商一览醒迷.

参考文献:

[1] (元)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0.

[2] (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 (清)吴长元辑.宸垣识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4] (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5] (清)于敏中等编著.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6] (清)张迁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周家楣,缪荃孙.(清)光绪顺天府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

[8]北京市社科院.北京通史[M].北京:中国书店.1994.

[9] (西汉)司马迁 .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2]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3]吴廷燮等.北京市志稿[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14]北京市东城区园林局.北京庙会史料[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15]侯仁之.侯仁之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吴慧.中国商业通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编辑:韦京)

猜你喜欢

包容渊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谁远谁近?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省域基础教育改革
浅谈“中庸之道”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正始之音”渊源考论
加藤嘉一:不妨“包容”外国对中国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