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浙江样本
2012-04-29唐惠丽
唐惠丽
[摘要]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是近几年来财务理论及企业理论研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利用浙江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数据,考察了浙江省117家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相关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在0.05水平下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对企业经营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经营绩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8. 012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8- 0023- 02
上市公司企业经营绩效的研究一直是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Thomsen、Pedersen(2000)采用欧洲12国的345家公司样本,Makhija、Spiro(2000)以988家捷克企业为样本,Laeven、Levine(2004)设置了西欧13个国家的865家公司样本,Gomes、Novaes(2005)采集了美国600家上市公司样本,他们研究的都是有关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问题。我国学者王晓丽、陆国昆(2007),姜硕、庄新田、陆培明(2007),沈静(2009),徐翔、徐澜、安国祥(2010) ,王健、吴浩(2010)等也都采集了不同样本实证了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关注股权结构中的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属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选取浙江企业样本,试图研究讨论更多的其他股权结构因素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1研究假设
H1: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业绩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2:国有股比例与公司业绩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3:法人股比例与公司业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4:流通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2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浙江省2011年底11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之所以选择浙江地区是因为浙江省经济发达,股票发行种类较多,股权结构更趋多元化;股权结构趋于合理,非流通股与流通股比例趋于均衡而且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形有所改善,但仍然占据多数;股权集中的程度趋缓。
本文所用数据均来自巨潮资讯网(http://www.cninfo.com.cn)2011年浙江省上市公司年报,以及中国证监会网站(http://www.csrc.gov.cn)对浙江板块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的披露信息。
3变量设计
因变量选用会计利润指标中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反映公司盈利能力。选用这一指标主要是因为:①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一个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该指标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不受行业局限。②净资产收益率比其他指标受重视程度高,一般公布的公司财务状况中都会列出这个指标,因而数据比较容易获得。③净资产收益率是衡量资本收益的国际通用指标,选择该项指标是国内外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的普遍做法,因此便于交流和相互借鉴。
自变量选择了4个,分别是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其中,股权集中度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之和来测量,平方和越大,表示前五大股东控股比例越大,股权越集中。各变量的定义和符号见表1。
4统计分析
4.1 变量统计性描述
对所有的变量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见表2),结果显示,在有效样本的117家上市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最低值为-28.40%,最高值为29.68%,平均值为10.786 1%,标准差为7.314 33%,相差58.08%,差距较大;国有股比例最低值为0,最高值为69.23%,平均值为3.324 2%,标准差为11.126 73%,相差69.23%,变化幅度更大;法人股比例最低值为0,最高值为85.55%,平均值为11.902 4%,标准差为20.336 7%,相差85.55%,变化幅度较为剧烈;流通股比例最低值为14.44%,最高值为100%,平均值为79.372 7%,标准差为23.189 26%,相差85.56%,变化幅度也较剧烈;股权集中度指数最低值为0.6,最高值为61.24,平均值为14.747 6,标准差为11.337 84,相差60.64,相差较大。
4.2 相关性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各变量间相关关系进行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净资产收益率与国有股比例相关关系不显著;净资产收益率与法人股比例相关关系不显著;净资产收益率与流通股比例相关关系不显著;净资产收益率与股权集中度在0.05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自变量之间,国有股比例与法人股比例比值在0.0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在0.01水平下与流通股比例显著负相关;法人股比例与流通股比例在0.0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在0.01水平下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流通股比例在0.01水平下与股权集中度显著负相关。
实证结果表明,H4得到了证实;而假说H1、H2、H3没有得到支持。
4.3 统计分析结论
结论1: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表示的股权集中度在0.05水平下对企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适度的股权集中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保持一定的股权集中度,有利于公司经营绩效的提高。
结论2:国有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绩效没有相关关系。国有股一股独大,看似对经营绩效有正面影响,但是国有股虚设的问题仍然存在,还有,委托代理问题和低效率问题已成为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的重要因素。
结论3:法人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绩效没有相关关系。国有股东和法人股东是利益不同的投资主体,他们互相牵制,互相影响,因为国有股的强大控制力,导致法人股对绩效影响并不显著。
结论4:流通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绩效没有相关关系。由于目前我国外部市场发展不完善,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持有者大多是中小股东。虽然目前股份制改革已经基本结束,但是国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依然有所限制。中小股东持股比例小,而且以赚取差价为目的的买卖行为更使得小股东们无法实现对公司治理的监督。
5基于样本分析结论的建议
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其设置状况是否合理对公司绩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基于以上统计分析的结论,站在国家的角度提出3条建议。
5.1 保持适当的股权集中程度
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还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处于这一阶段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应保持相对的集中,不能完全分散股权。因为只有这样,相对大股东才有积极性将上市公司搞好,也才有能力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及时了解公司经营管理的情况,有效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促使上市公司业绩的提高。
5.2 正确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我国广大社会公众投资者数量虽然很多,但规模尚小,“搭便车”现象非常严重,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相关关系不显著甚至在某些行业出现负相关关系,非流通股股东严重侵害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整个证券市场呈现出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再加上已经持续多年的漫长熊市,广大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心理底线几乎到了冰点,使得股票价格指数波动异常激烈,理性投资正在离他们越来越远。所以,正确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已经变得尤为迫切。
5.3 加强证券市场的外部监管和法制建设
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要采用高质量的会计标准,以强化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国有之间信息的可比性,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完善信息披露需要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如规定信息披露的范围、形式、内容和频率增强公司透明度,防止内部操作建立健全会计工作监督体系,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新闻媒体等外界机构对公司监督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Steen Thomson,Torben Pedersen.Ownership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argest European Companies[J].Ste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689-705.
[2]Makhija,Spiro. Ownership Structure as a Determinant of Firm Value:Evidence from Newly Privatized Czech Firms[J].The Financial Review,2000(15):67-85.
[3]Laeven Lue,Ross Levine. Beyond the Biggest:Do Other Large Shareholders Influence Corporate Valuations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R]City of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4.
[4]A Gomes,W Novaes. Sharing of Control Versus Monitoring[J].PIER Working Paper, 2005(4):1-29.
[5]徐莉萍,辛宇,陈工孟. 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06(1):35-55.
[6]王晓丽,陆国昆.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税务与经济, 2007(2):42-45.
[7]姜硕,庄新田,陆培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7,28(12):1786-1789.
[8]刘新绍,张晓铃,李秀燕.中小企业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的经验数据[J].价值工程,2009,28(9):159-162.
[9]胡洁,胡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6(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