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噻嗪酮在水稻中的消解动态数学模型研究

2012-04-29李贤波陈浩沈菁

湖北农业科学 2012年18期
关键词:消解数学模型水稻

李贤波 陈浩 沈菁

摘要:采用GC-ECD法测定噻嗪酮在水稻(Oryza sativa L.)中的残留水平,建立Rayleigh动态模型、双室降解模型、阻滞动力学模型、指数负增长函数模型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等不同类型的数学模型,然后对其进行拟合度检验。结果表明,Rayleigh动态模型的拟合度最高,噻嗪酮在生态环境中的降解过程典型地受农药本身的化学分子结构、环境、施药次数和施药浓度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应用Rayleigh 动态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噻嗪酮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关键词:噻嗪酮;水稻(Oryza sativa L.);消解;数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S48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8-4101-03

Study on the Mathematical Models of Dispelling Dynamic of Buprofezin in Rice

LI Xian-bo1,2,CHEN Hao2,SHEN Jing1

(1. Agricultural Quality Standards and Inspec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Wuhan 430064,China;2. College of Science,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Different types of mathematical model, such as Rayleigh dynamic model, two-compartmental degradation model, kinetic model, the exponential negative growth function model and grey predictive GM (1,1) model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buprofezin residual content in rice determined by GC-ECD; and the fitness to model was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tness of Rayleigh dynamic model was the best. The dispelling process of buprofezin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typically affected by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pesticide, environment, times of spray and spray concentration. The Rayleigh dynamic model could better simulate the dispelling dynamic of buprofezin in rice.

Key words: buprofezin; rice(Oryza sativa L.); dispelling; mathematical model

在研究农药的降解规律中,选用适当的数学模型模拟农药残留的动态过程,对分析和预测农药残留量有着重要意义[1]。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农药在土壤中和植物上的消解犹如放射性物质衰变,在某一时刻农药残留量只与施药后的时间有关。在二嗪类昆虫生长调节剂中,噻嗪酮以其高活性、高选择性、长残效期等特点在农业有害生物的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3]。目前,关于模拟噻嗪酮残留的模型还未见报道,为了明确噻嗪酮在生态环境中的消解动态规律,可采用GC-ECD测定噻嗪酮在水稻(Oryza sativa L.)中的残留量,利用数学模型模拟噻嗪酮的动态消解过程。本研究将经典的指数负增长函数模型、Rayleigh动态模型、双室降解模型、灰色预测GM(1,1)消解模型以及阻滞动力学模型应用于水稻中噻嗪酮的消解动态分析,以期为噻嗪酮的分析和预测提供理论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水稻样品来源于水稻农残试验田,噻嗪酮购于德国Dr. Ehrenstorfer试剂公司。

1.2方法

1.2.1提取称取10.0 g样品于250 mL具塞三角瓶中,加入25 mL去离子水和50 mL乙腈,于摇床上高速振荡1 h,溶液过滤后加入已盛有10 g氯化钠的100 mL具塞量筒中,剧烈振荡2 min,静置30 min待净化。

1.2.2净化与检测准确吸取上层溶液10 mL于100 mL小烧杯中,70 ℃水浴蒸至近干。PC/NH2柱经4 mL乙腈+甲苯(3+1体积比,下同)活化,用2 mL乙腈+甲苯(3+1)3次洗涤小烧杯,并将洗涤液移入柱中。用25 mL乙腈+甲苯(3+1)洗涤PC/NH2柱,收集所有流出物于鸡心瓶中,50 ℃水浴中旋转浓缩至约0.5 mL,每次加入5 mL正己烷进行溶剂交换两次,浓缩至干。2 mL正己烷定容,旋涡1 min,过0.2 μm滤膜后,采用GC-ECD法分析。

1.3降解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把噻嗪酮在水稻中的残留量看作只与变量时间有关,即残留量(C)是施药后时间(t)的函数,设噻嗪酮在水稻中的残留降解函数为C=f(t),选择不同类型的数学模型,计算有关参数,建立相应的噻嗪酮残留降解动态模型。

2结果与分析

在未施用噻嗪酮的水稻上采集空白水稻样品,分别添加0.01、0.05、0.50 mg/kg 3个水平,每个水平5次重复,添加样品中噻嗪酮加标回收率为 97.6%~104.0%,相对标准偏差(RSD)在7.0%~16.0%范围。噻嗪酮在水稻中的最小检测浓度为0.01 mg/kg。回收率、相对标准偏差和最小检测浓度均能满足农药登记残留试验的要求。在田间分别采集施药后2 h、1 d、3 d、7 d、14 d、21 d的实际样品进行GC-ECD分析, 每个实际样品重复3次并取其平均值,可得噻嗪酮在水稻中的残留降解数据,见表1。

2.1噻嗪酮消解动态数学模型的建立

2.1.1经典指数负增长函数模型[4,5]在农药的降解规律研究中,一般认为,农药在土壤中、植物上的消解犹如放射性物质衰变一样,大致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公式来表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认为噻嗪酮的消失速度仅取决于当时噻嗪酮在水稻中的浓度,即满足微分方程:

dy/dt=-k·C(k>0),y(0)=a(1)

式中,C为农药在t时刻的浓度;t为施药后时间;k为农药降解速度常数;a为农药在t=0时刻的浓度(初始浓度)。

解微分方程(1)可得:

C=a·exp(-k·t) (2)

对式(2)中的参数a与k的估计方法,一般是先对式(2)两端取自然对数,得:

ln C=lna-k·t

令上式中Y=lnC,A=lna,B=-k,X=t,将式(2)转化为线性模型:

Y=A+BX(3)

然后应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式(3)中的A与B。

最后由A=lna,B=-k可求出a=exp(A),k=-B,这种方法称为最小二乘法。通过计算得到噻嗪酮在水稻中的指数负增长函数模型为:

Ct=0.760 52·exp(-0.290 78·t)

2.1.2Rayleigh 动态模型[6]设农药降解方程为:

C=a·xα·exp(b·x2) (4)

式中,C=f(x)为x时刻农药的浓度,a,α和b为待定系数,将式(4)两边取对数,得:

lnc=lna+αlnx+b·x2(5)

作变量代换,令y=lnC,x1=lnx,x2=x2,则式(5)可化为二元线性回归方程:

y=a0+a1x1+a2x2 (6)

其中a0=lna,a1=α,a2=b。

通过计算得到噻嗪酮在水稻中的Rayleigh动态模型为:

Ct=0.476 62·t-0.212 15·exp(-0.015 42·t2)

2.1.3灰色预测GM(1,1)消解模型[7-11]20世纪 80年代,邓聚龙提出灰色系统理论,把“数据不足”、“信息部分明确,部分不明确”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农药降解与施药外部环境关系很大,由于目前对施药的生态环境中的诸要素(如:温度、湿度、pH值等)对农药降解的影响并不完全清楚,因此施药的生态环境实质是一个灰色系统。

设农药残留序列为x(0)(k)=(x(0)(1),x(0)(2),…,x(0)(n)),满足k=1,2,…,n-1,对原始数据列作一次累加,得新的数据列:

x(1)(k)=(x(1)(1),x(1)(2),…,x(1)(n))(7)

由数学推理可得灰色预测GM(1,1)模型为:

X(0)(k+1)=X(1)(k+1)-X(1)(k)

通过计算得到噻嗪酮在水稻中的灰色GM(1,1)消解模型为:

X(1)(k+1)=0.045 58+0.731 54·exp(-0.354 08·t)

2.1.4阻滞动力学模型[12-14]

设dC(t)/dt=r·C(t)·1/t·[(C(t)/C0)-1]=r/t·C(t)·[C(t)-C0)/C0] (t>0,r>0) (8)

通过解微分方程(8)得:

C(t)=C0/(1+a·tr)(a>0) (9)

通过计算得到噻嗪酮在水稻中的阻滞动力学消解模型为:

Ct=0.849 04/(1+0.703 65·t 0.990 01)

2.1.5双室降解模型[15]在历时长、测定次数多的农药残留试验中发现,残留量在前期减少快,后期慢。这时如果用其他模型,R值可达极显著,但标准偏差较大,不能精确反映农药降解的实际情况。对该类降解就可用C(t)=A·exp(-a·t)+B·exp(-b·t)(a>b)双室降解模型表示。计算得到噻嗪酮在水稻中的双室降解模型为Ct=1.171 84·exp(-18.232 33·t)+0.560 42·exp(-0.182 9·t)。

2.2不同模型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拟合程度分析

应用经典指数负增长函数模型、Rayleigh动态模型、灰色GM (1,1)消解模型、阻滞动力学模型和双室降解模型分别计算t时刻的残留量,结果见表1。5种模型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37 16、0.980 89、0.929 03、0.955 55、0.980 64,残差平方和(S)分别为0.013 04、0.005 26、0.019 52、0.012 23、0.005 55,卡平方(X2)分别0.005 76、0.001 75、0.006 51、0.004 08、0.001 77。

一般情况下,应用相关系数(R2)和残差平方和(S)来衡量模型的精度。当0≤R2≤1时,R2越接近1,表明曲线拟合越好;S越小,也是表明曲线拟合越好[16]。

从表1知,相关系数(R2)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Rayleigh法>双室模型法>阻滞动力学模型>指数负增长函数模型>GM(1,1)法。S的高低顺序正好与R2相反。同时,用卡平方(X2)检验,X2的高低顺序与残差平方和S一致,均远远低于X20.01,6=16.81。

比较5种方法,其中Rayleigh法的精度最好,拟合程度最高;双室模型法次之;GM(1,1)法精度最差,拟合程度最低,见图1。

3小结与讨论

农药在植物体或者土壤中的残留降解与施药的外部环境关系很大,目前还不清楚施药生态环境中的土壤类型、pH值、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降水量等因素对农药降解过程的影响。农药残留降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和生化过程,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建立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动态模型,这些模型大都适合于部分农药品种的残留降解过程,但都不具备通用性。随着数字模拟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农药残留降解过程的研究将会不断得到发展。本研究通过5种数学模型对噻嗪酮在水稻中动态消解的拟合,用相关系数R2、残差平方和(S)和卡平方(X2)3个参数评价其拟合精度,结果表明双室降解模型的拟合精度最好,拟合程度最高,双室降解模型可用于环境中噻嗪酮的消解动态研究模型,为噻嗪酮在环境中的分析及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MAHADEVAN R, SMITH L. A mechanistic model describing the degradation of polymers[J].Polym Environ,2007,15(2):75-80.

[2] 邢华,蒋伟雁,许乾,等.25%吡蚜·噻嗪酮悬浮剂防治水稻稻飞虱药效试验[J].现代农药,2011,10(4):53-56.

[3] 黄超福,张扬,曾东强.40%毒死蜱·噻嗪酮有机硅乳油防治螺旋粉虱田间药效试验[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2):158-160.

[4] ROBERT G. Organic Pesticides in the Environment[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Chem Soc Pub,1996.122-131.

[5] 王增辉,王蕴波,窦森,等.农药降解方程y=ae-kt参数估计的一种方法[J].环境科学学报,1998,18(4):435-437.

[6] 方一平, 张庆国. Rayleigh 模型在农药残留上的应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5,22(4):462-463.

[7] 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8] 李春生.灰色消解模型的研制[J].农业环境保护,1993,12(6):284-285.

[9] 王增辉,刘宇红,贾红震.农药降解的灰色预测模型[J].农业环境保护,1996,15(4):185-187.

[10] 李峰,关大任.农药降解的灰色预测模型的改进[J].农业环境保护,1998,17(3):124-125.

[11] 杨怀金,叶芝祥,徐成华,等.基于IEA优化的农药降解GM(1,1)预测模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26(4):1469-1472.

[12] 刘爱国,花日茂.农药降解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9(3):311-315.

[13] 刘爱国,花日茂,卢罡.农药降解的阻滞动力学模型[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9(4):407-411.

[14] 王磊,夏璐,鲁栋梁,等.基于多因素的光催化降解动力学模型的研究[J].化学试剂,2011,33(5):405-408.

[15] CHEN C W, YANG H P. Evaluation of Inference Adequacy in Cumulativ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An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SW Ridge Relationships[J]. China Ocean Engineering,2008,22(1):43-56.

收稿日期:2012-07-02

作者简介:李贤波(1986-),男,重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药残留分析,(电话)18971170373(电子信箱)lixianbo860902@163.com;

通讯作者,沈菁(1968-),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与研究,(电话)027-87389808(电子信箱)myshengjing@126.com。

猜你喜欢

消解数学模型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水稻花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对一个数学模型的思考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