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好民生新闻栏目中的活动
2012-04-29王彦敏
王彦敏
民生新闻这种节目形态从20世纪末开始出现,在2002年至2005年达到巅峰。业界普遍把民生新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碎片化的原始状态;民生关怀的深度开掘阶段;以民生新闻为品牌的延伸开发阶段。近几年,民生新闻节目受到新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冲击较大,如何打造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如何突破民生新闻发展的“瓶颈”?业界人士对此一直在不停地认真探索。而民生新闻栏目开展民生活动无疑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民生活动是用“大民生”的眼光创新民生节目
民生节目发展到今天,并不仅仅只有民生新闻才是民生节目。不间断地推出活动,是节目,是服务,是创收,是传播,也是推介。怎么活动呢?办法大致有三种:一是节目内活动,不断推出特别节目,比如栏目满月特别节目、满百期特别节目等。二是有策划的社会推介活动,不间断地走向社会,实施节目与观众互相融入。三是有组织地服务活动,比如建立爱心基金、成立服务公司等。
这三种形式中,后两种已经成为一些民生栏目常态化的节目形式。比如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每两个星期就要组织一场吸引当地老百姓参与的户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民生新闻的内容,而且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陕西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10%的收入就来自各种活动;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则围绕老百姓具体的生活问题曾推出名为“都市频道社区行”这一贯穿全年的大型活动,深入城市的各个社区与老百姓零距离接触,形成了在全省赫赫有名的品牌,由此衍生出的便民生活服务网还被观众亲切地称为“生活110”,在当地,老百姓有什么生活难题都会拨打他们的热线电话。由此可见,民生新闻栏目活动搞好了,不仅能为栏目发展提供较为灵活有力的资金支持,更能达到提升栏目品质、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目的。这也是栏目从琐碎的“小民生”走向集中化、品牌化“大民生”的一个创新。
策划民生新闻活动要练好基本功
毫无疑问,民生新闻活动的策划对电视新闻工作者有着较高的标准化要求。策划者是一个活动的总规划师、把关人和核心力量。电视新闻工作者在策划活动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积累、扎实的业务理论基础、敏锐的思考与观察能力、鲜明的个性特征、旺盛的创新能力、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谙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一的敬业精神。而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策划团队中,策划者必须经常深入百姓生活当中观察新闻事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依靠群众智慧来创作电视新闻节目的理念和机制,使开展的民生新闻活动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精神财富和精神享受。
民生新闻活动要做到三个“有”
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民生新闻活动应做到“三有”,即“有用”、“有趣”、“有情”。
有用。民生新闻活动中,“民生”是活动的核心价值,也就是说,活动要与社会关注的焦点相结合,在把握社会脉搏的基础上实施策划,使活动既贴近百姓需要,又契合当地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例如,为了鼓励广大市民关注交通、养成良好的出行习惯,南阳电视台宛都播报与市公安交警支队联合,推出“寻找文明骑士”活动,记者和交警一起组成“行动小组”,在城区主要马路上寻访“文明骑士”。活动起初的寻访并不顺利,连续三天,一个“文明骑士”也没有找到。在对此做了全程记录的同时,我们更进一步对寻访中遇到的交通违规现象做了曝光和分析,由于时效性、现场感强,随着节目的播出,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市民的热议和积极参与,最后的寻访工作很顺利,可以说,这样的活动既是对全市交通整治大气候的有力配合,对市民的文明行车意识也是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教育。
有趣。每年国庆节,各地家电市场都会迎来年度消费旺季,消费者也很想在这个特殊时段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经过一番市场调查,我们联手当地知名电器卖场推出“家电TV团购专场”,特别请出电视台的当红主持人一一亲临团购现场,带领市民“砍价买电器”。主持人有着特殊的号召力,个个伶牙俐齿,前来参与的市民不但有机会一睹名嘴风采,还可以和他们一起与商家“斗嘴”,现场妙趣横生,场面相当火爆。消费者在愉悦中最终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效果很好。随着活动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我们每届“家电TV团购专场”都在成规模扩展,从市区向各个县市延伸,消费者享受实惠了,商家销售量攀升了,栏目也获得了不少的广告收益,三全齐美。
有情。任何节目,只要有真实情感,就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多年来,南阳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宛都播报》一直在每年的重阳节举办“相约九九·金婚大典”活动,为栏目报道过的多对金婚老人举行仪式,让老人穿着喜庆的服装,手捧鲜花,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手挽手缓缓走上红地毯,分切蛋糕。一年一年,一同前来的亲朋好友,还有闻讯而至的热心市民,共同见证着这些金婚老人的忠贞爱情,为他们送上诚挚的祝福,这也已经成为这档民生节目的一个品牌,以至于每年重阳节前一两个月许多人就开始报名了。其实,这项活动能成功地常办常新,得益于前期的周密策划和记者的深入采访。谁家没有老人?谁家没有故事?找细节,找出情点,找老人情感故事背后人性的困惑、挣扎和伟大,挖掘出老人与众不同的独特感情经历,抓住他们经历大起大落却依然牵手的精神内核,用音乐、字幕、特技等多种技术手段加以包装渲染,让节目更精致,让故事更动人。这样做,不仅撑起了多期节目内容,也给社会留下了很多温暖和感动,所以活动才能一直这么受欢迎地延续下去。
担当责任是开展民生新闻活动的标尺
诚然,开展活动是许多民生栏目提升亮点、提高收视率、增加经济收入的共识。但活动开展如何既能保证收视率又避免流于娱乐化和低俗化的倾向?节目如何做才能既符合品牌形象,又让赞助商满意?如何做到平衡?在这里,我们有一把标尺,那就是作为新闻媒体,是否承担起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放大公益价值。民生新闻不是加工方式问题,而是价值取向问题。栏目开展民生活动,要端正新闻态度:用善良的眼睛看社会,真诚的态度看生活,博大的胸怀看世界,温暖的心态看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弱势群体的公益活动最能鲜明体现出民生新闻贴近百姓,以民为本的特点。比如联合社会各界开展救助大学生活动,以及对特困家庭提供岗位、提供药品、提供智力支持等种种不同的援助方式,这样的公益活动是民生新闻节目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途径,体现了对人和社会的关怀,表达了人类心灵中向上提升的力量,从而给公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赢得了广泛的赞美和良好的声誉。
设定活动界限,坚决抵制“三俗”。近年来,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借助电视、互联网等平台,大举侵入人们的生活。民生新闻栏目在策划活动过程中,有些赞助商掏了钱,就要全部自己说了算,好的、生动的新闻资源被否定,把活动变成了赤裸裸的商业广告。还有一些活动把娱乐放大化,群众想演就演、想说就说,一些一心想出名的参与者就只能挖空心思用另类和出位来吸引眼球了。也有的媒体为了追求高收视率,不惜哗众取宠,甚至造假。就像一些电视台热捧的婚恋相亲节目,为了吸引眼球拉动广告,拜金、猎奇、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内容也许能够满足部分观众的某些欲望,但对年轻人的择偶观、婚恋观却直接带来了负面影响。电视人和活动的策划方一定要立场鲜明坚定,设定坚决抵制“三俗”的界限,甚至不惜牺牲一些小的、眼前的经济利益,唯其如此,自己的民生新闻活动才能赢得更多的主动空间,面对观众、面对市场,去做好去粗取精、俗中求雅的平衡。
有人说,实践永远比理论感性,创新永远比定义生动。民生新闻中的活动策划存在于角度选择和区域空间持续加工的动态发展中。我们不仅要在每个阶段不停地推陈出新,更应架构起价值和信任,让民生新闻的民生活动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南阳电视台)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