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发现:文化礼堂:汉阳西大街上的百老汇

2012-04-29周玥吴颖婕徐理

大武汉 2012年17期
关键词:西大街楚剧歌舞厅

周玥 吴颖婕 徐理

一道灰白围墙圈起的外围,是车水马龙的鹦鹉大道、香火正旺的归元禅寺;而围墙内,是汉阳西大街,曾被称为“汉阳的江汉路”,为打造仿古街,近期正在大面积拆旧建新。

现在的这里满目废墟,废墟前立着一栋黄灰色建筑,朝南的正门三角形屋檐下是“文化礼堂”四个字,尖角上的红星已被涂抹掩盖,只能依稀辨识出它的形状。这座礼堂“蜗居”于西大街邬家巷内,面积超过90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见证了近六十年的汉阳民间文化兴衰史。

汉阳最热闹的场所

文化礼堂的前身是一个私人楚剧团的演出场所。

解放初期,全武汉最火爆的楚剧团当属开明剧团,由老板杨开济与武汉楚剧第一位女花旦王明芝共同经营,不久武汉楚剧界“王牌”老生李协成一跃而起,与王明芝联袂“自立门户”组建了协成剧团。1953年,剧团迁至西大街邬家巷内,李协成个人出资修建了一座新剧场,命名“协成剧场”。

当年武汉楚剧繁华,几乎每个区都有民营楚剧团。在汉阳,当属“协成剧团”最为著名。剧团人丁最兴旺时,算上各类戏角儿、学徒、工作人员数量高达70余人,于是在协成剧场右侧,老板又修筑了一连排的青砖平房,作为员工宿舍。

协成剧场无论白昼黑夜,皆是灯火通明,一年演出场次超过720场,票价更是高到两角五分一场,并爆出“VIP”座位,即第一排长椅正中间区域,一票五角起步,即便如此,协成剧场每日门前依旧队列蜿蜒。

76岁的芦望明老人,1956年进入协成剧团做小生学徒,谈起当年剧团备受追捧的原因,他告诉我们:“角儿牛!”

协成剧团走出的“名角儿”从武汉楚剧最红的女花旦刘莲芝,到楚剧著名“三公之一”(包公、邓九公、济公)小生江临童;从名满全市的丑角李星元,到由小生转花旦的“后起之秀”杨云霞……无论档次还是阵容都堪称楚剧界的“五星旗舰”。

整个汉阳的诸多楚剧班子里,敢与武汉公立楚剧团争市场的,只有协成剧团独家。除了强有力的名角儿驻场外,剧团上演的楚剧剧目也堪称创意新颖。

“当年在协成剧场率先出现移植剧,这是楚剧圈内的大新闻。”芦望明老人说,“从改编越剧《玉蜻蜓》到新编剧目《青蛙公主》、《三头凶龙》、《嫦娥奔月》,甚至还有现代戏《挑女婿》、《雷雨》、《费公智自杀》……这些新鲜剧目让观众耳目一新。”

于是,在那个娱乐生活相当匮乏的年代,汉阳西大街的协成剧场成为整个汉阳最热闹的场所。

文化礼堂变身好旺角歌舞厅

上世纪60年代末,协成剧场被汉阳区政府收编,成为国有资产。协成剧团等几个民营楚剧团被集合,正式更名为“汉阳楚剧团”。1968年,协成剧场由国家出资,在原建筑青砖、红瓦的基础上修葺加固了一番,墙面糊上了一层黄褐色的涂料,正门屋顶尖端中央烙下一颗巨大的五角红星,摇身一变成为“汉阳文化礼堂”。

文革时期汉阳楚剧团正式解散,老协成的人员被分别下放到基层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此期间,汉阳文化礼堂成为区、街道“革命委员会”的会议场地,时不时有一些厂矿学校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此演出革命歌舞、样板戏等。

1974年,汉阳造纸厂幼儿园一帮小朋友们,在这里成功演出时长近两小时完整版的芭蕾舞剧《白毛女》,昔日的“协成剧场”再次轰动全市。

1978年,文化礼堂开始放映电影。初时礼堂设备简陋,仅有一部放映机,观众座位还和从前一样,木质长靠椅一排连着一排,全场能容纳500余人。次年,区文化科对礼堂内的布局进行改造,座位的数量也增加到800余个,并引进松花江XD3000型放映机,成为当时汉阳最主要的电影院。

《新闻简报》、《卖花姑娘》、《一个护士的故事》……电影放映完,观众们总是蜂拥而出,一边还在议论电影情节,并且很多天都会沉浸在电影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回味之中。

1980年起,文化礼堂每年接待的观众高达1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0余万元,其中1983年营业收入高达23万元。

80年代末期,歌舞厅在沿海城市流行,慢慢这股潮流席卷到内陆。汉阳文化礼堂也于1991年被私营业主租赁下来,改造成为“好旺角”歌舞厅。

原先,剧场内中空高粱木质结构的里衬被隔成上下两层,成排的木质长靠椅被撤出,压低的天花板被安装上五花八门的各色灯具。歌舞厅每日连开黎明、早、中、晚四场,遇到重大节日还有连场运作。“好旺角”成了西大街最大、最豪华的歌舞厅,这一开就是二十余年,直到今天。

除了好旺角歌舞厅驻扎于此外,隔层腾出的二楼一家网吧也经营数年,已于近期撤离。

从“协成剧场”、“文化礼堂”到现在的“好旺角”,这栋待拆除的建筑已成为汉阳最后的旧式剧场。当年兴盛的汉阳区委礼堂、汉阳剧场、桥机礼堂、大桥礼堂等早已消失不见,而它也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把老西大街的记忆画满墙壁

整个汉阳西大街,无疑是属于夕阳色的。闭上眼睛,你能听到菜市场里的叫卖,行人骑着自行车匆忙按铃,甚至还有白鹅在街上扑腾乱走发出的声响……一切都很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场景,有种让人怀旧式的喧闹。

把这些喧闹收集起来的,是汉阳电大的美术老师易小阳。从2011年12月开始,历时九个月,他在西大街一处近百米的拆迁围墙上,用一支画笔和丙烯颜料,不断涂抹出了彩色的老街风情。

汉阳织带厂、元妙观、仙桃园小吃店、修鞋匠、过路人……这些美好鲜艳的图像,跃然于文化礼堂旁边的一条小巷,年轻的观光客与当地的老住户错身而过,处处都透露着一种有趣的异质并存的形式。

易小阳告诉我们,起初他只是希望能把光秃秃的墙面画得漂亮一些。动笔以后,许多街坊都觉得他的画“有意思”、“有冲击力”,于是主动提供线索启发他,还有人找出八十年代登载过西大街的老报纸,给他讲述很多以前这里的故事,易小阳说:“街坊邻居让我越画越有灵感和激情。”

易小阳今年55岁,幼年就热爱涂涂画画,1984年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有着专业绘画功底的他,随时随地都在画画。以前几乎都局限在纸上,这次易小阳让墙成为了他的画布:“艺术一定要来源于生活,在家闭门造车无论怎么都画不好,现在我随便动一笔,感觉和味道就出来了,我现在才真正明白,技巧都是通过人的生活表现出来的。”

易小阳也对“文化礼堂”记忆深刻:“以前它是汉阳三大剧院之一,因为在汉阳的中心地带,所以来的人特别多。我就是在那里看的《佐罗》,当时觉得电影院的效果非常震撼。”

聊到对于西大街的印象,易小阳说:“这里以前都是青石板路,旁边还有一条小河,老字号也特别多。”接着他指着一幅画告诉我们:“我画的这个仙桃园小吃店就是老字号,七十年代,西大街的居民都是集中在这里过早,每天会排很长一条队。”

吃,始终是西大街的话题之一,现在也是如此。下班的钟点,烧烤摊、各种小食摊就会开始营业。很多在这里吃东西的年轻人会拍下易小阳的画发到微博上,而他自己也很喜欢欣赏这样的场景:“一到傍晚夕阳西下,逆光穿插在墙上,很有色彩感。路人看我的画,我又在看他们,现实就好像和我的画融合起来了,显得特别浪漫。”据说还有些人会扛着专业相机,在这里一拍就是大半天。

由于拆迁围墙是临时性的,日晒雨淋难免掉色,易小阳为此从最初的水粉改用不易掉色的丙烯颜料,不定期地添加颜色和内容。易小阳说:“这些都是我自愿的,后来有人要给我捐款我都没有要,因为我爱好画画,画出来也是为了给人以享受,这是我留恋西大街的一种方式。”

猜你喜欢

西大街楚剧歌舞厅
1980年代深圳音乐茶座、歌舞厅的流行音乐
记忆中的老大街
浅谈楚剧历史及发展
——以武汉和孝感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楚剧”的传承发展研究
这样的爸爸
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Comparing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ecosystem carbon exchange between alpine meadow and cropland in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关于楚剧音乐改革的思考
西安西大街商业街光环境分析
“领导干部禁入夜总会”过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