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结点—关系链结构”的信息分享
2012-04-29刘焱飞
刘焱飞
信息化世界背景下的结点与关系链
从空间角度来定义,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是信息世界;而从时间角度来定义,目前及未来的时代都是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世界由不同的结点以及结点之间的关系路由组成,并形成“结点-关系链结构”,每一个特定的“结点-关系链结构”都可以被看作是媒体,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媒体概念的理解方式。
媒体的本质是信息分享,因此本文将媒体定义为:传播和分享信息的结点-关系链结构。
什么是结点
结点包含个人和组织两大类:个人结点即人的个体独立存在;组织结点包含但不限于政府、企业、NGO、协会、宗教、民族等所有这些非个人的存在方式。
在信息世界的背景下,狭义地说,能够传播和分享信息的结点,就是媒体,换句话说就是——结点即媒体。
结点在信息世界里的地位是平等的,无论是个人结点还是组织结点,只要进行信息传播和分享,都可以被看作是媒体,换句话说就是具有了媒体属性。
传统上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站等形态来描述的媒体,只是结点的一种形式,当互联网进入Web2.0以后出现的微博等新的媒体形式,也是结点的一种形式,因此,所有用结点的概念来描述的媒体,具有逻辑上的统一性,能够向下兼容。
什么是关系链
关系链就是让不同结点之间产生相互联系的一种存在方式,用网络语言来描述,关系链就是让结点发生联系的“路由”,关系路由是结点之间进行联系的渠道,结点之间的关系路由有如下特点:
一是有虚实。分为两种:有关系和没关系。用数学方式可以描述为二进制的1或0。有的结点之间的关系链看得见摸得着,自然应该描述为“1”,而有些关系链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比如以互联网联系的这种方式,其实这种关系链也应该描述为“1”。理论上,我们倾向于相信信息时代的信息世界里,任何结点都可以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方式产生联系,因此绝对以“0”的方式存在的关系链,我们在理论上假设它并不存在,但是实际上也的确存在着没有任何联系的结点,通常我们把这种暂时的存在状态描述为“0”。正因为有信息世界和信息时代的大背景,“0-1”状态随时都会产生转化。“0”是暂时的,“1”多为常态。
二是有方向。这是矢量概念,可简化为三种方式:正向、反向、双向。用数学符号即是:→、←、←→。举个例子:我们通过电视能经常了解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信息,但他并不知道我们的存在,我们会说“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可以描述为“我←奥巴马”;如果我们通过美国总统的白宫邮箱给奥巴马发去一封电子邮件,或者通过Facebook联系奥巴马,可以描述为“我→奥巴马”;而不久后如果奥巴马回函,则可以描述为“我←→奥巴马”。
三是有强弱。弱关系交往频次低,强关系交往频次高。数学上可以直接以自然数表达,例如在中国的微博上,人们已经能很容易地通过转发评论次数的“@”数量等数据来理解这种关系链的强弱了。关系链的强弱可以用数学中的自然数进行表达。
四是多样存在。结点之间关系链的存在形态是多样化的,为了研究的简便,我们可以把多样的关系链形态简化为三种方式:基因关系、利益关系、情感关系。
相比较而言,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都容易理解,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基因关系及其引申意义:对个人结点来说,基因关系代表了血缘上的遗传,即亲缘关系;而对于组织结点来说,同属于一家企业的子公司或员工,或者同属于一个国家的公民,也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基因关系,而维系这种关系的基因,我们习惯上把它称为“文化”,即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尽管强度很弱,但我们并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五是动态变化。关系路由的动态变化不仅包含“0-1”转化、“←→”方向变化、强度变化,也包括基因、利益和情感关系之间的相互转化或叠加、增删。
六是可以传播和分享信息。
七是关系链是结点和关系路由有机组合的整体。结点和关系路由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这一整体,我们称之为“结点-关系链结构”。
“结点-关系链结构”的行为准则
准则一:寻找关系路由最优解。关系路由始终存在最优解,即效率最高的那条渠道。简单地说,A可以通过B找到Z,也可以通过C找到Z,当然还有D、E、F、G等,但是肯定只有一种路由是效率最高的,因此寻找最优解是结点-关系链结构的目标和使命之一。
准则二:追求媒体地位的平等。Web2.0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噱头是“人人都是媒体”,有观点就曾这样描述:“在微博里拥有10万粉丝,你就相当于一个新闻网站;拥有100万粉丝,你就相当于一份影响全国的报纸;拥有1000万粉丝,你就是CCTV。”这种“人人都是媒体”的平等观,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实际上,我们深知即便是拥有2000万粉丝的@姚晨,也很难有CCTV的影响力。
理论上平等的结点,其不同媒体的影响力取决于关系路由的不同。有影响力的媒体之所以有影响力,是因为它拥有或寻找到的关系路由有大量的最优解,包括政治权力结点、经济权力结点、学术权力结点等,并且已经结合成为有机的整体,其他的个人或组织结点很难打破这种既定的存在。
因为结点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善关系路由和关系链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并通过传播和分享信息,最终在精神层面上实现媒体平等。
准则三:通过信息分享,实现媒体价值。“结点-关系链结构”的价值来自于通过信息共享满足信息需求。无论是个人结点还是组织结点,都有自己独特的信息需求,只有着眼于如何满足这些信息需求,媒体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常说消费者是上帝,同样的道理,一个媒体的价值不取决于你自己,而是取决于你满足其他结点信息需求的水平和程度。
为什么要信息分享
一是分享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因为信息就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二是分享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媒体地位不同的现实原因,它最终应该被打破。
三是分享可以使结点提升自身的信息墒成为可能。结点同时获取其他结点的信息,从而使得增加自身的信息墒成为可能。分享可以使结点获得结点本身原来所不知道的信息,这种信息未必一定能提升信息墒,但它使得信息墒提升成为可能。
四是分享可以使交易成本最低,而价值最大化。科斯的企业理论发现的交易费用问题,在信息世界的互联网上,如果以信用和交换为基础,结点之间可以实现交易费用最低,甚至使交易费用为零。交易成本最低,就意味着媒体价值可以最大化。
媒体的商业价值,由什么决定
一是PR值理论的结论说明:某一结点的商业价值是由信息世界里其他所有关联结点创造并让渡的。
二是其他所有关联结点为什么要让渡它的“东西”(支付现金或关注等)给某一特定结点,从而产生商业价值,取决于该结点满足其他结点需求的程度。
关于媒体实现商业价值的建议
一是媒体必须尽可能多地与其他结点之间建立确定的联系,该联系是可测量的、可数据化的、可准确掌握的,而非模糊的样本调查结果。
二是媒体的使命只有一个:为其他结点创造“能满足需求的信息”,然后在需求被满足后,按照其他结点愿意支付的价格,支付现金或关注力,从而让渡给该媒体结点,实现媒体结点的商业价值。
三是媒体结点应该努力把自身打造成更具影响力的政、商、学平台。结点的商业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结点与政治结点、商业结点、学者结点之间有机结合的紧密程度,并应形成自己有机的系统。
四是如果按照系统论来理解,结点之间的信息共享必须建立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1+1>2的系统要求,形成结点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进化出一个有机的系统,而非简单捆绑。同时按照产权经济学的理解,结点与其他政府结点、商业结点、学者结点等之间应该签署一系列契约。明晰的产权和权利义务约定,是媒体实现商业价值的大前提。
五是如果按照控制论来理解,结点与结点的关系路由应该通过多次重复博弈,进行科学分析和试验,找到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噪音,并建立一整套工具和方法,减少噪音,实现控制论中的负反馈,而非正反馈,找到关系路由的最优解。
六是如果按照信息论来理解,结点之间链接的主要功能在于消除不确定性,通过信息流的共享,打破信息不对称,从而从根本上实现结点与结点之间的真正平等。
七是如果按照科学哲学和哲学人类学以及指向“人”的伦理学来理解:结点的商业价值并非终极追求目标,结点应该在科学精神指导下求真,然后求善,最终求美。“合式”的“美”才是结点的终极追求。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