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野下城市与文化的关系

2012-04-29周剑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8期
关键词:城市传播文化

周剑

【摘要】城市就像一个“文化储存器”,更是文化传播中的媒介。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依托人类文明的发展,剖析了城市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当今城市快速建设中存在的文化层面的问题。

【关键词】传播;城市;文化

引言

传播学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门新兴社会科学,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一门概括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具有完善理论体系的学科。传播是人类交流的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任何的传播都需要媒介,城市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便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它储存和表达着人类文明的发展。

城市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人类的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城市在发展演变的同时,与人类文化存在着重要的内在关系,“一个城市的级别和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功能的发挥”。

城市是一个“文化储存器”

城市是人类的居留所,因此也是人类文化的聚集地。芒福德将这种“聚集地”比喻成“文化容器”。其实城市对于文化来说更像是一个储存器,而这种储存器不止具有简单的储存作用,就像化学实验一样,容器中每一种物质都有可能对其他物质产生影响甚至反应,这种反应可能很大或者很小,也可能很快或者很慢。从传播学的视野来看,人们通过城市这样的媒介将文化进行存储,然后城市又将这些文化的信息进行展现和传播,甚至交流。文化在这种传播和交流中又得到创造和发展。

城市的文化储存。人类文明的进步始终与城市的发展紧密连结在一起,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城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在与城市的碰撞中产生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指导、支配和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行为心理和价值观念,影响到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和效率,并对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等加以约束。而正是这种影响与约束使得文化得以贮存。因此,任何时代的文化在城市中都会留下痕迹和沉淀,任何一座建筑、任何一件东西都能找到文化的影子。

这种储存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物质方面是通过某些实体形态来储存的,是显性的,大到建筑街貌,小到家具饰品,每个时代每种文明都会对物质实体有一定的形态追求倾向。虽然这种倾向存在个体差异,但所体现的文化都是一类的,因为其都处于人类发展的同一阶段,都在同样的文化背景中。这种倾向在实体形态中得以体现,文化也就相应地蕴含其中。实体物质能够存在多久,所蕴含的文化也就能够沉淀多久。这种方式储存的文化表现得更直观,也更具感染力。

精神方面的文化储存则是通过文字记载、典故传说、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来完成的,是一种抽象的储存,是隐性的。有的是直接储存的,而有的则是在不断发展和传承中储存的。中秋节由神秘的拜月演变为赏月的习俗;元宵祭神用的灯火,成为人们游览观赏的花灯……这些都是发展的储存,也可理解为不断的动态的储存。

城市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城市和社会中的一员。社会生活是人们的生存方式,人际交往是人们的必要活动,文化便在这种方式和活动中传播和交流着。而城市是这种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媒介。人类的文化也只有通过不断的传播和交流才能不断地发展。

城市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城市人的交流活动。城市是开放的又是聚集的,人们在这里不断地进行着大量的物质与精神的流通,文化便借助这种媒介的形式进行着传播与交流。其次,城市自身的文化交流。城市本身又是一个文化博物馆,长流不息地传播着储存的文化,不断地进行着文化与人、文化与文化的交流。不管是新文化还是外来的异质文化,都会与这种“馆藏”文化进行对话。最后,城市提供了一些专门的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场所。这种传播与交流则更为直接,如学校、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中心等。

城市的文化创造和发展。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各类活动高度聚集,相互影响,文化便在这种城市活动中相互碰撞着。新旧文化的冲突,异质文化的渗透,在多变的城市客观环境中创造和发展。当然,城市的文化创造和发展是建立在文化的储存与传播交流基础上的,文化只有储存了才能传播和交流,只有通过传播和交流才能不断地创造和发展。

当一种新文化传入的时候,城市中储存的旧文化便与之产生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新旧文化相互影响着,或是新文化融入旧文化,文化得以发展;或是旧文化融入新文化,创造出另一种文化。西方服装文化融入旗装,旗袍诞生;中国文化融入洋装,中山装诞生。民国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城市一改传统街区的风貌,一种中西合璧折中主义的特殊时期的建筑文化随之诞生。

在古代社会,科学技术不发达,交通与通信手段比较落后,信息的获取比较缓慢,城市也因此相对封闭。这时候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也是比较迟缓的,一种文化从一个城市传到另一个城市可能需要漫长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这种文化会受到途经城市的文化影响,不断地交流与发展,最后传入这座城市,然而,最后的文化可能跟一开始的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城市的文化创造和发展功能作用的结果。

当今中国建设中城市与文化的关系

城市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不停歇不间断地接收和传播信息,然而在这种传播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诸多阻碍,类似传播学中的传播隔阂,造成对所传信息的曲解和误解,甚至是信息的毁灭。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空前高涨。城市文化信息的表达成为关注的焦点,形象工程开始遍布大街小巷。然而贪大求洋与虚假复古的“形象”过后,城市却散发着怪异僵硬、肤浅滑稽的信息与表情。

文化信息的破坏造成城市的苍白。城市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文化是该民族在特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创造、积累形成的,是城市历经沧桑储存下来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创造文化的环境、条件、方式以及发展途径各不相同,导致创造出来的文化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各具特色。这种特色是民族的个性和象征,也正是这些特色导致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它一旦消失,民族也将随之消亡。任何一座城市都储存着深厚的人类文化,盲目地改造城市就等于在删除储存器,也就是在销毁储存的文化。然而,储存的文化一旦被删除就再也回不来了。所以,作为“储存器”的城市在建设和发展的同时更应该起到保护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也要保护。

随着信息的快速传递,人们的频繁交往,物质与精神的快速流通,这一切都将导致文化的加速发展和异质文化的不断侵入,城市的文化储存功能则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快速。但是对储存的文化要有所区分,特别是新旧文化、本土与外来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当然,城市的文化储存是城市的一种内在规律,通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在城市建设中有些人却刻意地扭曲这种储存功能。而这种储存文化将与人们的共同取向相违背,也经不住历史的考验。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大部分城市都把焦点定在经济上而忽视了文化。经济发展确实可以带动城市的发展,但是以文化的消失为代价的发展则只会使城市变得苍白无力。虽然保护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引进多少投资、新建多少工业项目、年均增长多少产值仍然是领导们追求的政绩目标,而对文化遗产和城市文脉重视的太少。然而,民族文化的散失导致文化多样性的散失,均质的平淡文化的产生,将使城市“死去”,造成城市建筑风格雷同、缺乏特色、文化浅薄的现象。多元化的经济没有多层次的文化支撑,显得没有生气,缺乏活力。因此,经济固然重要,但文化更加重要,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是极具魅力、潜力和吸引力的城市。

文化信息的盲目导致城市的怪胎。城市中的文化交流是文化传播中的一种行为过程,这种过程不同于拿来主义,它需要选择、取舍、融合甚至再创造,最后留下的应是优秀的文化、灿烂的文化,能够适应当地并被接受的文化。特别是在交流空前繁荣的当今时代,对交流的认识越发显得重要。杜绝所有见文化就要、文化崇洋以及拿来主义的现象。但在中国目前的城市建设中,这些问题却普遍存在。

传统的街区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苍白”的大道、“寂寞”的草坪、暴晒的广场。这些是几十年前美国出现的城市化妆运动的文化产品,这种不生态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城市文化已被淘汰。但我国的城市建设者们并没有来吸取前人的教训,不加取舍地拿来就用,且还很自豪地作为政绩炫耀。这种文化的传播是没有交流的传播,是经不起时代考验的传播。同样的,城市中模仿成风的罗马柱、古典雕塑等等,都是一种肤浅的文化传播、是一种毫无底蕴的暴发户式的城市文化。

文化信息的发展决定城市的进步。在现代开放的社会,城市的文化创造和发展功能体现得更加强烈与迅速,各种文化通过城市交流和发展着,一种新文化很快地就会传入各个城市角落,与各种城市文化进行对话,得到不同的发展,甚至产生各种新的不同文化。信息的快速流通,城市中文化多样性的快速增长,是当今城市社会的显著特点。然而,城市的民族文化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受到各种外来文化不断的侵蚀与渗透。怎样保护我们的历史文化,怎样使历史文化正常发展,是我们应该不断思索的问题。

城市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发展,在文化的交流中发展。历史的文化是好的,但是它只属于那个时代。只有不断地融入新文化,紧跟时代的步伐,这种文化才能够不断地发展并创造辉煌。因为活着的东西有生命,有生命的东西必然会新陈代谢。因此,前面提到的历史遗迹与民族文化的保护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面要原封不动地保存,尽量体现原貌。这是针对那些不再使用,完全是为了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展示而言的。第二层面则要动态地保护继承,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融入新的文化。这是指那些现在还在使用的,如上海的新天地,通过融入新文化,使原有的传统文化罩上了一层时尚,城市的文化得以发展。

文化是动态的,把“全球化”看作是“西化”并极力排斥外来文化是错误的,是一种民族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更会抑制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于文化的发展都很重要,没有民族的和传统的内核,就没有特色,没有世界优秀文化的融入、没有时尚气息,就赶不上潮流。

然而,人们在城市建设中却对文化的发展认识不清,抑制城市的文化创造与发展功能。一种是极力地抵制一切外来文化与新文化,把民族文化“保护”起来。这种保护其实是一种“软禁”,锁定了储存器,使它丧失了储存功能。这样只会让城市与民族文化慢慢“死去”。另一种是过于痴迷外来文化而轻视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发展是一种均质文化的发展,将导致文化的侵略,文脉的枯萎,文化多样性的散失。这两种极端做法,只能让城市在“腐烂”或“苍白”中死亡。因此,在建设中要能够用好城市这个储存器,处理好文化的发展,处理好新旧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从而保持全球文化的多样性。

结论与启示

在当今信息文化的时代,城市的建设越发显得重要。“文化储存器”的改变直接影响着文化的改变。处理好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媒介与传播的关系,构建适宜的城市表达是建设者们的首要任务。既要保护城市的内在文化,也要通过“储存器”的功能引入优秀的外来文化,在文脉的传承下发展文化。充分发挥城市的文化功能,使文化健康地发展,保护好文化的多样性,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我国城市建设成新时代的文化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申海.城市的困惑[J].城市问题,1999(2).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城市传播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
城市配网建设探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