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节日文学的创作心理和审美体验

2012-04-29张丑平

山花 2012年2期
关键词:寒食节寒食

张丑平

上巳、寒食、清明是春天的三个重要节日。上巳节是指以干支纪日历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历代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事项是“祓禊”,也就是到水中沐浴,祓除不祥。寒食节一般设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又称“百五节”或“一百五”。寒食节的重要习俗是禁火、冷食。清明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唐代以前,清明一直作为季节时序标记的节气而存在,在唐代以后才逐渐融合了时间相近的上巳节、寒食节的习俗变成了一个以踏青、扫墓为主要活动的节日。唐宋时,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娱乐性增强,活动事项增多。因此具有了相近的活动内容,又由于时间的接近,所以这几个节日经常连在一起进行,节日开始呈现融合趋势。宋代之后,上巳节开始衰落,寒食节也逐渐被清明节取代,清明节变成了一个以踏青为主的春日游玩节日。本文主要探讨在这三个节日的文学创作中体现的独特心理和审美体验。

悲欢交织——春天的乐感意识与节日里的感伤情怀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中,四季物候分明,在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中,人们逐渐对时间的流逝有了深刻的体验。而四时的代谢有如一切生命的生长衰亡,人们在时间的流逝中也感受到了生命的更新与变化。正如学者所言“与一切文明一样,时间感总是与生命感携手同来”。

春天是四季之首,在春光的沐浴和春雨的滋润下,大地涌动、万物复苏。春天孕育着生命,也是感受生命意识最强烈的季节。首先,从季节变化上看,春季气温上升,雨量增加,大地复苏,万物生长,是一年从寒冷到温热的转折关头。《汉书·律历志》曰:“故春为阳中,万物以生。”又日:“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其次,从生产活动来看,无论是采集、渔猎,还是农耕、畜牧的生产方式,都是从春天开始的。《淮南子,主术训》曰:“甘雨时降,五谷蕃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礼记·月令》曰:“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再次,从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看,春天人们身体处于旺盛阶段,受到和煦春光的感召,人们的心情也会变得欢快。班固的《白虎通》上说:“嫁娶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在这样一种天气下降,地气升腾,万物萌发的季节,男女爱情和婚姻的发生就成了自然。上巳节求偶、求子,清明节踏青的民俗活动就发生在这样的季节。

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以游春活动为主,时间处于仲春、暮春之际,这时春天的生机已经一览无余,相对其他节日来说,无疑更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生命的气息和活泼泼的生机与希望。在这三个节日的民俗活动中,包含着春天特有的关注生命的习俗。这几个节日里的踏青活动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感受到生活的欢欣与生命的活力。

在上巳、寒食、清明节日文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欢欣和人们在春天里的乐感意识。唐代崔颥《渭城少年行》写了寒食日长安的繁华之景和人们游玩兴致:“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秦川寒食盛繁华,游子春来喜见花。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宋代万俟咏《三台·清明应制》词写了清明时节的热闹场景:“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可见,在这几个节日里,人们尽情地享受春天的良辰美景和生活中的赏心乐事,或是宴饮游玩,或是饮酒作诗,或是斗鸡斗草,充分体现了节日里的欢乐气氛。

春天既是充满生机、在万物勃发中孕育着希望的时刻,又是触发人的愁绪、在落英缤纷中感受着岁月流逝的季节。“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在自然景物的触动下,人们会思绪万千。春天的逝去使人们联想到美好岁月的逐渐消亡,容貌的变衰使得他们回想起人生的种种不如意,面对春景,人们就会把自己的伤时感事心理寄托给春花春月。正如仇兆鳌对杜甫诗句“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注中所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侍;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一,在春天的节日中,人们的这种情绪则更为突出,因为节日给人们一种时间流逝、年岁更新的感受,尤其是敏感的诗人们在热闹的节日背后,会感受到那种岁月悄然而逝的伤感与无奈。从上巳、寒食、清明这三个春日节日的诗文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伤春抒情模式蕴涵了许多的文化心理:既有仕途坎坷、人生飘零的失意,也有时光飞逝、青春不再的慨叹;既有情感受挫、好梦难成的痛楚,也有富贵难驻、生死无常的无奈。

古人为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目标,离妻别子、四处奔波以求取功名利禄。但由于种种原因,难免遇到仕途不顺、天涯孤旅、被贬遭迁的境遇,在漂泊的人生中,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孤独和沦落天涯的怅惘。明媚的春光、踏青游玩的佳节,更衬托出他们凄凉的处境。卢纶《寒食》写道:“孤客飘飘岁载华,况逢寒食倍思家。莺啼远墅多从柳,人哭荒坟亦有花。浊水秦渠通渭急,黄埃京洛上原斜。驱车西近长安好,宫观参差半隐霞。”仇远《满庭芳》上阕:“寒食无情,阳春如客,晚风落尽繁枝。落红堆径,小槛立移时。乐事不堪再省,吴乡远、愁思依依。谁家燕,斜穿绣幕,轻惹画梁泥。”由此可以看出,在寒食清明节,无论是“满眼有花”,还是“落红堆径”,无论是上坟扫墓的习俗,还是芳草离离的春景,都会引起漂泊在外、客居他乡文人们的人生愁绪、飘零痛楚。

上巳、寒食、清明处在仲春三月,在节气上,此时“有疾风甚雨”,所以咏上巳、寒食、清明的诗词中,有很多写到了风雨,并普遍形成了风吹花落、雨打残红的伤花惜春意境。马子严《阮郎归·西湖春暮》写道:“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周紫芝《风入松》上阕:“禁烟过后落花天。无奈轻寒。东风不管春归去,共残红、飞上秋千。看尽天涯芳草,春愁堆在阑干。”无论是欲“留春不住”,还是“雨声自唱惜春词”,都反映了诗人们由“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辛弃疾《满江红·暮春》)之景所触的伤春情绪:面对暮春花褪红飞的残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好景不常、时光易逝,而自己的青春已不再回来!

在这几个节日的诗文中,尤其是在寒食节诗文中,作者经常产生一些对生死的思考。如白居易《寒食野望吟》、张籍《北邙行》诗中的生死之感、人生之叹都是由寒食节上坟扫墓的节俗引起。因为在墓地,人们更能感受到生死之隔之痛,离别聚散之无常。这些诗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死、对人生的一种深沉思考。雅俗共赏——共同游宴的群体体验与独自游赏的心灵感受

有学者把“节庆”定义为社会大众情绪的发泄,或者是一种“置身在人造的纷扰中的氛围”,是一定时空和族群内的习惯性集体活动。上巳、寒食、清明节日的集体活动主要有宴饮、水边修禊、踏青、荡秋千等。在节日里文人们与民众一起参加丰富的节俗活动,感受节日热闹的气氛。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写了上巳节诗人与友人一起游宴的

狂欢场面。柳永《破阵乐》描写了北宋初上巳节时官民共乐的节日盛况:“时见。凤辇宸游,鸾觞禊饮,临翠水、开镐宴。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罄欢娱,歌鱼藻,徘徊宛转。别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争收翠羽,相将归远。渐觉云海沈沈,洞天日晚。”由此也可见节日“官民同乐”的特征:一方面,节日是一种反映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和愿望要求的民俗文化,因此节日活动参与者主体就是广大的民众;另一方面,为了以礼乐教化人民,求得社会安定,历代帝王、官员也会参与其中,营造“与民众同乐同庆”的节日气氛。

在节日里,也有一些文人没有参加群体性宴饮游乐活动,而是自己一个人独自去领略节日的风景,去品味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心灵感受。唐人殷尧藩《上已日赠都上人》诗中写了上巳日“鞍马皆争丽,笙歌尽斗奢”的热闹之景,而诗人却无心游赏,独自到禅斋,去感受那份旅途孤寂情怀。宋魏野《清明日书谔公房》:“城里争看城外花,独来城里访僧家。殷勤旋乞新钻火,为我亲烹岳麓茶。”这首诗也同样写了节目里无心看花、独自访僧的特殊心境,对于那些习惯于冷寂。或是客居他乡、仕途不顺的人,节日的热闹氛围、繁华景象反而会引起内心的悲戚与伤感,所以他们在节日里寻僧访道,以得到暂时的心灵宁静。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节日里,尤其是寒食清明这样祭祖的节日里,漂泊在外的游子更容易触动乡思之情。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抒发了寒食节诗人独自把酒看花、思念亲友的感受,王禹偶《寒食出城马上偶作》诗中更是将节日“艳治桃花迎马笑,轻狂榆荚扑人飞”的美景与自己“欲报君亲与愿违”,“宦途时态更谙尽”的悲凉心态作了形象的对比。

由此可见,在上巳、寒食、清明节日里,既有众人游赏、官民共乐的节日热闹氛围,也有文人独自游玩、品味心灵孤独的节日心态。

今昔对比——节日里的审美回忆与记忆中的节日情境

回忆是一种体验,正如伽达默尔所说的:“凡是能被称之为体验的东西,都是在回忆中建立起来的。”上巳、寒食、清明节日文学中有很多回忆性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所处的当下节日情境,也可以在诗文的今昔对比中体会到作者在节日里的心理感受。

现在和过去是两种时间概念,在今昔对比中,给人感触最深的就是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无情。白居易在《中书连直,寒食不归,因怀元九》诗中面对节日春景,对比今昔游玩情景,感受到的只有“鬓发茎茎白,光阴寸寸流”的悲愁。李曾伯《沁园春·送乔宾王》回忆了二十年前清明上巳节,群贤毕集的热闹场景,而如今则“一枕黄粱,满头白发”,往昔旧游所存无几,在回忆中既感叹了时间的无情,也抒发了思乡之情。

当人们在今昔同一节日里,处于不同的空间时,会产生种种感叹,包括国破家亡之痛、物是人非之恨。戴复古《满庭芳-楚州上巳万柳池应监丞领客》就抒发了在“三日春光,群贤胜践”的上巳节,想到过去和现在山河有异时“举目恨堂堂”的亡国之恨与重振山河“为国洗河湟”的豪情壮志。

唐宋以后类书的增多为人们的诗文创作提供了便利,文人们在节日中凭着记忆对过去的节日情景进行回忆,仿照前人的诗篇进行创作。相应地,作品中的个人情愫增多,节日风情远不如前人作品中描写的那样鲜活生动。但是文人却创作了另一种节日审美感受。

例如宋之问被贬之后曾作《桂州三月三日》,诗中描写昔日在京城时受宠的荣耀与富贵生活,而今自己则“远投魑魅乡”,在节日里只有以愁思相对:“主人丝管清且悲,客子肝肠断还续。荔浦蘅皋万里余,洛阳音信绝能疏。故园今日应愁思,曲水何能更祓除。”在作者眼里,节日不仅仅是与众共乐的一个特殊日子,在今日与往昔、热闹与冷清不同节日气氛的对比中,更能体现繁华背后的个人际遇。

总之,节日文学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的文学种类,在具体的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心理感受和审美体验。而在上巳、寒食、清明这三个春天重要的节日中,文人们更易体会到:共同宴饮的群体体验与独自游赏的心灵感受,春天的乐感意识与节日里的感伤情怀。在对节日的回忆中,作者常常通过细腻的观察去体会节日的审美文化,去感受深层的生命体验,去体悟阔大深远的宇宙境界,从而获得深刻的人生感悟。

基金项目:本文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寒食、清明节日民俗与文学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20100110。

猜你喜欢

寒食节寒食
时光中的传统文化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寒食节去哪了?
寒食节,踏春去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4月3日寒食节
你知道寒食节吗?
ТРИ ШЕДЕВРа
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寒食帖》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