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中的传统文化
2023-05-08
谁不曾辜负人,或者被辜负
只是,一定莫要辜负了这
一月细雨,二月春芽,三月桃李
四月芳菲,五月香粽,六月轻雷,七月流火
八月秋高,九月菊黄,十月斜晖,十一月霜白,十二月雪飞
4月5日·清明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时,便到了清明节气。
《历书》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按古人的理解,那时万物洁齐,气候清爽,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因此得名“清明”。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就准确地概括了这一时期的气候特征。清明时节,气温逐渐转暖,冰雪消融,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也就是说,在这个时节,桐花开放,田鼠回穴,百鸟活动,节令多雨,彩虹出现。
清明具有特殊性,它既是一个节气点,也是一个节日,二十四节气中仅此一个。
清明演变成节日与寒食节和上巳节有关。寒食节的主要节俗是禁火、吃冷食,上巳节则源于古人春天祭祀高禖(管理生育和婚姻之神)的习俗。因它们与清明节期相近,宋元之后,多数地区把这三节合为了清明一节,清明节便保留了寒食节、上巳节的习俗,并延续到了今天。
清明节前一两日·寒食节
古时称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六天为寒食节,亦有以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的。据此推算,寒食节通常为清明节前一两天。
关于寒食节的由来,有说其是沿袭远古的改火旧习,有说其是周朝旧制,还有说其与晋文公和介子推有关。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一心寻找曾经割下大腿之肉给自己充饥的介子推,知他在山中隐居后,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其抱木而亡。晋文公感念其忠臣之志,后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得举火。这也是最常见的一个寒食节由来版本。
不管是哪一个版本,寒食节的习俗都少不了禁火。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只能以冷食度日,即“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寒食节可谓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人们會在寒食节到来前炸好一些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于是,耐贮好吃的馓子、麻花之类的油炸面食,逐渐被冠以“寒具”的美名,伴随寒食节而流传下来。后来,在寒食节,人们还会吃寒食粥、青精饭、青团、润饼菜等。
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寒食节的存在感逐渐变弱,现在很多地区已将寒食节饮食习俗融入清明节习俗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