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公绥《啸赋》的时代美学追求
2012-04-29孙鹏
孙鹏
《啸赋》是汉魏六朝音乐赋作品中唯一一篇以“啸”为题材的作品,对《啸赋》的整理研究,魏晋时已经开始。《文选》、《晋书》、《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历代诗文总集、史书中整理收集了《啸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其为“见贵于时”,《晋书》中记载成公绥作《啸赋》的原因为:“雅好音律,尝当暑承风而啸,泠然成曲,因为《啸赋》。”但只是片言只语的评论,与《啸赋》在汉魏六朝音乐赋中孤篇横绝的地位还不相称。
现代学者开始从音乐美学、艺术魅力、文化阐释等方面重视对《啸赋》的研究。如彭岩《成公绥(啸赋)的音乐美学思想初探》、金少华《(啸赋)残卷校证》、樊荣《成公子安《啸赋)的艺术魅力及其文化阐释》、余江《妙音极乐自然至和——成公绥(啸赋)论》、樊荣《啸、
(啸赋)与魏晋名士风度》等,对《啸赋》文化内涵的全面研究还没有展开。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对成公绥《啸赋》所体现的时代美学精神做初步的探索,以抛砖引玉。
成公绥
成公绥,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是魏晋时代一位值得注意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较有影响的音乐家。《晋书》全篇收入他的《天地赋》和《啸赋》。
成公绥本人在诸多文学体裁中最重视赋的表达作用。首先,表现在数量上,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共收入成公绥赋、颂、铭、箴、诔等类作品37篇,其中仅赋类作品就占了20篇;其次,还表现在他的赋学观念中。他在《天地赋》序中说:“赋者,贵能分赋物理,敷演无方。”是说赋的体物功能无限广大,能写一切事物。他的《啸赋》是萧统《文选》所收入的六篇音乐赋之一,也是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所收的汉魏六朝音乐赋作品中唯一一篇以“啸”为题材的作品,有“见贵于时”之誉。
啸的文化内涵
啸是凭借口、唇、齿的力量,运用喉咙中的气体,发出声音。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啸,吹声也。从口,肃声。”《文选》李善注引《毛诗》,认为啸是人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脆的声音。《啸赋》中描述啸:“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声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燥起。”运用自身的力量,表情达意。这种啸的技术,在现代社会仍有广泛的用途。有的人高兴的时候喜欢撮口发出轻松欢快的口哨声表达心意,年轻人在看自己喜欢的明星演唱会时,喜欢用长长的口哨声表达自己的喜悦。还有人以口哨声代替门铃,吹一声口哨,家里的人就知道他回来了,门就会应声而开。
一、春秋时期。表情达意
早在春秋时代,啸就被广泛应用于抒发个人的情志。《诗经》中有关于啸的记载。《诗经·召南·江有汜》中有:“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小雅·白华》中说:“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又《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中的女子通过长啸,表达其遇人不淑的感慨。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女子常常借啸抒发在爱情婚姻生活中遭遇不幸时的悲哀。
二、战国至西汉时期,感动鬼神
战国至西汉时期,啸与巫术、道教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楚辞-招魂》曰:“招具该备,永啸呼此。魂兮归来,反故居些。”王逸注:“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王逸认为啸可以使阴阳感应,从而在祭祀中达到招魂的目的。《艺文类聚》引《庄子》曰:“童子夜啸,鬼数若齿。”引《吴越春秋》曰:“吴王阖闾,将欲伐楚,登台向南风而啸,有顷而叹,群臣莫有晓王意者,伍子胥深知王忧,乃荐孙武,善为兵法,人莫知其能。”《后汉书·向栩传》中记载向栩喜欢读《老子》,不好言语,而喜长啸。由此可见,啸可以感动鬼神,以致永生,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秘术,并与学道相通,可以使人的心神得到安宁。
三、魏晋时期,体现社会风尚
魏晋时期是社会大动乱的时期,这一时期朝代更迭迅速,个体生命朝不保夕,在这种情势下,魏晋时人自觉思索生命的价值,努力寻求达到生命自由的途径。有的通过服药,有的通过饮酒,有的通过遨游山水,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近年来,有些学者注意到魏晋风度与音乐的关系,如郭平教授在其《魏晋风度与音乐》中论述了魏晋风度与音乐的关系。他说:“六朝人与音乐的深切关系不仅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啸作为一种寄托人的精神的音乐,其役心娱神、超然物外的内在精神与魏晋风度是相通的。
魏晋时人,常借啸来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在啸中抒发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悟,表达自己超然物外、傲然不群的性格。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啸从春秋时代带来的悲剧氛围,从战国、秦汉时期带来的通神娱灵的神秘色彩与魏晋时代精神相遇,形成了盛行一时的体现魏晋风度的社会风尚。“竹林七贤”之首的阮籍深得啸之真传。《世说新语·栖逸》记载阮籍去苏门山拜访真人,相对无语。阮籍对之长啸,真人却高兴地为他纠正。阮籍下到半山时,听到真人的啸声,据此创造了“阮氏逸韵”。当时,善啸的人极多。《世说新语》中有大量魏晋时人啸的记载。《世说新语·任诞》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世说新语·文学》刘注引《中兴书》:“(殷融)为司徒左西属。饮酒善舞,终日啸咏。未尝以世务自缨。”《世说新语·简傲》载:“犹推布衣交,在温坐岸帻,啸咏无异常日。”《世说新语·雅量》载:“孙王诸人色并邃,便唱使还,太传神情,方王,吟啸不言。”《世说新语·言语篇》说:“周仆射雍容好仪形,谐王公。初,下车隐数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啸咏。”啸成了魏晋时人日常的行为习惯,可以使人摆脱世务的羁绊,传达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思想,达到旁若无人的地步。
史书中对啸也有记载。《后汉书·隗嚣传》载,王遵因激愤而吟啸。《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中的记载,诸葛亮在荆州游学的时候,常常抱膝长啸。成公绥本人也是善啸的。《晋书·成公子安列传》中记载他爱好音律,曾经当风而啸,并为此而作《啸赋》。
1960年4月,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在南京西善桥发掘到一座刘宋时代的砖室墓,墓室两壁有“竹林七贤”的大型砖印壁画。南壁壁画自外而内,第二个是阮籍,他身穿长袍,侧身而坐,一只手支皮褥,一只手置膝上,吹指作长啸状,神态生动。刘宋时代距离晋代不远,图中所画应该属实。
文学是现实的反映,《啸赋》这篇文章以啸这种流行一时的音乐艺术为题材,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尚。
《啸赋》的美学追求
《啸赋》像其他类乐器赋一样,从材质、音声、音效等方面对啸进行描述,但又有其独特之处。这篇作品从作者、题材选择、形象塑造特点、发出的乐声等各个方面透露出它所在的时代追求自然、独特的特点。“自然”、“至丽”是成公绥在《啸赋》中着力表现的音乐美学追求。“自然”在哲学的层面上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无为自造的特点,它体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法则,同时也是音乐艺术走向“至丽”的必由之路。
一、以自然为美
《啸赋》中发出啸声的材质、人和环境都体现了对自然的追求。啸的材质,不是一般的木材,而是人体,发出这
种啸声的人也有其特别之处。他傲世贱物,不同于常人,为了领悟生命的真谛和道理,与同好游览,感悟世事的艰难险恶,由此而慷慨长啸。这种啸声是天气和人都在自然状态下发出的美妙声音,不借助于丝竹管弦,音声多变,更便于表达心意,对外物产生影响。
《啸赋》一开始就塑造了发出啸声的逸群公子的形象:
“体奇好异,傲世忘荣,绝弃人事,唏高慕古,长想远思。将登箕山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于是延友生,集同好,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愍流俗之未悟,独超然而先觉。狭世路之阨僻,仰天衢而高蹈,邈姱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
从这段文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了解这位逸群公子的信息,他的身体有点奇怪,异于常人,处世方式不同流俗,不慕荣华,超然物外。几乎遗弃了自身,所好者乃是古代有关性命和道德的玄奥,这说明这位逸群公子可能身体服过药。所以与常人异,又喜欢老庄之道德,喜研《周易》,有魏晋玄风。其所用乐器非丝竹所能比拟,乃是取于自身的口唇,具有独特的发音机理。所谓:
“声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
魏晋时期提倡老庄虚无之学,尤其是晋代玄学已经发展到了全盛,玄学是由老庄演变而来,尤其发展了老庄哲学中“自然”的概念。《老子》中提到“自然”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宇宙间的大道,是万物都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阮籍和嵇康对自然都有深刻的体认,阮籍说:“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嵇康在《释私论》中说:“越名教而任自然。”这种“自然”不仅包括客观外物自然而生的特点,更有作为人的主体精神率性而为,啸傲自然的含义。
成公绥处于这样一个祟尚自然的时代,其文学不免会打上魏晋玄学崇尚自然的印记,体现了魏晋风度。这是魏晋文士在当时动荡的环境下苦苦追寻人生出路的必然结果。正如翁家禧在《玄学与魏晋风度——魏晋文士的人生之在浅探》中所说:“在不同时期,玄学的理论模式也不一样,但其核心要旨是‘任自然,这虽然是一种很难企及的人生境界,但它却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并奠定了我国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的精神品格。”
二、追求至丽的音声
梁代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啸赋》见贵于时。”说明成公绥的《啸赋》在当时是影响极大的,得到了人们的认同。这种认同当然离不开《啸赋》在语言形式方面的“结藻清英”,但更在于其思想内容方面的“流韵绮靡”。《啸赋》在题材选择和思想内容方面与当时的社会风尚吻合是它被当时人所推崇的重要原因。
啸所发出的乐声,既不像《激楚》那样过度哀伤,也不像《北里》那样沉于淫靡。文中有两段关于啸的描写,分别是登高台、游崇岗时所发出的啸声,文中描写游祟岗时的长啸说:
“若乃游崇岗,陵景山,临岩侧,望流川,坐磐石,漱清泉。藉皋阑之猗靡,荫修竹之婵娟。乃吟咏而发散,声络绎而响连。舒蓄思之悱愤,奋久结之缠绵。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若夫假象金革,拟则陶匏,众声繁奏,若笳若箫。”
作者极尽自己的想象力,描绘那不可触摸的啸声。啸声虽不假器物,却能够拟八音之声,奏众器之乐。能够超越《韶》、《夏》和《咸池》,无论雅俗名曲,皆不及其妙。古代著名的音乐家王豹、宁戚、虞公、钟子期也只有自叹不如,可谓是自然界极美的音乐,用作品中的话说是:“信自然之极丽。”这种对自然之音的追求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关。
在晴好的自然环境下,悠闲的心境中,动唇发声,吹出各种美妙的啸声。和乐怡怿,悲伤催藏,以至于感天动地,通神悟灵,曲终遗响。也可以登高临远,吹出各种类型的啸声,表达自己的心情,作者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把啸声比喻成“奏胡马之长思,回寒风乎北朔:又似鸿雁之将雏,群鸣号乎沙漠。”描写音声至极的啸声。文章结尾总结为:“乃知长啸之奇妙,盖亦音声之至极。”收到了为时人推崇的效果,这与作者对至美的追求分不开。用美丽的词藻把至美的声音表达出来,无怪乎得到“结藻清英”和“辞赋壮丽”的评价。
时至今日,啸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被广泛应用,是人们表达心情的一种手段。分析《啸赋》的美学追求,有助于了解啸的文化内涵,对啸这种古老的吹奏艺术在今天的运用具有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 0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项目代码:QX1OB-065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