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中的“小妇人”
2012-04-29耿敬北
耿敬北
前言
1868年《小妇人》出版之后,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赢得无数读者的心,尤为青少年所喜爱。《小妇人》似乎有着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一百多年来,一代代美国少女们就是读着《小妇人》长大的。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本书的光彩未有稍减,它受到越来越多文艺批评家的关注,但中外文学批评多从女性主义、超验主义、文化、原型理论等视角,并结合作者奥尔柯特的生平,来分析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笔者认为,
《小妇人》之所以能保持它长盛不衰的地位,为广大普通读者所喜爱,在于小说以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本人的生活经验为素材,采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朴素的家庭生活中一系列真实的成长经验,为千万家庭提供了生动而又鲜活的教育例子。而生活在不同时代的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和奥尔科特在教育思想上却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本文将从实用主义经验理论视角来解读《小妇人》中马奇四姐妹的成长历程。
说到经验,我们不能不提美国伟大实用主义者约翰·杜威。杜威是美国近代教育思想家,被美国学者誉为“美国天才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他的教育思想标志着一个时代,他是教育史中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杜威看来,人与环境(即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交换和互动,是人与自然的最本质的关系,而人类经验的本质也便是这种互动性,“经验”一词就是对这种相互作用的最朴素的描写。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的形式结合。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行动即意味着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承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
经验中的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作为一部自传色彩浓厚的经典作品,《小妇人》中的人物及其经历无不是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一家人和事的缩影。奥尔科特父亲A.布朗生·奥尔科特同小说中的马奇先生一样,成天待在书斋里,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家庭逐渐陷入贫困的境地,生活的重担落到能干的母亲身上。路易莎和小说中的乔一样,在家里也排行老二,并为了贴补家用而不得不外出做工。她当过家庭教师、小学教师、医院护士,之后曾看护一位贵妇人,并随其周游欧洲。而小说中另外三姐妹和马奇太太的故事实际上都能在作者路易莎和她的母亲及其三个姐妹身上找到现实的影子。路易莎从小深受父亲及美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的影响,主张自强自立,强调个性与尊严,这种思想也贯穿在《小妇人》中。这部小说描写的是普通的家庭生活,素材又取自作者的现实经历,很容易让人想到作者奥尔科特对于包括自己与自己亲友在内的同时代人的人生经验与生命议题有所言说,有所寄托。朴实无华的《小妇人》为什么如此成功?如果从经验哲学角度去寻找解答这个问题的线索,那就是像奥尔科特那样的作家,他们在作品中热情抒写的理念是与她的生命经验融合为一体的,是生命经验的东西,而不是知识的东西;是经验过的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凭空想象的东西;是自由的东西,而不是虚假和强制的东西。人生经验对于奥尔科特来说就是生命本身,所以梅格、乔、贝思、艾米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扎根于有血有肉、有独特心灵的个体生命,而不是一种生命之外的权威教条。奥尔科特正是在自己真实的人生经验之中找到了文学的基点,这样的文学怎么会不成功呢?
经验中的“小妇人”
一、主动尝试中的“小妇人”
19世纪是一个“人定胜天”时代开始的世纪,西方文明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以及工业革命的充分准备,已经进入一个大规模地依靠人的理性力量和科学技术为武器,向上帝的权威挑战的时代,因此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已经成为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尔科特更是一个主张大胆改革的尝试者,她是一位为妇女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选举权的卫士。她是康科德城首位办理选民登记参加投票的妇女。在整部作品中,奥尔科特对很多诸如游戏、尝试、试验、实验等情节安排,绝非随意为之,而是在表达其作品的教育主题,尝试经验对马奇四姐妹成长的重要性。杜威在他的经验哲学中提到,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这种行动即意味着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作品中,马奇姐妹们乐此不疲的“天路历程”的游戏,马奇太太精心设置的家庭实验和年幼时圣诞节慈善活动,正是马奇太太引领女儿们去认识世界真相的尝试活动,这些行动在她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勇敢、负责、勤劳、仁爱的种子。家庭实验中的乔终于醒悟:“闲逛和玩乐可没什么好处,我已厌倦了这种生活,想马上找点事情来做。”圣诞节慈善活动之后,马奇姐妹们一直坚持主动帮助贫病交加的哈梅儿一家,贝思也为此付出了年幼的生命,姐妹们还为死去的金丝雀举行葬礼。可见,这一颗颗道德的种子在四姐妹成长的土壤中已经得以发芽并开花结果。以上所有这些成果无疑是尝试经验带来的内化品质的外显结果。
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对其所生活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他们渴望去尝试一切可能获得经验的东西。皮亚杰在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奥尔科特正是利用了儿童这一主动尝试的心理特征,在作品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四姐妹自发的主动尝试,艾米的艺术实验、乔的文学实验和梅格的婚姻生活无疑是马奇姐妹在事业和婚姻爱情上对他们各自理想的大胆尝试和探索。这种尝试让她们对周围的世界和自我有了真实的了解,从幻想中回归现实,越发坚强、自信、成熟,更加接近她们理想中的“天国”了。
二、被动承受中的“小妇人”
杜威认为,当我们经验某一事物时,我们对这个事物有所作用,同时也承受和遭受这种作用的结果。当生活环境作用于有机体即人的时候,人将处于被动的经验当中,而承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马奇四姐妹对各自的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自信,然而在她们主动尝试的同时,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打击又往往让她们措手不及。不过,这种被动的经验带来的教训确实是有益的。一般文学作品中的挫折和遭遇描写往往给读者以痛苦、凄凉的感受,从而达到对人物悲惨命运的渲染效果。而《小妇人》中对人物磨难的描写却给人以舒适的美学感受,作品中的四姐妹并未因此而备受煎熬,相反,她们表现得却是那么从容。这种从容的美感不能不归咎于奥尔科特本人对人生中美的体验和感悟。奥尔科特虽与杜威成长在不同的时代,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奥尔科特对成长的理解与杜威是如此的相似。她非常重视被动的承受和遭遇在个体成长中的促进作用。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对“贝思发现华屋很美”、“艾米蒙辱”、“乔和魔鬼相遇”、“梅格初涉名利场”等章节的安排看似彼此独立,毫无连贯性,实质上都是奥尔科特巧妙的谋篇布局中必不可少的。奥尔科特在自己
少年时期的各种生活经历让她明白成长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被动的遭遇是不可避免的成长环节。缺少了这个环节,作品中“小妇人”的成长必然是残缺不全的。马奇姐妹在经验r家庭磨难、事业坎坷、爱情和婚姻挫折等各种被动的人生经历之后,不再那么胆小、自私、冲动、贪图享受、爱慕虚荣了,而是逐渐成长为独立自强、自我约束、关心他人,具有责任心、同情心和完整健康人格的“小妇人”。
三、反思中的“小妇人”
《小妇人》中充满了清教主义色彩。清教思想主张自律和内省,马奇姐妹每天吟诵母亲圣诞节所送的指导手册,不时进行自省反思,这正是清教徒重视精神生活和严格遵守伦理道德规范的体现。而重视经验哲学的杜威认为,任何思维过程的出发点都是正在经历中的事情,思维是深化下去的经验,经验的意义便是思维。所谓思维与反思,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找出某一行动和某一结果彼此关联的事实,及它们是怎样联结的。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相通之处,即都对反思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从经验哲学视角来看,《小妇人》中的马奇四姐妹,无时不在经历反思经验。无论是在读到马奇先生的来信后对各自“负担”的反思及四姐妹在各自遭遇后的醒悟,还是在梅格婚后对家庭婚姻生活的思考,都让她们学到了更多的东西。马奇四姐妹个个都是“思想家”,她们的反思精神在小说中随处可见,而马奇四姐妹的成长就是在这种反思经验中走向成熟,她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升华。也正是这种独特的经验让她们明白她们行为和所产生结果之间的关联,即认识到她们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结果。
四、“尝试——承受——反思——成长”的经验模式
作为经验的两个要素:主动和被动,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联结,单纯的活动并不能构成经验。当一个活动继续深入到承受结果时,当我们的行动所产生的变化又反作用于我们自身,并且在我们自身中造成变化时,这种单纯的变化才有意义,我们也才能学到点东西。一个孩子仅仅把手伸进火焰,这不是经验,只有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时才是经验。“小妇人”并不是在孤立的被动、主动以及反思中成长起来的,而是在她们主动尝试中遇到被动的挫折时,她们总能够积极地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才让她们明白积极主动的尝试与遭遇之间存在的联系。也正是她们这种敏锐的洞察力,才让她们能够在艰难的生活中不再埋怨,遇到挫折之后不再消沉,在遭受家庭磨难、生活坎坷、爱情和婚姻挫折等各种人生经验之后仍然能够很乐观地去生活。
以上的经验过程我们可以用以下模式来概括:尝试——承受——反思——成长。反思是该模式的核心因素,只有当它把主动尝试和被动承受联结起来时,成长个体才会从尝试和遭遇中学到点东西,尝试和遭遇才会变得有意义。这种模式贯穿于作品很多章节中:家庭实验中的四姐妹从尝试只玩不工作的生活,到家庭生活的机器陷入瘫痪,直到最后马奇姐妹终于认识到闲散的生活是枯燥而可耻的。梅格在经历了和其丈夫之间的家庭矛盾之后,在马奇夫人的引导下,经过调整和反思,她终于明白家庭生活中并非只有浪漫的爱情,于是和约翰携手共同经营着他们和谐幸福的生活。以上过程就是一个个美好的经验过程,它给马奇姐妹带来的变化就是成长和幸福。
结语
无论是主动的尝试,被动的承受,还是深入化的反思,都赋予了《小妇人》中马奇四姐妹成长的丰富内涵。作为母亲,马奇太太重视成长中孩子们的人生经验,从她为孩子创造美好的人生经验到大胆放手,让孩子们去经验充满酸甜苦辣的现实生活,再到经验成功、挫折之后,给予孩子及时而又不乏味的教导,直到孩子们在母亲的启发下深入反思的经验,整个过程无不闪耀着马奇太太重视人生经验的教育理念——没有经验就没有成长。经验成就了马奇太太教育的成功,经验赋予了马奇家四姐妹美好的人生。
对《小妇人》的实用主义经验理论分析,重新阐释了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教育主题,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在成长过程中,尝试、挫折、反思精神是不可避免的成长经验:父母应关注孩子们成长的经验,引导他们正确审视自己,帮助他们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经验;“小妇人”正是因为经验而成长,为了成长而去经验。
基金项目:2011年度宿迁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11KY28):“《小妇人》的实用主义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