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儿童立场和发展眼光看规则教育

2012-04-29司学娟

中国德育 2012年19期
关键词:班规风筝规则

司学娟

经常听老师们说:“常规不好,什么都白搭!”言外之意,常规决定了一切。而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他们往往不愿意受到规则的约束。如何以生命舒展的方式实施规则教育,让遵守规则成为学生的内心需要,让外在的规则成为学生内在的素质,这是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一、儿童立场:让规则成为学生的

内在需要

很多人认为,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他们的行为更需要依靠他律,因此,在维持班级秩序时,教师常用批评、斥责、奖惩等强制性手段促使儿童遵守规则。然而,这样做会使儿童认为规则与他无关,只是老师的外在要求罢了,一旦老师不在场,外部控制放松或消失,他们的守纪行为也就随之消失。可见,仅依靠他律很难促使学生树立牢固的规则意识。只有我们把规则还原成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让他们在遵守规则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规则意识才能真正植根于儿童的内心。那么,如何让规则成为孩子的内在需求呢?首先我们应从儿童的立场出发。

1.让儿童理解规则与自由的关系

规则是什么?它与自由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层面问题,要让孩子理解,我们得运用孩子的思维和语言。中关村第一小学的李荣霞老师是这样阐释的:“一只风筝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可他并不满足,它想,要是没有线的束缚,它能飞得更高、更远。于是,它总是试图摆脱线的束缚,摇头摆尾地问:‘谁能帮我获得自由?大风自告奋勇地说:‘我来!然后,大风施展了看家本领,把世界刮得天昏地暗,只听见‘咔嚓一声,线断了。风筝得意忘形地随着大风飞上高空,可没想到在高空中翻了几个跟头便坠落到地上,落得个粉身碎骨的结局。”浅显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线虽然束缚着风筝,但能保证风筝顺利地飞翔,所以,自由离不开规则,就像风筝离不开线一样。脱离线约束的风筝,最终会自取灭亡;没有规则约束的自由,也不是真正的自由。

2.让儿童明白规则即利人又利己

通常,教师在规则教育中偏重于强调规则的利他性,也就是告诉儿童“遵守规范是为了保证他人的利益”,这是站在成人道德的角度审视儿童的行为。儿童的道德发展还不够成熟,很难理解并遵从。只有让他们明白规则不仅能为别人带来好处,也能给自己带来益处,才能调动起他们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例如:要让学生做到“谦让”,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争执不下会耽误时间,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不便;要让学生做到“分享”,可以让他们看到在给予别人的同时,也能得到别人的回赠,还收获了友谊和乐趣;等等。

3.让学生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确立班规最好的方法就是本着“师生共同参与,构建民主性约束机制”的原则,自下而上,师生以协商、对话的方式来进行。只有学生在班级制度问题上有了发言权,制定出的班规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服。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发讨论征集班规内容。教师在制定班规中的参与程度应根据学生的年段特征来把控,如:低年级应以教师制定为主;中年级以“学生自主讨论,教师从中点拨”的形式形成班规;高年级自主性更强,更要发扬民主。在确定规范行为时,可以请在这方面表现好的孩子说说自己的做法,师生共同将这些做法提炼成班规。这样不仅强化了好的行为,也让更多的学生找到了身边的榜样,促进班规的执行。

4.运用肯定儿童的积极话语体系

很多以禁令式的、否定性的语言表述的班规,不经意间把学生推向了教师的对立面。比如“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课不做小动作”,言下之意,貌似学生很容易迟到、早退、旷课、上课做小动作。这样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到压抑、被粗暴地命令,以及对他们能力的怀疑。因此,我们建议在班规表述时,将限制性的语言转化为引导性的语言,即把所有的“你不准”改为“我能做到”。例如:将“不迟到”改为“我能按时上学,这是责任。”同样的意思,换一种表述,班规立刻有了亲和力。学生也不再怀着一颗忐忑不安、小心翼翼的心,而是自信满满地说出“我能……”“我会……”“我可以……”这样的话语,他们的规则意识随之积极成长。

二、发展眼光:让规则成为播种

在儿童心里的一颗种子

规则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因此,“我们不能将规则视为钉入儿童身上的一颗钉子,而需要将它看成是播种在儿童心里的一颗种子。”也就是说,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规制教育。

1.营造规则教育的班级氛围

班级规则制定后,应将其张贴、公布在教室的显眼位置。班主任要在班会上对班规进行详细解读,还可利用板报、班级博客、短信等途径进行宣传。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引导,让学生设想违规的后果,引起他们正视规则、严格执行。另外,在特定场合可张贴相应的规则提醒图示,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水池旁有科学洗手的图示,厕所里有冲厕的提示,多媒体操作台上有使用说明图示,楼梯上有可爱的“小脚丫”图示(提醒学生靠右行走),等等。

2.建立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

建立规则意识、养成规范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班主任应定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这样既可起到提醒、督促的作用,又让学生及时得到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要注意的是,点评的时间和内容应相对固定,如:每天早读前点评前一天的卫生情况,每天放学前点评当天班级中的好人好事等。

根据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运用奖惩手段来规范学生行为。对遵守班规的学生,我们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奖励。相对于物质奖励,如微笑、点头、口头表扬等精神奖励更能持久地激励学生成长。对于违反班规的学生,适度的惩戒是非常必要的。惩罚措施的选取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可接受性而定,并事先约定说明,不要突然地、随意地处罚学生。应当注意的是,在执行规则时,一定要树立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思想,不能有特殊的对待,否则不仅会损害学生的情感和自尊,还会严重地削弱规则的执行效力。教师也应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与学生一起平等地执行规则,否则,不能使学生完全信服。比如,有的学生质疑:“老师不允许我们使用手机,为什么他上课还接电话?”

3.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大多数学生并不会故意与规则作对,但他们仍时常违反规则,经过教师的说教和奖惩之后,很多学生依然“屡教不改”,这让老师们头疼不已。究其原因,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所以说教对他们的作用不大,而他们真正缺乏的是自我管理能力,即因管不住自己才出现违规行为。基于此,教师在执行规则时要设置提醒和督促环节,从每一个细节之处中抓规则教育,以保证学生严格执行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在班里设置如“看护员”“慢步轻声提醒员”等岗位,帮助学生从“他律”慢慢地过渡到“自律”状态。

“56号教室”的主人公雷夫老师认为:“我的职责是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挽救自己的灵魂。”基于信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根本。雷夫的话启示我们要从儿童立场出发,以发展的眼光前行,才能帮助儿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显于行。最终,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责任编辑/程 曦

猜你喜欢

班规风筝规则
Create Rules For Your Classroom
如何有效地落实班规?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班规要科学合理
风筝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让规则不规则
学做风筝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