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开启品德课堂的密钥

2012-04-29黄双喜

中国德育 2012年19期
关键词:平面图品德课品德

回顾以往的品德课堂,多采用“故事+观点”的教学模式,内容抛开了儿童的生活,形式远离了儿童的需求,使得品德教育长期深陷高耗低效的困境之中。殊不知,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良好品德也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过什么样的生活,儿童就会获得什么样的道德。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我们的品德课教师一向反对说教式教学,长期苦于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的低效,但有感到无所适从、无可奈何,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发现和使用“生活”这把钥匙。

于是,新课程改革推出的2011年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应运而生。仔细阅读,不难发现在这两本《课程标准》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汇就是“生活”。“生活”一词在薄薄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竟出现了97次,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出现了93次之多。这显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生活”在品德课程中的极端重要性。新课程改革明确地把回归儿童生活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小学品德课程更是突出了这一点: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是以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文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则是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培育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既然明确了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教师们就应思考如何将“生活”融入到实际教学中,才能使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以石家庄市个人教学研讨会上鲁凤芝老师的一节课——“学看平面图”为例,让我们一起见证“生活”的力量。

首先,鲁老师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入手,让学生回忆自己在路旁、公园、广场、学校等地方曾经见过的平面图,初步感知、了解什么是平面图,再请同学们展示他们课前搜集的平面图,交流体会平面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本节课的意义;接着,鲁老师使用一张动物园的平面图,详细讲解了如何使用方向标、图例等图示,帮助学生准确地辨认实际场所的方位,迅速地找到自己的目的地,让学生掌握读图和用图的方法;然后,趁热打铁地动员学生现场亲手绘制一幅教室的平面图,并标出自己和班长的位置,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平面图的原理,并学会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最后,鲁老师给大家放映了一段电影《海神号》的节选视频,主人翁利用平面图在紧要关头挽救多人性命的故事,让学生们深切地体验到了会看平面图的特殊意义,也把大家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还强化了学习意义,增强了教育效果。

本节课非常自然,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生活着眼,每一个教学环节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紧扣生活,突出实用。品德课程以回归儿童生活为基本价值取向。只有向儿童展现他们自己的生活,使儿童感受到生活中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和事,才能与儿童彼此沟通,发生共鸣,强化道德体验;只有鼓励儿童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在课堂生活中呈现出来,把自己的困惑亮出来,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真实起来,可爱起来,这样的课才是精彩的。

我不由得想起了几年前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一位深圳的小学生榜上有名——她在危急关头挽救了母亲的生命!事情概况是这样的:有一天,小女孩正在家做作业,突然听到在卫生间洗澡的妈妈晕倒了,于是,她赶紧跑过去,先关掉液化气阀门,再想办法捅开卫生间的窗子,接着拨打了120救助电话,然后就待在家里等人来救妈妈。最后因为抢救及时,妈妈的生命得救了,而且也没落下后遗症。记者采访时,问小姑娘为什么会做得这么有条不紊,她回答说,是品德课上老师教的!

是呀,生活太重要了,教育本身就是儿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过去,品德课堂教学往往因过于知识化、成人化,“假大空”现象一度成为品德课堂教学的顽疾。今天,我们相信只要将生活的元素融入课堂:我们的课堂就会多一份真实,少一些虚假;多一份感动,少一些说教;多一份精彩,少一些平淡。但愿“生活”的阳光,照亮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心房,洒满每一节品德课堂!

【黄双喜,河北省藁城市教育局教科所小幼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程 曦

猜你喜欢

平面图品德课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别墅平面图》
《别墅平面图》
《景观平面图》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平面图的3-hued 染色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