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中间投入对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2012-04-29白全民袭著燕李海波
白全民 袭著燕 李海波
摘要:农业中间投入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其对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的影响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业中间投入的现状,并证明了其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将其引入C-D函数,论证了1985-2008年中间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并根据其增长速度得出农业中间投入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性要素的结论。本文认为,在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及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和固定资产投资较慢的背景下,继续提高农村中间投入的比重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关键词:农业中间投入;农村经济增长;贡献
1、引言
传统探讨物质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般采用C-D生产函数,将物质资本投入与劳动力投入或者引入其他要素作为主要变量进行考察。国内学者也大都采用这一模型来研究农村经济增长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张艳华等(2006)引入农村人力资本变量,利用改进的生产函数探讨了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 ;翟印礼等(2009)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劳动力、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等12个要素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夏新燕(2010)则直接将C-D函数设定为不受约束的拓展生产函数,考察了劳动力投入、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8个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
但是,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或者受数据问题的限制,国内学者在研究农村经济增长问题时,对物质资本投入要素直接选取固定资产投资净值或者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数据,而未考虑农业中间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
农业中间投入(中间消耗)是指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主要包括种子、饲料、肥料、农药、小农具等物质产品消耗,以及科研费、保险服务费、畜禽配种费用、畜禽防疫医疗费用等非物质性服务费。通过加大农业中间投入,不仅可以提高农业产品的产量,更重要的是可以激活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钱纳里等人的调查研究,农业产出中物质消耗所占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40美元、280美元、360美元、1120美元和2100美元(1965年美元)5个发展阶段,农业的物耗率分别为30%、40%、50%、60%和75% 。
在我国农村地区受农业生产必需性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与资金、技术等要素相比,农业中间投入成为农村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其在我国农民总收入水平中占比高达50%以上,并且随着其投入数量及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提高。这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也保障了我国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农业土地用途多样化、劳动力非农就业等 。另外,随着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业中间投入也为农民提供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并且带动了当地商业的发展。
本文首先从三个角度对我国农业中间投入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利用C-D生产函数,实证分析了农业中间投入对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我国农业中间投入现状分析
2.1近年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图1反映1985-2008年我国农业中间投入及增长变化的情况,其中ZJTR为中间投入,DZ为增长额。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业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3为低水平且低速增长阶段,平均年投入额为1703.4亿元,年均增长额为259.9亿元;1994-1997年受粮食价格正向效应及化肥价格过快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中间投入进入快速增长期,平均年投入额达到5523.8亿元,年均增长额也达到1369.8亿元;1998-2008年,前半阶段处于低速发展阶段,直到2004年,又是受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农业税取消的刺激,同时伴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又一轮快速上涨,农业中间投入又进入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平均年投入额达到11872.9亿元,年均增长额为1258.3亿元。
从这三阶段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简单的归纳出农业中间投入变动主要是受粮食价格和我国农业政策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政府不断稳步提高粮食价格以及持续的支农政策的出台,未来农业中间投入还会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2.2地区差异较大
我国农业发展区域差异较大,导致我国不同省份农业中间投入的差距也较大。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31省市区的农林牧渔中间投入占总产值的比重平均值为42.35%,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处于前三位,占比分别为63%、60%、54%,后三位分别为海南、西藏、青海,分别为34%、32%、31%,最低的青海还不到北京的一半,近似于传统农业。
2.3投入结构逐渐改善
如表1所示,2008年我国农业中间投入比2000年翻了一番还多,达到136%。另外,根据对投入结构的分析,发现饲料、肥料、生产性服务支出所占份额最大,且生产性服务支出也是增长幅度最大的,说明我国农业生产投入质量有较大改善。小农机及用电量数额较小,且增长速度都没有达到平均水平,尤其是用电量增长远远小于其他投入的速度,说明我国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现代农业的特征就是广泛运用现代科学、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也即“商品生产商品”的农业。我国农业中间投入结构是符合我国农业该阶段特点的,但随着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深入,生产性服务支出、用电量、小农机等指标会得到更快速的增长。
3、中间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3.1模型设定
我国传统研究农村经济增长大都以内生经济增行长理论为基础,即根据C-D生产函数或函数的改进形式进行研究,模型表达式为:(1)
其中,Y为农村总产出水平,A为全要素生产率,K为物质资本投入,L为劳动力投入,a、b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但我国以往在物质资本投入(K)的数据选取上大都是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来代替的,没有考虑中间投入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将农村中间投入(I)引入函数,用中间投入代替以往的固定资产投入来进行研究,模型表达式为:
(2)
最后,为了综合考虑各要素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将三种要素同时引入,设定模型如下:
(3)
3.2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1985年至2007年为研究区间。所用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主要变量采用以下处理方式:
3.2.1农村产出(Y)
本文中,总产出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但是,因为农村地区的GDP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给本文的分析带来了数据搜集上的困难,因此本文借鉴熊启泉在《中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估计:理论、方法及实证测算》一文中估算农村GDP的方法,其计算公式是6:
农村GDP=(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乡镇企业增加值十农村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100/90
农村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乡村人口数×10%
3.2.2固定资本投入(K)和劳动力投入(L)
本文也采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净值来代替资本投入K,用农村劳动力数量表示劳动力投入L,两者数据都是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3.2.3中间投入(I)
统计部门是通过农、林、牧、渔四个部门来统计我国农业中间投入的,包括物质产品消耗和非物质性服务消耗,该项数据可以从《中国农业发展报告》获得。
3.3结果分析
3.3.1中间投入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检验
要研究农业中间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因该论证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经济数据相互之间共线性比较大,只是单纯的做相关性分析并不能很好的说明问题,并且不能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性。因此,需要通过格兰杰非因果检验验证两者间的因果关系。通过计算,农业中间投入与农村总产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直接进行格兰杰非因果检验。
通过表2可以发现,滞后期为3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农业中间投入与农村GDP之间互为格兰杰原因,且农业中间投入的显著性更强。因此,可以认为,农村中间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农业中间投入可以视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投入要素,可以继续以下的研究。
3.3.2回归分析
本为利用Eviews5.0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三个方程进行了回归与时间序列组合的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发现,以固定投资和中间投入为代表的物质投入的系数均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物质资本投入对农村经济具有正向影响。方程(1)中固定资本投入lnK和劳动力lnL都通过了检验,且劳动力的系数略大于固定投资系数,说明我国充足的农村劳动力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具有较大影响的。方程(2)只有lnI和AR(1)通过检验,常数项和劳动力指标并没有通过检验,从而可见农业中间投入对农村经济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方程(3)中将三者同时考虑进来,并且都通过了检验,其中中间投入的弹性最大,达到0.632,固定资本投入与劳动力投入同为0.364。如果假定三者按照相同比例增长,则中间投入对农村经济的贡献显然要大于固定资本投入和劳动力。但现实中,三者的增长速度并不一致,尤其是受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中间投入和固定资本投入的速度。通过计算可以发现,1985-2008年我国农业中间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1%,固定投资增长率为12%,劳动力增长率仅为2%,根据测算的三者弹性系数,中间投入与固定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应该远远超过劳动力因素,而中间投入的系数又远远高于固定资本投入的,因此,最终可以得出农业中间投入在三者中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结论。可见,在我国目前阶段,加大农业中间投入不仅对提高农业产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农村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4、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前面几部分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受粮食价格的稳步提高及国家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强,近几年我国农业中间投入数额增长迅速,投入结构逐渐合理,同时也存在着不同地区农业中间投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农业中间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贡献,不仅产出弹性而且贡献率都高于其他两个投入要素。
因此,在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固定投资比较缓慢的背景下,加大农业中间投入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有效率的方式,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应有之义,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应该保持粮价稳步提高以及继续加大支农政策的力度。根据前文的研究,农业中间投入与我国粮食价格的变化及支农政策力度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为了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以及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稳步提高粮食价格及加大支农政策力度具有极大地现实意义。这一方面需要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农业种植的补贴力度,持续增加支农资金的投入。
其次,加大科技支农投入。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用商品生产商品”,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提高良种使用面积、增加化肥、农药的施用、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等措施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这不仅可以大幅提高农业产量,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活跃农村市场,延长农业产业链,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投资方式。我国幅员辽阔,省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各地区应该根据资深实际来确定中间物质投入结构。
参考文献:
[1] 张艳华,刘力,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8:61~65.
[2] 翟印礼,谢海军,农村经济增长的PanelData模型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4:92~97.
[3] 夏新燕,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0.3:1~3.
[4] 叶兴庆,工业化中期建设现代农业必须科学处理的几个关系,农业经济问题,2008.1:12~47.
[5] 白全民,我国农业中间投入问题研究,博士毕业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11.06:46~50.
[6] 熊启泉,中国农村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估计:理论、方法及实证测算,统计研究,1999.1:29~34.